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死后,杨廷和为何会选择嘉靖皇帝来继位呢?

Single___


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叛逆了一辈子,玩了一辈子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终于把自己给玩死了!皇帝死了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尽快有人继承皇位!这时候,朝廷一众大臣傻眼了,活了31年的正德皇帝竟然没有子嗣。那么选谁当皇帝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血缘关系最近

太祖皇帝曾留下遗命: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那么就找吧,朱厚照的老爹明孝宗朱佑樘是历史的模范皇帝丈夫,坚持一夫一妻,竟然也就只有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那这可怎么办啊!这时有人杨廷和站出来说了:那么就就近选择吧。找个关系近的,朱佑樘总有兄弟吧!还真有,朱佑樘的同母兄弟朱祐杬之子朱厚熜就进入了朝廷群臣的眼中。

年龄合适

简单来说就是上一辈太大不合适,载字辈当时又太小,不足以撑起大局,而当时的嘉靖皇帝15岁,不大不小正好合适!同时相信杨廷和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15岁的年龄明显还处于学习阶段,杨廷和相信自己可以将自己的施政理念灌输给嘉靖皇帝。此外,杨廷和能在正德年间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正德皇帝的老师,相信俩代皇帝的帝师这个称号对杨廷和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后来嘉靖皇帝的所作所为超出杨廷和的意料则是另一回事了!


枫叶0829


明代是以血缘为根本的宗法制度。按明太祖《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明武宗去世,没有儿子,这个继承人需要从近亲中选择。但武宗只有一个弟弟朱厚炜,一岁就夭折了。于是这个继承人只能从他叔叔的孩子中选择。

明成化帝活下来的儿子中,明孝宗年龄最大,其次是兴献王朱祐杬,所以选择这一支是按顺序排的,符合礼法。

武宗去世是1521年,卒年30岁。朱祐杬的大儿子生下来五天就死了。二儿子就是后来的嘉靖帝,1507年出生。继位时只有15岁。



对比武宗堂兄弟中,嘉靖帝并不是最年长的。如益端王朱祐槟嫡长子朱厚烨是1498年出生,比嘉靖帝大9岁,但他爹年龄比兴献王小,故失去资格。


几苇渡


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正德皇帝暴亡后,没有子嗣,皇位空悬,请“嘉靖皇帝”来京继位,是最能为人接受而不会产生非议的选项。

为什么呢?

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与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枝属最近”。

您瞧他俩儿的名字,同为“厚”字辈,五行同样属“火”(按:“照”字下的四点水,其实就是火,照字的另一个写法是“炤”),他们是堂兄弟。

具体关系我画个图,示如下:

朱厚熜的爸爸兴王(谥为“献”)与武宗老爸孝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宪宗的十四个儿子中,孝宗与兴王序齿最近,一个是老三,一个是老四。

孝宗的母亲纪氏身份低微,也不得宪宗之爱,他之所以能继位,根本原因在于:他是老大!孝宗前面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其中一个为万贵妃所生),但都夭折了,孝宗就成了老大,老大就要做BOSS。

孝宗被立为太子时,他们的弟弟们都还没出生,下料此后宪宗生子就像开闸放水,一下生了十个!其中邵宸妃一人就生了三位:兴王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这哥仨才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

从邵宸妃生子之多来看,她是得到宪宗宠爱的妃子。

后宫的势力是靠皇帝宠幸加分的,孝宗的母亲本来就不遭宪宗待见(孝宗生下六年,宪宗竟不知道!),她在儿子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使得孝宗地位孤弱。宪宗后来多次动念,想换掉这位太子,他心目中的候选人,据说就是邵宸妃所生的兴王朱祐杬。但拿掉太子,在明代人心里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举朝一致反对,使得宪宗敢想而没有做成。

(兴献王朱祐杬)

内外大臣为什么要力保孝宗的太子之位呢?

他们并不认识太子,也不了解其为人,群臣维护他的理由,只有一条:他是年纪最长的皇子,伦序不可变。

后来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想换掉太子朱常洛,替上最疼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群臣极力反对,道理也一样,并非朱常洛比朱常洵优秀多少,而是朱常洛出生要早,伦序优先。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明代皇位继承的根本原则。

当武宗遽然崩逝后,他没有嫡子,也没有庶子,那就只能从朱家近亲属中选择继承人了。朱家近属不少,但有一个问题:是从武宗兄弟辈,还是侄儿辈去选?

