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是怎样的?

于冠华


我认为排行是这样的:秦国>楚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

秦国:早期的秦国并没多强大,但秦孝公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惠文王,任用张仪破坏六国合纵大计,对秦国的统一有很大的意义。昭襄王时期,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打败赵国,使得赵国开始衰败。秦始皇时期,派遣李信、蒙恬、王翦等名将四处征战,最终在221年成功统了一六国,并且秦始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封建王朝,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楚国:楚国一开始是强于秦国的,并且国力在楚怀王时期达到了极盛,不仅经历、政治还是经济、文化都是当之无愧的七国中第一大国。但楚怀王执政后期开始犯糊涂,国力开始盛极而衰,怀王自己也客死他乡。楚国即位者昏庸无能,国力迅速衰败,不久就被秦国超越。

齐国:齐国在战国前期的国力是远超秦国的,是当时国力仅次于楚国的超级大国。并且齐国名将、名臣穷处不断,孙子、孙斌、田忌等顶级名将都是齐国人。但战国后期,齐国君主昏庸无能,在决策和用人上都犯了胸大的存在,甚至后来齐国被名将乐毅连占70座城池,齐国迅速衰败。

赵国:赵武灵王积极改革,推行“胡服射骑”,赵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在武灵王后期,赵国国力达到巅峰。武灵王死后,惠文王重在守成,基本没有太大的失误。而惠文王的儿子孝成王,在能力上远不如他父亲更不如他爷爷,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长平之战举国和秦军对抗,却被秦国名将白起大败,四十万军人被坑杀。赵国由此走向衰败。

魏国:战国前期魏国也算一个比较强的国家,开国君主魏文侯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治国、打仗方面都有一定的过人之处,听从李悝的意见,对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国家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但不久李悝也去世,魏武侯继续按照父亲和李悝指定的策略治理国家,国力进一步强大。武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惠王继承大业,并且在魏惠王执政期间国力达到了巅峰时期。

韩国: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被秦国、齐国、楚国以及魏国所包围,基本上很难有大的作为,最多欺负一下魏国,其他国家比他强太多了。韩国最强盛的时期是韩昭侯在位期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对国家进行了改革,史称“申不害变法”,变法后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军事发展也比较快,国家比较安定,很快韩国就强大了起来。但韩昭侯死后韩国就开始衰败了,并且衰败的非常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兵器“弓弩”非常著名,在当时属于最高水平。


燕国:燕国相比于其他几个国家一直是处于弱势的存在,但也有短暂的辉煌历史。燕王哙在位期间,执政昏庸,重用奸臣子之,导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子之之乱”。子之之乱平定后,赵武灵王拥挤燕昭王继承王位。燕昭王礼贤下士、任贤齐路、励精图治,堪称一代明君。就是他在位期间,燕国国力一度强盛,甚至燕国名将乐毅联合其他五国大败齐国,连攻下齐国70座城,齐国迅速衰败。但昭王死后,国家又开始衰败了,甚至燕太子丹为了做出了让荆轲刺杀秦王的错误决定,很大程度上加入了燕国的灭亡。


空世界人也空


战国七雄的通常排序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但这个排序不是按实力,我的理解是:齐楚是老牌诸侯强国,齐称霸先于楚,故齐排在前;秦燕是老牌诸侯国,秦强于燕,故秦排在前;而赵魏韩是新生诸侯国,由晋国分裂而来,所以排在最后。而赵魏韩三国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地理位置从北到南。

至于战国七雄的实力如何,不同阶段彼此的实力有所增减。但无论如何增减,韩国和燕国始终没有称霸天下的实力,尽管韩国在申不害变法期间兴盛一时,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几乎灭亡齐国。

战国列强的角逐,是齐楚秦魏赵之间的竞争。这五国的竞争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国称霸。时间跨度:魏文侯(前372年)——桂陵之战(前354年)。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励精图治,礼贤下士,重用著名法学家李悝为相,锐意改革,率先发起变法;同时,又重用吴起、乐羊等著名军事家为将,开疆辟土。就这样,魏国在短期间迅速强大起来。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南征北战,尤其是将后来不可一世的秦国打得龟缩于河西以西,不敢抬头,扩大了魏国的霸业。魏武侯死后,其子魏惠王在前期尚能维持霸主地位,后于桂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魏国霸业中衰。

第二阶段:齐国称霸,楚国挑战霸业。时间跨度:桂陵之战——楚威王末年(前329年)

