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研复试中老师最看中什么?

枫梧箫楠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复试的时候,所有的老师肯定都希望找到好的学生,不过不同的老师对于好学生的定义是不同的,老师在复试的时,关注的侧重点肯定也会有所不同。

名校在复试的时,的确有可能会出现院校歧视。不过大部分情况下,与其说是“歧视”,还不如说是导师和考生的立场是不同,可能在有的导师看来,通过毕业院校来筛选学生,要比单凭面试成绩更容易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学生。

要想知道导师在复试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不妨站在导师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老师到底希望招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生。

如果是报考的学术硕士,老师最看重的肯定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如果是在本科期间,在一些权威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或者是跟着老师做过科研项目,那么在复试的时候会为自己加分不少。如果没有科研经验,英语较好(比如高分通过六级或者是有雅思、托福成绩)也容易获得导师的青睐。

大部分导师在招收学术硕士的时候,看似是在招学生,其实他们的真实目的,是在寻找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

因此,如果自己报考的是学术硕士,并且初试成绩相对来说还可以,那么在复试之前最好是能够联系一下导师,毕竟复试的时间一般就是30分钟左右,导师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对你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和导师沟通以后,如果导师对自己有意向,那么专业课面试时,相对来说都比较轻松,即便是在复试的时候,自己表现稍微有点差强人意,老师一般也不会抓着不放,更不会影响到最终的录取结果。

而专业硕士读研期间,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密切。

专业硕士的面试一般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学生进去之后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在做自我介绍这个时间段里,老师会看下学生的初试成绩、毕业院校以及报名时候填写的其他信息,在考生做完自我介绍之后,老师会问2~3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情况来打分。

如果在面试的时候采用的是随机问问题的方式,老师很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这会对一些双非院校的毕业生十分不利。

比如,看到初试成绩比较高的普通院校毕业生,老师心里肯定会想这个学生会不会是“高分低能”,很有可能的会情不自禁的问一些学科的前沿或者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而绝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要么是根本就没听过,要么是回答的不全面。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肯定会让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这个学生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

而一些初试成绩相对比较低的普通院校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老师如果问一个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的都不能让老师满意,这次复试基本就算结束了。除非是靠运气爆棚,遇见了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老师,老师才会愿意多给你几次机会。

还有一种专业课面试,采用的是从题库随机抽题的形式,考生进入面试考场之后,要先从题库里抽取4~5道题目,然后到候考区进行准备,每个考生有15~20分钟的准备时间。在面试的时候,学生从自己抽取题目中,选择其中的几道作答。

如果采用的是题库抽题的形式,这时候老师更看重的肯定是学生的面试表现,包括回答问题情况、仪表仪容、沟通能力等。

其实,不论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也不能采用的是哪种形式的面试方式,考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面试前这个阶段认真准备复试,只有自己准备充分了,才能够做到“心里不慌”,即便是复试时出现意外状况,自己也能从容应对。

最后祝复试顺利


升学与考试


大学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忠诚度。

我在2010年通过了研究生笔试,然后进入了北京名牌大学的复试阶段。

在这阶段过程中跟导师面谈过,再加上录取以后跟导师的相处,了解了导师最看重这三点!

说一下我的经历:

  1. 复试前联系导师,投石探路

研究生复试开始前,我提前给我要报考的导师发了email,不久导师就给我回信:欢迎报考。后来得知,几乎所有的导师都会这样回复,因为这时互相都不确定,还有后面的面试考试和导师确认。


2.跟导师面谈,增加印象

到了北京大学后,找到宿舍楼地下室住下,这里全部是参加复试的考生,听这些临时舍友说要去找一下导师面谈,这样才有诚意,到考试的时候碰到了这个导师的话,会给加印象分。

鼓足勇气后,敲开了导师的办公门,没想到已经有一个考生再跟老师谈,轮到我后,导师先认真看了我的大学成绩,然后跟我聊了一些家乡情况,再给我介绍了读研究生的一些学习日常。大部分都是导师在说,我都是听着,我猜这时候主要是看大学成绩和性格特点。


3.读研时学习弟子规,培养品德

到了后来读研究生时候,在开周例会前十分钟,导师先组织研究生们学习“弟子规”,让每个研究生轮流讲一段。我想这时候是培养研究生尊师重道、对导师忠诚的品德。


教育界的牵牛花


这个问题,相信是不少报考名校的考研学子的共同疑问。然而,一些答主也许并没有过参加名校考研复试的经历,回答问题容易想当然,可能会对准备复试的学子们造成某些误导。

我本科毕业于一所财经211学校金融专业,考研top2学校金融,并且成功,也算是从比较普通的学校进入了名校。因为实际参加了名校复试,有一定体会,在这里,详细阐述一下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般来说,名校复试,最重要的是专业课面试(当然,笔试也是重要的,毕竟最终成绩是根据初试和复试的成绩进行加权计算)。因为在这里,考生是直接向面试组老师展示自己的个人素质,而参加面试考核的老师,多数都是研究生导师。这些导师是直接现场观察考生的实际表现。有些表现好的考生,也许面试一结束,就被某个导师看中了,在心里就确定“要了”,这样的情况,考生一般是不可能被刷掉的。