此时杨廷和根据祖制“兄终弟及”的原则,要求从武宗堂兄弟辈去选。

不管是兄弟,还是子侄,首先是要血统近,疏远的枝属是不行的,像宁王朱宸濠(他祖上宁王朱权与明成祖朱棣是兄弟),在血缘上离皇室都八竿子以外了,居然也想继承大位,那是痴心妄想,绝不可能得到认同。

论枝属,谁最近呢?自然是孝宗最大的弟弟兴王,兴王已死,那就是他儿子朱厚熜了(此时朱厚熜还未继承王位,以世子的身份管理王府)。

显然,选朱厚熜,并非他最适合做皇帝,也不是他年纪合适,而是他在血缘上与武宗这一系最近。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御容)

杨廷和所引“兄终弟及”理论是没问题的,可问题是,假如此时兴王没死,那该怎么办?

请武宗尊属辈(叔父)的兴王来继位,肯定不行,如果将他唯一的儿子朱厚熜请来继位,那兴王这一系就要绝嗣!也不合道理。

如果跳过朱厚熜,从孝宗另外几位弟弟或者其儿子中去择一位,伦序就乱了,背离了“最近”的原则。

可见朱厚熜条件“刚刚好”的重要性。

但杨廷和定策从武宗兄弟辈去选一位皇位继承人,却也埋下了危机:新皇帝是武宗的兄弟,行辈相同,他到底是继武宗之嗣,还是继大明之统?

(杨廷和朝服像)

杨廷和认为,统嗣不分,新皇帝来继统,也是继嗣,继承孝宗、武宗这一系的皇嗣——不能让孝宗、武宗绝嗣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对承嗣看得很大。

可偏偏新皇帝朱厚熜个性很强,不愿苟同,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来继统的,他是武宗的堂弟,不是儿子或侄儿,他自己有亲爹,干嘛要认别人的爹做爹!

君臣意见不合,就闹出了嘉靖初年著名的“大礼”之争。杨廷和被自己亲自挑选的皇位继承人赶下了台。

武宗去世时,没有子嗣,在本朝没有先例,就是前代也极少出现这种情况。而朱厚熜的条件可谓“刚刚好”,杨廷和就把他请来继承大位,对此众人无争议(虽然有人指责他“专权擅断”)。可是,如果朱厚熜的情况不是那么“刚刚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和讨论了,很有可能就要从武宗的侄子辈去选一位继承人了。其优先原则,当然还是血统要近,到底是谁会成为那个幸运儿,只消顺着皇族的支系图去撸,是很好判断的。

如果来京的不是朱厚熜,而是武宗的某位侄子,明代历史的走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皇帝不称朕答题)


皇帝不称朕


继承明武宗皇位原本另有其人,最初人选不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明朝从太祖开始就是采取封藩制度,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们除了太子,全部封为亲王,到各地屏藩帝室,亲王拥有数千到近两万的部队不等。皇帝的儿子封亲王、亲王的长子世袭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郡王的儿子世袭郡王,其余封为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共有8个等级。最低一等辅国中尉年俸禄200石大米。相当于100亩良田的收入。经过朱棣以后历代皇帝的整顿,地方藩王逐渐弱化了兵权,到武宗正德年间安化王叛乱、宁王叛乱被镇压后,地方藩王的兵权更加收紧,此后几乎成了养老一族。

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六个儿子朱祐槟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受封益王。弘治八年(1495年),16岁的朱祐槟来到封地建昌府(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开启了益藩150年的历史。一个16岁的少年,离开亲人,从京城带着随从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西南城,从此再也见不到母亲、见不到兄弟,说起来都是泪。每当有皇子就藩,必定是凄凄惨惨,哭哭啼啼,一别就是一生。

益王朱祐槟生性俭约,衣服洗了又穿,常吃素食。爱好读书,对老百姓无所侵扰。所以这个益王比较有福气,一直活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61岁,谥号端王。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的亲侄子,武宗朱厚照也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的亲侄子,明孝宗朱祐樘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的亲哥哥。所以益王一家在这一时期地位都是相当高的。