齐国在桂陵之战打败魏国后,威望迅速增长,开始公然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41年,齐国再次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将魏军10万精兵杀得溃不成军,使魏国元气大伤,彻底失去霸主国地位,齐国因而取代魏国成为霸主国。后来,魏国为了与齐国和好,魏惠王甚至自降身份朝拜齐威王。

不过,齐国从齐威王晚年开始,霸业也有衰落的势头。这是因为,南方的楚国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君主——楚威王。楚威王不服齐威王称霸,多次率军攻打齐国,且取得泗水之战的胜利,进而兵围徐州,将楚国势力直推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

第三阶段:齐秦共霸。时间跨度:秦灭巴蜀之战(前316年)——齐闵王末年(前284年)

齐威王死后,其子齐宣王即位,齐宣王的能力不如其父,只能维持霸业而已。而同时,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强势崛起,早在秦孝公年间,秦国就曾打败前任霸主国魏国,夺回河西之地。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坚守变法成果,大肆招徕人才,后在名将司马错的建议下,吞并巴蜀,进一步实现“富国”、“广地”、“强兵”的战略目的。

秦惠文王去世,秦昭王即位后,此前秦国虽经历夺位之争,国力略有影响,但迅速恢复元气,雄风大展。其后,连向来傲慢的齐闵王也不得不承认秦国的实力,与秦昭王分别自称“东帝”和“西帝”。不过,此时齐闵王虽自称“东帝”,但齐国实际上已有外强中干之势,已比不上秦国。

第四阶段:秦国称霸,赵国崛起。时间跨度:齐闵王末年——长平之战(前260年)

齐闵王末年,燕昭王以乐毅为统帅,出兵齐国。此战,燕国大获全胜,齐湣王狼狈出逃莒城,为楚国将领淖齿所害。其后,齐国虽有田单复国,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霸业彻底烟消云散。而此前,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改革下,逐渐崛起,灭中山,破娄烦,开疆辟土,俨然有与秦国争雄之势。不过,秦国始终保持对赵国的优势,后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

第五阶段:秦国是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长平之战后,最后一个可以威胁秦国的诸侯国——赵国衰落,秦国从此再无敌手,以绝对优势碾压六国。等到秦始皇即位,“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终于横扫六国,统一中国。


赵营平


这个问题不严谨,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实力排名是不同的。


战国(一般为前475年到前221年),我们可以根据时间来排列。


(前475-前400):魏、楚、齐、赵、韩、秦、燕。

理由:战国初期四大强国,晋齐楚越。

而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实行变法,国力冠绝诸国之首。三晋又经常联合作战;

楚国正好此时是昭惠中兴后的楚国;

齐国考虑到此时田氏已经掌握大权,忙着篡位,不可能考虑对外扩张,但毕竟是老牌强国;

然后韩赵跟着魏国喝汤;秦国此时是魏国打击对象;燕国一直籍籍无名;


(前400-前350):魏、楚、齐、秦、赵、韩、燕。

理由:文候之后,魏国霸业历经 武侯、惠王仍旧持续。

楚国此时开启楚悼王吴起变法、楚肃王屠灭封君时代和楚宣王前期。

田氏已经取代齐国,到齐威王已经在开始准备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刚刚启动。

赵国和魏国已经出现矛盾。

韩国这时期申不害变法,灭郑。

燕国忽略。

(前350-前300):齐、楚、秦、赵、魏、韩、燕。

齐国经过威宣两代,在桂林和马陵两战大破魏国。

楚国此时是战国历史上最强时代,宣威之世。本来和齐国不分伯仲,但是为了区别,还是分出先后,甚至333年楚威王徐州之战大败齐国,楚怀王前期夺魏八城,只是丹阳蓝田垂沙三战惨败。拉低了平均分。

秦国此时国力稳步上升,但是蓝田之战被楚攻到蓝田,也没有捡到便宜。

赵国这段时期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实力上升很快。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魏国这段时间仍然强大。

