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智能化高鐵系統 西南交大加快超高速高鐵研究

构建智能化高铁系统 西南交大加快超高速高铁研究

“可以說,經過短短十餘年的時間,中國高鐵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發展過程,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式趕超。”7月4日,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在泰國“2018創新與創造”論壇的演講中感慨到。

目前,中國高鐵處在黃金髮展機遇期,未來仍將持續高位運行。

徐飛認為,著眼未來,我國正建立智能化運輸系統和智能出行系統,西南交通大學也將進一步致力於高速鐵路互聯互通技術、更高速高鐵技術,以及顛覆性變革性技術的研究和創新。

同時,他指出,為實現跨國境、跨區域互聯互通的目標,要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情況研究相應技術,以實現全球“無障礙”鐵路建設。

構建智能化高鐵系統

徐飛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在建規模最大、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產品性價比最優的國家。”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列車最多、運營最繁忙的國家。截止2017年底,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5萬公里,佔全球三分之二。每日開行高鐵動車超過5200列,日均發送旅客470萬人次,最高超過850萬人次,累計發送旅客已突破73億人次。

在速度上,從2017年9月21日起,“復興號”動車組率先按時速350公里運行,實現京滬兩地1318公里4個半小時左右到達,為世界高速鐵路商業運營樹立了新標杆。

而經濟上,作為主心骨和大動脈,中國高速鐵路“五縱五橫”高鐵網已建成運營,輻射效應日益顯著。據徐飛介紹,相鄰省會城市間1—2小時、省內城市群0.5—1小時的高鐵經濟圈逐漸形成,高鐵正逐漸拉近城市之間的距離,讓各地資源共享成為可能。

更高的質量和效率,正不斷放大“乘數效應”——高鐵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重構著中國經濟發展新版圖。

在這樣的成就下,高鐵技術突飛猛進,並已呈現出交叉融合之態勢。

因此首先,應藉助互聯網的發展,雲計算、物聯網技術、智能傳感/大數據挖掘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有效集成應用於軌道交通。並以智能裝備、智能控制、智能檢測、智能運輸、智能管理為主要內容,打造智能化高速鐵路系統。

其次,徐飛認為,“高鐵調度指揮系統是高速鐵路系統的神經中樞,對高鐵運營效率影響重大。”建立智能化運輸系統和智能出行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針對綜合交通智能化服務的重大需求,他指出,應基於大數據融合、雲計算和深度學習等理論,開展智能出行平臺構建;基於環境感知與人工智能,開展全自動無人駕駛成套技術、智能化旅客信息服務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

加速變革性技術研究

“著眼未來,中國將持續不斷地推進軌道交通的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引領世界高鐵技術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在徐飛看來,中國高鐵技術發展成果喜人,而把握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加速創新顛覆性和變革性技術研究也至關重要。

第一,他表示,未來研究方向要以400km/h及以上速度(400+)為目標,圍繞能源、效益、經濟和生態的“環境友好性”研發理念,開發高效、低能耗、可持續性、低成本、智能化、人-系統互操作性強的軌道交通系統。

他以西南交通大學目前正在進行的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浮交通為例,強調了研發更高速度列車,掌握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系統技術,加快開展1000 km/h及以上超高速高鐵為代表的顛覆性、變革性技術的研究與工程示範的重要性。

其次,要“構建里程500公里左右的通勤化交通,里程1500公里左右的同城化交通,以及里程在2500公里左右走廊化交通的大容量、便捷化交通模式。”以此搶佔未來超高速軌道交通發展制高點,引領未來超高速軌道交通的技術發展。

不僅如此,徐飛更是針對跨國境、跨區域互聯互通目標的實現,指出要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複雜地質結構,以及嚴寒酷暑等複雜氣候條件,“突破複雜地質地貌及極端環境的建設‘禁區’,實現全球‘無障礙’鐵路建設”。

他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標準、不同設備,發展互聯互通技術,要研究不同軌距、不同供電制式、不同信號系統下移動裝備互操作與無縫銜接等重大技術,致力於解決多信號系統匹配與切換、多制式供電適應、多種運輸模式互聯等協同難題,實現。”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