当年,明武宗朱厚照一直没能生出孩子,应该是有不孕不育症,因此皇位继承问题凸显。如果武宗朱厚照死前没有明确继承人,按照祖训,武宗死后,皇位应该由朱祐槟的五哥兴王朱祐杬(明宪宗第五子)家继承,可是五哥朱祐杬家只有朱厚熜这么一个儿子,为此当时就有人提议,益王家男孩多,可以从益王家找一个后代作为武宗的继子,养在宫中,以备不测。武宗贪玩,一直没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此事,后来武宗30岁那年驾崩,武宗的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就急匆匆把老五兴王朱祐杬家的独子朱厚熜接到北京继承皇位,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属于同一辈,加上朱厚熜又是独子,所以后来引发嘉靖大礼仪之争,君臣关系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明朝后世的政局,明史云:明亡实亡于万历。其实根子是在嘉靖时期就埋下了。可惜当时张太后、明武宗、杨廷和的政治智慧都不够,如果当初接受大臣的建议,从武宗朱厚照的六叔益王朱祐槟的孙辈中找一个“载”字辈作为武宗的继子,将来继承皇位,顺理成章,继嗣继统,都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大礼仪之争,明朝的政治格局将彻底改写。

益王这一支在南城的发展非常快,第一代益王朱祐槟生了4个儿子,第4位益王生了19个儿子。从1495年间藩开始到到明朝1645年结束,益藩共存在了150年,繁衍郡王40位,其他男性后裔上千人,可谓人丁兴旺。

在明末清初的风云际会中,楚王、荆王、晋王、秦王、代王、肃王、周王等长江以北的藩王几乎都被灭族,而益王家地处长江以南,后来益王家族虽然家破人散,但人口没有被集体屠杀,目前,南城县当地和周边地区,仍有不少益王后裔。

当前,益王家族墓已大多被盗、被发掘,但是不少墓室、雕像还存在,有的保存还较为完好。但益王府早已不存在。益王作为明代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其家族墓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鄱阳县的淮王已找不到踪迹,南昌的宁王因为后来叛乱,后世遗迹更少。这么重要的历史遗迹,建议江西抚州市和南城县尽快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保护好益王家族墓群遗迹,并可以开发作为旅游景点。不要抱着宝贝寻找宝贝。








坐看东南了


公元1521年,年仅31岁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逝,因为朱厚照没有后代,朱厚照母亲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由血缘最亲近的宗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这就是咱们熟知的嘉靖皇帝。但是张太后和杨廷和都没有想到年轻的朱厚熜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权谋高手,一场“大礼议之争”让张太后凄凉而死,杨廷和丢官去职。

张太后和杨廷和选择朱厚熜继承皇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参与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有一整套的帝位传承制度,有嫡子立嫡,无嫡立长,无子就兄终弟及。而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绝嗣,还没有任何兄弟,因此只能从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兄弟中选择,而兴献王朱祐杬已经去世,因此由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继位。

二、明孝宗朱祐樘兄弟侄子一大堆,为什么偏偏选朱厚熜?因为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5岁,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看来更容易控制和教育。毕竟杨廷和之前已经伺候过一位任性、特立独行的天子朱厚照了,自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位新天子。

嘉靖皇帝朱厚熜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早慧的人,自幼聪敏过人,从小就开始参与王府的各种事务、祭祀、典礼,因此对于各种礼仪和规范、官场套路都非常熟悉,根本就不是能任人摆布的人,完全不按照杨廷和的安排走。

按照杨廷和的策划朱厚熜应该是先担任太子,然后在继承皇帝的位置,这样一来从礼法上朱厚熜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子侄辈,便于控制。但是朱厚熜到京城后就是不进城,坚持直接登基当皇帝,最终张太后和杨廷和妥协让朱厚熜直接登基。

刚登基的时候朱厚熜还表现得很尊敬杨廷和和张太后,但是等到朱厚熜明白朝中谁是杨廷和的人,谁是自己能利用的人之后,1524年朱厚熜立马翻脸利用“大礼议之争”将杨廷和等一帮明武宗旧臣赶出朝堂,1528年朱厚熜收回一切封赏将杨廷和削职为民。朱厚熜还找借口杀死了张太后的亲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张太后在悲愤交加中去世,葬礼被从简办理。从此嘉靖大权独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独特、任性的皇帝。