韩国保持国力。

燕国经过子之之乱,国力衰落到极点。

(前300-前250):秦、赵、楚、燕、魏、齐、韩

理由:这时期秦国攻破楚都、长平破赵,斩首韩魏联军24万、联合燕国下齐七十余城,当之无愧第一。

赵国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惠文王时期的将相和到长平之战前妥妥第二强国。

楚国这时期被秦国攻破国都,但是倾襄王后期与秦国取得黔中拉锯战的胜利,聚兵十多万,收复十五邑、楚考烈王指派春申君为统帅,景阳为救赵执行者。

燕国经过燕昭王励精图治,下齐七十余城,可惜昙花一现加上燕国底子太弱。

魏国这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玩合纵连横于股掌。

齐国自从灭国再复之后,再也不对外扩张。

秦国范睢执行远交近攻国策,韩国开始被大力兼并。


前250后到灭亡的一段时间,秦国统一之势已成,暂不作议论,如果非要做个排名那就是

秦、楚、魏、赵、齐、燕、韩。

理由:秦国不解释。

楚国这时间段大部分是雄才大略的考烈王执政时期、灭掉鲁国就是这时候。

魏国信陵君组织的最后一次合纵。

赵国虽然主力在长平被歼灭,还有李牧在,而且燕国几十万大军被赵国打的大败。

齐国为秦国盟友、但还是一直无所作为。


熙阅历史


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其实是动态性的,分阶段不同,排行也不同。

第一阶段:魏国是老大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魏武侯即位后,先后打败楚、秦、齐、赵,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败家子)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魏国国力达到了顶峰。

同一时期,其余六国国力排行应为:楚、齐、赵、韩、秦、燕。其他小国不纳入排名。

第二阶段:齐秦崛起,齐国是老大

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齐威王登基后,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徐州相王”标志着战国老大权力的转移。

齐威王十六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最终败魏于马陵,杀魏将庞涓。

此战后,齐国正式成为战国老大。

2、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力迅速提升。

此时实力排名:齐、楚、魏、秦、赵、韩、燕。

第三阶段:秦国变为超级大国

秦昭王、张仪、范雎、白起4个人是秦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关键人物。

秦昭王是战国最优秀的君主之一,张仪是杰出的外交家,范雎是战略规划大师,白起是五百年一出的军事奇才。

秦国利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通过多次作战,陆续击败各国,成为最强国。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前,除秦国以外,实力排名为齐、赵(长平之战后,战前排在齐前)、楚、燕、韩、魏。


散仙读史


战国七雄的实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进入战国以后,第一个崛起的是魏国。魏国自魏文侯、魏武侯,至魏惠王时进入全盛。

因魏国处四战之地,所以,崛起之后,西向打击秦国,同时打击赵韩谋一统三晋。然而桂陵、马陵之战,两次败于齐国。不得已,与齐国徐州相王,平分霸业。

第二阶段:

自齐魏徐州相王至齐灭宋,齐秦称霸。齐国自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积累,至齐湣王时进入全盛。侵燕,南吞宋。这一时期,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渐强。秦昭王约齐湣王称东西二帝。

第三阶段:

自齐灭宋,至赵国邯郸围解,秦赵争雄。齐国侵燕,引起国际均势破裂,燕昭王用乐毅复仇。乐毅联合秦、魏、韩、赵五国攻齐。齐湣王走死,齐国衰落。同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骤然变强。此时东方六国唯有赵国有力量抗秦。然而长平一战,赵为秦所败。秦国统一天下之势遂成。

第四阶段:

自赵邯郸围解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独霸,灭六国,并天下。

总的来说,燕、韩最弱,但燕人在乐毅的领导下雄起了一把,差点上演蛇吞象(吞齐),所以韩国垫底。

楚国自春秋即是强国,进入战国,少有亮点,但仍不可忽视。

魏、齐、赵、秦,则相继称雄。具体谁强,还是看谁笑到最后。

故七国实力大致可排列如下:秦、齐、魏、赵、楚、燕、韩。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探微阁主


战国七雄的实力排行,还真不好排,不过要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看:魏第一,其次是齐国,此后是楚、秦、赵、燕、韩。为什么要这么排,且看小编分析,不对之处希望指正!

1.魏国

魏国是“三家分晋”之一,在没有瓜分晋国之前,魏并没有赵强大。在瓜分晋国以后,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在七国当中率先变法,很快称雄七国。魏国强大以后,灭掉了中山国,并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接连击败秦、齐、楚,并对赵国和韩国进行压制。尤其是在魏武侯时期,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结果被吴起率领的魏武卒五万人给干趴了,可见战国初期的魏国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2.齐国

