淺談“參與式”課堂教學活力

淺談“參與式”課堂教學活力

“參與式”課堂教學活力在整個小學課階段中極為重要,教師要以學生髮展為主導思想,變革課堂教學的設計進而引發教學要素的組合、教學形態的發展等各方面徹底變化。怎樣體現“參與式”課堂教學的活力呢?我認為課堂教學活力都應以“活”的管理。“活”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不應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應讓他們主動、合作地探索研究學習,為此,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實踐好“參與式”的課堂活力。

一、從靜態性轉向動態性的課堂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以書本知識為主體,從教師主觀判斷和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側重於教學過程的程式化,特別是課堂細節性變化的準備,是一個傾向於靜態課堂的設計教案。然而學生的認知是動態性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學習本身就是豐富和改造認知結構的過程,另一方面認知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在動態性的“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再是機械的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了,而是要在當時課堂特定的環境下,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因勢利導,適時的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地創新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在快樂中參與學習活動,從中掌握知識技能,形成自己的學習經驗,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從預設性走向形成性的課堂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往往側重於教師如何教,怎樣教。教學中的教師往往把知識分割為若干個小要點,那麼這種教學方式的處理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只停留在公式上、法則上,以及定理的記憶上,對於與教材中的例題相類似的問題,學生能套用所學的概念、原理來加以理解分析解決。但是對那些問題的條件、目的都隱含在具體的情況中的“非常規特性”的問題就會束手無策了,這裡,教師就要強調教材知識的絕對權威性。過分強調預設性,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教學成了知識的搬運過程,對於學生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識十分不利,因而教學效果並不理想。那麼在“參與式”的教學就要精心組織參與討論。但是教師是學生髮言的直接的絕對評價者。在此情況下,學生往往是在不斷地猜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麼,而不能自由的去思考,更不敢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也就成了一場猜謎會。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創造性和積極參與性就漸漸消磨殆盡。

三、從虛假性走向實際性的課堂

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把教學過程當作一種理想狀態來設計,更不允許出現理論及知識的偏差,從而也使得教學過程變得呆板枯燥,學生缺乏興趣,同時在傳統的教學中還較為普遍存在著“虛假的交往現象”,也就是教師用自己的思維、語言和行為來代替學生的思維、語言和行為,而忽略了學生的內心感受,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交往的導向上,教師是交往的主動者,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使學生缺乏積極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成為了消極的被動者。在“參與式”的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時實際是實質的。因此,教師就要根據課堂的氣氛和每個學生的具體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靈活調整教學過程。同時更要善於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使這種交流不僅是知識的交流,更是師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技能,更在健康的個人情感和良好的人格形成上有所收穫。

在實際性的課堂中,教師要突出以下的幾個實際特點:第一,轉換角色,教師由教學過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變為引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學習的主人;第二,充分相信學生,全方位放權,讓學生明確目標後自己去讀書,自己去提出問題,自己去做題,自己總結知識規律等。第三,靈活運用教學形式,以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四、從傳統性走向動態性的課堂

在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目前學校的教學環境表現出單一性、封閉性、統一性的特點。它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被動地接受學習的方式,已成為了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最大的障礙。《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每個課堂教學都應該關注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同時要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機制,課堂中課程內容的不確定性,預示著知識理解的多義性與發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地研究、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實踐能力以及弘揚學生的個性特點。動態性課堂的問題是富有挑戰性的,答案是不確定的,而過程也是隨機的,然而結果也是不能完全預測到的,因此我們教師教授每一堂課都要具有動態性結果的預設。這樣的課堂動態結構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積極探索與實踐“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貫徹教學民主的理念,創造師生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主體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自覺意識,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在雙邊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參與式教學發揮出最佳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要全面掌握課程標準,落實課程目標,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更要儘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斷激發課堂活力,優化課堂的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棟樑之才,為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