当狗容易做人难


对于这个问题,一言而概之:嘉靖能当上皇帝除了年纪小,更重要的是父王死的早!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讲嘉靖为何能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出生于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在命理上称为“贯如连珠”的富贵子弟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当了16年皇帝就躁完了一生。他这一辈子都是躁动的,他爱打仗还真就成了应州大捷,还曾弹指间出掉了刘瑾,平定了安化王、宁王的叛乱,打败了蒙古小王子。

他虽然荒淫残暴,但也不是那么差。不过他死后皇位倒成了烫手山芋,他没有子嗣,他爸爸明孝宗朱佑樘(chēng)由于专情一辈子仅有一个女人张皇后,他们虽然育有两子一女,但是成年长大的只有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躁完了自己的一生,虽然曾经收了100多位义子,但终究没能生出一个儿子来,所以皇位继承者只能从武宗仍在世的伯叔父中寻找,这是朱厚熜能被选择的关键因素。

所以朱厚照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搜寻到了适合继位的兴献王朱祐杬(yuán)之子朱厚熜。

其实虽然朱厚照(1491年—1521年)没有亲兄弟,但是堂兄弟还是不少的——

五叔朱祐杬(1476年-1519年):朱厚熜;

六叔朱祐槟(1479年—1539年):长子朱厚烨,次子朱厚炫,三子朱厚煌,四子朱厚熠;

七叔朱祐楎(1479年―1538年):长子朱厚燆 ,次子朱厚烃,三子 朱厚熑 ,四子朱厚煐,五子朱厚炳 ,六子朱厚煃,七子朱厚𤑐;

十三叔朱祐枢(1486年—1539年):长子 朱厚勲 ,次子 朱厚熹 ,三子 朱厚煦,四子 朱厚烮 ,五子 朱厚然,六子 朱厚𤎯 。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懵了,其实看看他们的生卒年就可以知道,有儿子且比明武宗朱厚照先去世的只有其五叔朱祐杬了,而且其只有独子朱厚熜。

选择朱厚熜不会有在世生父封号的问题,不过杨廷和想错了,大礼仪是朱厚熜登基前期的重大事件,另外朱厚熜当时年仅13岁,年纪小比较好控制也是被选的另一个因素。

综合以上这就是朱厚熜被选择入继大统的原因,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最爱肉丸子先生


因为从辈分、亲缘上来说,嘉靖皇帝都最为合适。


(正德皇帝朱厚照)

正德皇帝朱厚照于1521年突然驾崩,年仅30岁,无子。朱厚照一来年纪尚轻,没人料到死的这么快;二来生前不理朝政,倔强逆反,与大臣关系相当恶劣,因此也不可能听从大臣的建议,选择宗室之子收养立为嗣子。所以无子可立。古代选择继承人,无外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既然没办法父死子继了,那只有选择兄终弟及。


(弘治皇帝朱祐樘)

但是又有问题,朱厚照是弘治皇帝朱祐樘长子,弘治皇帝是出了名的模范丈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张皇后,没有任何妃嫔,再加上自己也活得短,三十几岁就死了。所以他跟张皇后只生了两个儿子,除了长子朱厚照之外,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炜,而这个小儿子也年仅一岁就早夭了。所以朱厚照不仅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


(嘉靖皇帝朱厚熜)

于是只能从堂弟当中找。弘治皇帝朱祐樘是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三子,朱见深一生一共十四个儿子。前两个儿子都早死了,所以朱祐樘当年等于是以长子身份继位,而第四个儿子就是兴献王朱祐杬。而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兴献王的长子。因为兴献王在成化皇帝诸位皇子中地位、年纪都仅次于朱祐樘,而朱厚熜是他的长子,因此,朱厚熜的亲缘关系跟朱厚照最近,让他以堂弟身份继承皇位最为合适。


(兴献王朱祐杬)

但是,由于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而非亲弟弟,而杨廷和在选择继承人之前没有明确朱厚熜是继嗣还是继统,也就是说他究竟算是谁的儿子的问题。杨廷和等人认为理所当然他要作为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儿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弟弟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却坚持自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不能改。甚至后来还为自己的父母征皇帝、太后的名份,进而要求父亲要在祖庙有庙号等等,为此与群臣斗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光绪)