齐国之所以能排在第二,就是因为干倒了战国霸主魏国。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继位。魏惠王在位期间魏国的霸权达到鼎盛,但是魏惠王不懂得用人。魏国主将庞涓,有个同学叫孙膑,他做了将军以后,邀请孙膑到魏国做官。结果发现孙膑比自己优秀,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陷害孙膑。孙膑在挖掉膝盖骨以后,好不容易捡了一命,最后在齐国人的帮助下,逃到了齐国。后来,魏国进攻韩国,齐国派田忌和孙膑援救,在马陵之战将庞涓杀死,并斩杀了10万魏武卒。从此,魏国霸权衰落,齐国逐渐称霸诸侯。齐国真正强大的时候时齐闵王时期,齐国曾联合韩国和 魏国,打到函谷关,秦国被迫求和。那一次,齐国本可以进入函谷关,只是齐闵王目光短浅,到了函谷关就停止不前。后来,齐国又吞并了宋,实力强大到周边国家害怕。最后,被燕国联合五国伐齐,齐国霸权衰落,中原再没有力量可以单独与秦国抗衡。

3.楚国

魏武侯时,魏国的吴起遭到公叔痤陷害,跑到了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此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但是,楚悼王死后,楚国一片混乱。吴起被新继位的楚肃王所杀。楚肃王在位期间,蜀国进攻楚国,丢掉了兹方,楚国被迫筑起了扦关进行防御。楚肃王四年,魏国攻楚,并夺取了楚国的旧许、鄢陵,此后又占领了鲁阳。在当时不起眼的韩国趁机兼并了楚国的属国——郑国。可见,楚肃王在位期间的楚国,只能防御。楚国真正强大的时期,是楚威王时期。楚威王在位期间,向南灭了越国,北上与齐国在徐州交战打败齐国主将申缚。也就是,齐威王在位期间,楚国达到全盛,但是楚威王死后,楚国的基业就败在了儿子楚怀王手里。

4.秦国

当魏国、齐国、楚国相继称霸以后,秦国也开始崭露头角。秦孝公时期,商鞅从魏国逃亡秦国,秦孝公招贤纳士。商鞅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秦孝公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一直被魏国吊打,甚至受到楚国的威胁。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就逐渐强大起来,并收复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地区饿,迫使魏国迁都大梁。总之,秦国从那时,开始强大起来。秦惠王在位期间,秦国打败魏国,让其割了15个县。向西占领了蜀国和义渠,向南戏耍了楚怀王,并打败楚军占领汉中。

5.赵国

其实赵国在战国初期并不强大,由于离北方胡人很近,赵国的忧患意识很强。战国中后期以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开始崭露头角。在赵武灵王没有改革之前,赵国一直被魏国吊打,魏惠王曾派庞涓还把赵国的首都邯郸给占领了,可见当时的赵国差点灭国。赵武灵王继位以后,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逐渐强大起来。对北收服楼烦,并占领复国后的中山国,扶持燕昭王回国即位。在当时,连秦惠王都惧怕赵国。尤其是赵惠文王继位以后,对魏国和齐国发起攻击,赵国占领了魏国和齐国不少土地。在战国后期,赵国拥有平原君、乐毅、蔺相如、廉颇、赵奢等文臣武将,秦国也忌惮赵国。所以说,战国后期,唯有赵国能跟齐国较量一番了。赵惠文王一死,他的继承者赵孝成王,比起他的父亲简直差了一大截,他在位期间爆发了长平之战,赵国差点灭国,因此最后一个与秦国抗衡的国家毁灭了。

6.燕国

燕国在战国其实并没有多强大,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中原,靠近北方。他紧靠强齐所以,一直难以发展壮大。进入战国,在燕王哙死后,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土被齐国和中山攻破,一度王国。由于赵国介入,进攻中山,齐国也撤出了燕国。赵武灵王护送燕昭王回国即位。燕昭王在位期间,奋发图强,招贤纳士。燕国也一度强大,当时的齐国一直是燕国的心腹大患。当然,燕昭王一心想报仇,于是派间谍苏代到齐国。齐闵王在位期间,雄心勃勃,在吞并宋国以后,实力非常强大,当时的风头已经压过了秦国。所以,燕昭王抓住周边国家畏惧齐国的心理,召集五国伐齐。在乐毅的带领下,五国联军直接打到了齐国。燕国占领了齐国首都临淄,只有即墨和莒城没有攻下来。当时的燕国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最强盛的时期,但是燕昭王死后,齐国的田单就反攻,很快复国。燕国也只是短暂的强大,最后一蹶不振。