以此为教训,后来清朝出现同治皇帝无子而逝,光绪皇帝继承皇位时,就明确他是作为咸丰皇帝的嗣子,等于与自己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脱离了父子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之后光绪皇帝又无子,继位的溥仪也是作为同治皇帝的儿子,与生父载沣脱离了父子关系。


伊耆角木


杨廷和选择嘉靖帝继位的原因,按照所谓正德帝遗诏中的说法,非常清楚,就是:

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

简单地说,就是杨廷和等人认为: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皇明祖训》关于兄终弟及的规定,按照宗法制度正德帝无嗣应该由正德帝父亲弘治帝的弟弟兴献王的长子继承。

但是正德帝遗诏语句含混,其实,《皇明祖训》的原文是这样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句话显示的朱元璋的本意,如果套用正德帝时代的人物关系,那就是,嘉靖帝实际上是以正德帝弟弟的身份兄终弟及,而嘉靖帝能够成为正德帝的弟弟,那自然意味着嘉靖帝应该改变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以弘治帝(明孝宗)为父亲,以正德帝(明武宗)为兄长。

首辅杨廷和对嘉靖帝继位的逻辑是这样理解的,这也是包括礼部尚书毛澄和正德朝的遗臣们在内的共识,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认知图景中明朝帝系的路线图是:

明宪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明武宗(正德帝)—明世宗(嘉靖帝)

换言之,从明朝的宪制意义上,嘉靖帝继位的原因是因为正德帝(通过遗诏)把嘉靖帝从成化帝的孙子之列援立为自己同胞兄弟。

杨廷和等人的逻辑和认知如此,可谓有其内在的理路和合法性,但是他们既没有将这一层关系清楚明确地表达在正德帝遗诏中,更没有要求嘉靖帝先继嗣再继统,所以留下后来“大礼议”激烈争端的导火索。

当时和后世人士对“大礼议”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及至现代,也有人认为杨廷和等人是基于理学家的立场迂腐顽固,但是,如果按照嘉靖帝和张璁等人的观点,明朝帝系是:

明宪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兴献王—明世宗(嘉靖帝)

如果就事论事,因为嘉靖帝的祖母是成化帝的贵妃而非皇后,所以兴献王这一支是彻头彻尾的皇族中的庶族小宗,严格按照《皇明祖训》中的“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来说当然不可能继统,除非嘉靖帝做到他本人深恶痛绝的“更易父母”。

嘉靖帝把自己从未当过皇帝的父亲在礼仪和宗法制度上塑造成为皇帝,并且抬入太庙之中,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自己成为皇帝不是出于正德帝和杨廷和等前朝遗臣的垂青恩赐,而是本人按照祖训的规定,理所当然就具有这个资格。

正德帝遗诏文本的不严谨反而授嘉靖帝以柄,成为其反击遗诏起草者的理论武器,这是自以为老成谋国的杨廷和们始料不及的。


谈古论金


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由于膝下无子,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与皇太后商量,立朱厚照的堂弟、兴献王朱厚熜为继承人。

但是让杨廷和没有想到的是,朱厚熜从进北京那天起,就和杨廷和针锋相对。杨廷和让他先去祭拜明孝宗(朱厚照的父亲),先当明孝宗的儿子。可以他却说,遗诏是让我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皇子的。接着,杨廷和让他认明孝宗为皇考(父亲),他偏偏要任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为这事,和杨廷和及一帮大臣闹得不可开交。性格倔得不得了。

而且后来,还因为这样的事,朱厚熜把杨廷和削职为民。可以说,杨廷和立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这件事,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既然如此,杨廷和为什么还要立朱厚熜为皇位继承人呢?

(朱厚照画像)

要说明这件事,我们先得了解一下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情况。

朱厚照是一个贪玩好耍的皇帝(或者换一句话说,是崇尚个性自由的皇帝),他在性格上,其实和作为内阁大臣的杨廷和是格格不入的。杨廷和想要的君王的样子,是规规矩矩上班的,踏踏实实批阅奏折的,也就是说,要像明仁宗、明宣宗那个样子。但是,朱厚照却不愿意这样。他把办公室设在皇宫旁边的“豹房”里,或者设在边关的宣府里,总之就是不肯去高墙内的皇宫上班。他还喜欢做一些不该是皇帝做的事情,比如亲自领兵去和蒙古人作战,亲自领兵去平定藩王的叛乱。

当然了,贪图享乐,纵容刘瑾等宦官胡作为非,玩各种出格的事情,也是他的一个特点。

总之,朱厚照也不能完全说是一个昏君,但同时也不是一个明君该有的样子。杨廷和在朱厚照的手下,长期出任内阁大臣,甚至在后期还出任内阁首辅,因此,杨廷和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大臣,自然多次劝说朱厚照回到正确的办公场地,不要信任刘瑾等宦官,不要贪图玩乐。但是朱厚照没有一次听他的。朱厚照不听,杨廷和便辞职回家不干了。但是朱厚照又不允许,一定要他干。最后他还是只能听朱厚照的。

(杨廷和画像)

后来,朱厚照在船上玩捞鱼的游戏,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呛了水受了重伤,一直没办法治好,后来还吐血。这时候有人对杨廷和说,是不是多花点钱,到民间寻名医诊治,结果杨廷和不同意(有人认为,杨廷和这其实是受够朱厚照了,巴不得他死)。结果朱厚照便死了。

朱厚照去世前的五天,因为朱厚照一生无子,杨廷和便和皇太后商量,按照明朝《皇明祖训》规定的,无子则“兄终弟及”的原则,选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皇帝。然后代朱厚照写成圣旨。

杨廷和为什么会看得上朱厚熜呢?

我觉得,杨廷选择朱厚熜,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和朱厚照不一样,比较符合杨廷和理想中的皇帝的样子。

(朱厚熜画像)

第一,朱厚熜有深厚的儒学修养。

朱厚熜很小就在他父亲的培养下,精通《孝经》《大学》,学会了修齐治平那一套。这一点,和朱厚照追求贪玩好耍完全不一样,这是杨廷和最为看重的。

第二,朱厚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朱厚熜在12岁的时候,他父亲兴献王就去世了,然后他继任当王。到朱厚照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当了两年王,王府的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

第三,朱厚熜有勤恳的行政作风。

朱厚熜无论在年少时还是在当两年的兴献王期间,都勤勤恳恳地干工作,绝不像朱厚照那样不务正业,也不贪玩好耍,这一点也是杨廷和很看重的。

第四,朱厚熜有纳谏的明君作风。

朱厚熜在当兴献王时,他的长史是袁宗皋,他比较听袁宗皋的招呼。不像朱厚照,听不进别人的话。

正因为有以上四点,所以,杨廷和才选择了朱厚熜。

实践证明,朱厚熜确实不是朱厚照的样子,算是比一个比较好的皇帝。但是,杨廷和选了朱厚熜,却让自己被削职为民,不能不说,这是他的一个悲哀。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决定也不能说是杨廷和做的呀……当时那种情况按照惯例,嘉靖本来就是各方面比较合适的人选,宗藩、以及当时朝中大臣都是赞同的。怎么能说是杨廷和一个人的决定呢,他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权力。

按照惯例,出现朱厚照没有儿子的情况,基本上就两个解决方案——其一,从宗室里头挑一个孩子作为朱厚照的嗣子,然后成为新君。其二,皇明祖训里提的“兄终弟及”,没有亲弟弟,那就是血缘最近的堂弟。第一种方案在朱厚照活着的时候是有大臣提出来过的,但是朱厚照不以为然,没有同意。那也就是说,在朱厚照死后,只有第二种方案可选了。那按照这种方案,嘉靖就是最合适的,他的父亲兴献王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中年纪最长的,而且也颇有“贤王”的名声,血缘近,年纪较长,不选他选谁?这不是杨廷和的选择,是按照惯例和皇明祖训的规则选出来的。内阁赞成,其他大臣赞成,宗藩也不反对,唯一觉得不爽的大概只有江彬而已吧。

而且在正德朝,朱厚熜(那会儿还不是嘉靖皇帝,只是兴献王世子)就已经得到了特殊待遇,比如说“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袭封”,在三年丧期未满的时候,朱厚熜就特旨继承了兴王的王位,这是很罕见的,是不是也是一种提前对朱厚熜的认定?所以说后来他即位倒真的不是意外事件,事前还是有一些迹象的。杨廷和只是顺应这些规矩和迹象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