7.韩国

韩国在战国时期一直都没有强大过,由于四面都是大国,韩国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像一颗墙头草一样。不过韩国在战国初期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比如在韩哀侯时期,灭掉了郑国。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内政修明,使韩国保持了十几年不受周边国家威胁。韩昭侯死后,韩国也是依附于强大的国家,谁强大就跟着谁,这也是韩国的一种生存之道,所以韩国能笑傲到最后。


谋士说


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相互厮杀 ,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战国七雄国家地图

  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

  楚国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用为温饱担心。所以楚国的子民都是比较争勇好斗,士兵总体来说比较凶悍,在和其他国家的交战中一般可以取得胜利。

  赵国是华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诸侯国。

  魏国为了增强国力,采用李悝和吴起两位重臣的变法,在魏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农业上进行兴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对于在农业上和战绩上有所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韩国是七国里面的弱国,只有在韩昭侯在位执政时期,国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强,当时一段时间也没有侵略者。

  秦国是七国里面实力排序最后的一个国家,是因为当时嬴政的祖先只是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赏,可是他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大夫。后来因为祖先保护周平王获得了很大的功劳和奖赏,所以才被封为了诸侯。当时初期的秦国地理坏境比较偏僻,实力不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是秦国后期的发展却十分惊人,实力大大上升。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

  在著名的战国时期,很多的诸侯国在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战役以及实力竞争,在大筛选后只剩下了七个诸侯国,他们的实力是在众多诸侯国里面的前七位。  

  战国七雄地图

  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然后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的战国七雄分别是燕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魏国和韩国。齐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山东省的北部,它的都城是临淄,经济水平是当时最高的。它的势力范围是从河北省的中部然后到泰山,然后西边是经过河南省的东部。

  楚国的地域面积是七国之中最大的诸侯国,它涉及了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以及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的一小部分,分布范围很广泛。楚国发现最好的时期还包括了在长江中下游一些区域和河南省陕西市的一小部分。

  燕国实力是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大体区域是处在河北省的北部区域和在辽宁省的南部方位,它的都城是称作蓟,也就是北京古时候的称呼。所以燕国范围也包含了津京地区。

  韩国地理位置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区域,同时还包括了山西省的东南部。

  赵国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的南部和北部地域,另外再加上山西省的部分地区,赵国的都城是邯郸。

  魏国地理位置是现今的山西省南部地域,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偏东地区。魏国的都城就是如今的开封,在当时都城被叫做大梁。

  秦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是最为强劲的,后来秦始皇完全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秦国地理位置主要在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我们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它的都城是在咸阳。

  战国七雄实力排名

  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筛选,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一直到了战国时期,仅仅是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战国初期的时候,战国七雄的实力排名是魏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燕国和秦国。  

  战国七雄像

  魏国采用的增强国力的方法是采用李悝和吴起两位重臣的变法方略,在魏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农业上兴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对于在农业上和战绩上有所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楚国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用为温饱担心。所以楚国的子民都是比较争勇好斗,士兵总体来说比较凶悍,在和其他国家的交战中一般可以取得胜利。

  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

  韩国是七国里面的弱国,只有在韩昭侯在位执政时期,国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强,当时一段时间也没有侵略者。

  秦国是七国里面实力排序最后的一个国家,是因为当时嬴政的祖先只是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赏,可是他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大夫。后来因为祖先保护周平王获得了很大的功劳和奖赏,所以才被封为了诸侯。当时初期的秦国地理坏境比较偏僻,实力不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

  战国七雄并不是全部一起灭亡的,而是由秦国兼并统一了其他的六个国家,然后秦国最终建立了秦朝,但是好景不长,秦朝在统一了中国后,经过了15年就灭亡了。秦统一六国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时候灭亡了。  

  秦灭六国形势图

  在公元前230年的时候,秦国派遣了内史腾去率领大军,攻其不备,突然南下,然后快速地渡过了黄河,一下子攻破了韩国,韩国首都郑被占领,从此韩国彻底灭亡了。

  在公元前229年的时候,赵国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于是秦国乘机出动,秦国采用兵分两路的策略,从南方和北方两个方向去合击赵国的都城——邯郸。最终在公元前228年,秦国大破了赵军,攻占都城,俘虏了赵国的君王,于是赵国彻底灭亡。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秦国军队进行突然袭击,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凭借大梁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死守,秦国军队进行强攻但是没有丝毫的作用,于是他们把黄河水倒灌到都城内。经过了整整3个月,大梁不敌大水浸漫,最终魏王投降了,魏国也从此灭亡。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秦军攻打楚国,并且俘虏了楚王,最后楚国灭亡。在公元前226年的时候,秦国派遣大将王翦率兵去攻打燕国,大战之中攻陷蓟。最后在公元前222年的时候,大将俘虏了燕王,最终导致燕国灭亡。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军突然从北面往齐国进行进攻,攻其不备,齐国军队措手不及,最后导致齐王的投降,于是齐国灭亡了。统一六国之后,秦经过一段时间的统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时候也灭亡了。


白齐光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每一天都在不断强大,就连曾经称霸中原的魏国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其余各国虽然也都经历过辉煌,但若和秦国一比,无论军事还是国力,都不是秦国对手。能做到最接近的,只怕就是长平之战前夕的赵国了。

楚国虽然干过不少荒唐事,但其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让它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首屈一指的大国。就算是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兵锋所向,无所不催的时候,也需要花举国之兵,才能灭掉楚国。

齐国,坐拥东方富饶之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也常年位居强国之列。甚至曾经被秦王撺掇称为东帝,其气焰嚣张,若无实力,是不敢如此妄为的。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的军事实力也排在前列。地处中原四战之地,除了需要防备周围各国,更要警惕北方的匈奴,长久的高度战争状态,让赵国练就了一支庞大的作战军队。后来的长平之战,与其说秦国大胜,倒不如说是险胜,惨胜。因为只差一点点,称霸天下的或许就是赵国了。

魏国,魏国强盛时有多强?不仅把秦国打得屁滚尿流,还今天打赵国,明天打韩国,连远在东方的齐国都被狠狠教训,横行天下的魏武卒可不是浪得虚名。

韩国,韩国作为三晋之一,可谓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了。而且地理位置尴尬,周围秦,楚,魏等国皆虎视眈眈,于是割地求和,低声下气变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后来割地上党予秦,成为战国惨案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燕国,燕国的存在感也不高,若不是最后有个太子派了个叫荆轲的刺客去刺杀秦王,恐怕更少人了解。偏居北地,条件恶劣,人口稀少,还要时时忍受北方匈奴个齐国的恶气,甚至被齐国攻破首都,大肆劫掠。好在后来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临淄,豪取72城,才让燕国名震天下。


历史酒馆


这个没有固定的答案,包括史书记载也一样。我个人觉得实力最强的是赵国。赵国地处中国北方,有晋阳,邯郸等大城市,包括地域也是非常广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雄厚,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曾带领家丁与秦军交战,并杀退秦军。赵国名将更加多,如赵奢,李牧,廉颇,庞暖等每一个都是战功赫赫的。第二魏国信宁君切府救赵广为流传就不用说了。魏国地处,中原地带,经济实力很强,军事实力更有魏武卒的说法,大将有吴起,乐羊,西门豹,公叔座,庞涓,所以也是很不错的。第三是秦国,虽然地处偏僻,但经过变法后军事,经济,内政,都已经不错,还有白起等战国名将自然排在前例。第四楚国:楚国是一个大国但并不是太强,它的军事,经济,政治只属于中等水平,所以对外战争败多胜少。第五齐国:经济异常发达,军事处于中等水平,政治处于经常内斗。水平低下,战斗力不足,第六韩国军事,经济,政治都处于下风。最先被灭,没有出名大将,军队战斗水平极低。


光辉岁月8977788


战国七雄的实力不是一直不变的,这不符合历史发展观点。毕竟积贫积弱的燕国也差点灭了齐国,被中原国家鄙夷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自三家分晋伊始,七雄的排行是魏齐楚赵韩燕秦!

随着魏国的内乱,秦国的崛起,实力又有了变化,齐魏楚秦韩赵燕!

这后来,齐国由于鱼盐之利,楚国由于地大物博,一直占据着七雄的前两位!而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把魏国、秦国甩在了后面。齐楚赵秦魏燕韩。

赵武灵王死后,赵国陷入内乱,燕国也趁机崛起,可惜就辉煌了那么一下下,就又陷入了子之之乱,从此一蹶不振。

韩国和燕国可谓乱兄乱弟,同病相怜。尽管灭了郑国扩大了地盘,申不害的改革却只是加强了王权,到后期也就是打个酱油。

秦国却是像开了挂一样,天天向上,好不容易有个可能会搞垮秦国的武王,继位三年就死了,然后传位给了超长待机的弟弟。

到了后期,战国七雄的排行就是秦齐楚赵魏燕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