当然,导师在确定“要了”之前,肯定也会参考一下该生的初试成绩、本科学校之类的背景,但这些,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甚至会起决定作用;真正最重要的,还是实际表现。

复试中,名校导师们最看重的,主要是两点:本科阶段有没有科研经历及面试展示出来的专业知识深度及思维。

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本科阶段有没有过科研经历很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某些考生在本科阶段就发表过有一定级别的论文(当然也许是一作,也许不是一作,都可以的),面试的导师一般很感兴趣,也许会追问一下本科参与课题的经历,这些一般都是加分项。当然,没有论文,也不是太大的事情,老师们可能也会问有没有参与课题的经历,有的话,当然也是加分项。

对于专业型硕士来说,本科阶段没有科研经历正常,导师不会像学术型那么看重,有当然更好。

具体的专业面试,是最重要的,无论学术型还是专业型。

一般专业面试都是随机抽2~3个题目,然后按照相应题目去发挥(每个人的题目可能都不同)。这个时候,需要展示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维的深度、广度。

大体来说,对于理工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展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把题目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运用,一步步得到经得起检验的结论。深厚的专业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正是理工科导师最看重的。

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说,名校的面试题目,入口一般都会比较宽,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可能任何考生都能回答出一些东西来,但难度也就在这里:水平较高的考生,会思路清晰地一步步展示出基础知识的扎实和眼界的开阔,加上思维的深度,观点的清晰有力,乃至具有新意;而水平相对较差的考生,可能只能回答一些比较表面和粗浅的东西。高下可能立判。

比如,我当时抽到的一个题目是:你对金融的量化怎么看?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任何学金融的考生都可以发表一点关于量化金融的看法,但如果要有质量、有深度,必须结合金融的发展,金融量化的历程、量化金融的利弊、量化金融的缺陷、金融量化的前景、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量化的关系等,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挂一漏万,也不能主次不分,前面的内容简单几句,中间量化金融的利弊,特别是金融量化的弊端要重点谈;后面金融量化的前景、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量化的关系,就主要是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了,就需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而且有一定深度,最好不要说一些陈词滥调。

总体而言,人文社科类专业,名校导师看重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有深度的思维。

最后,再提一下,其实越是名校,越不是那么看重本科出身,而更看重实际的表现。我当年考研时,有两个进入复试的考生,初试分数都410多分,属于中等水平,一个是魔都一所名校的,一个是某普通本科学校的,但复试都被刷掉了。后来,我问参加过复试的导师,那两位考生被刷掉有没有具体原因,他回答,跟本科学校关系其实不大,而是他们水平都比较差,回答问题一看就是靠死背,思维没有深度。

所以,实际的综合表现(包括面试和笔试)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过在意本科背景如何,更不要轻信“本科学校决定一切”的言论。

以上属个人观点及经验分享,仅供参考,希望对参加复试的学子们能有帮助~


燕园博雅教育


在我校我所在的专业,复试时学生很少接触到导师。复试的笔试是统一考试,只有少数导师参加判卷,复试的面试也只有部分导师参加。很多复试学生此时基本都不认识各位导师。当研究生经过初试(国家统考)和复试,被录取以后。在开学的第一周有一个【导师见面会】,专业所有导师(被暂停招生的导师除外)和新研究生见面。导师介绍自己的经历、成果、研究方向和本届招生人数,并解答学生的问题。虽然有些信息在学校或学院官网上能查到,但是见面会上导师会给新研究生展示更直接的印象。以后会给每位新研究生发下选导师的表格,由新研究生填写。如果每位导师报名人数都符合当年招生人数,一般不会改变。如果有的导师报名人数超过当年招生人数(如当年导师招三人,报名却有五人),要调剂。一般情况导师说留谁就留谁,【导师最看中的的是学生经历,其次才是成绩】。未选中的再报其他导师。


老猫


名校一般指的就是自主划线的三十四所大学,这些学校最不缺的就是生源。复试基本流程是什么?就是每个学生大概有十五分钟的面试时间,首先自我介绍(英语)其次是老师会问你一些专业问题,哪怕你再不会聊天他们也会给你十五分钟面试时间,观察你的表现然后打分。其次是专业课考试,分越高越好。在复试中主要看中初试分数线,面试分数线,专业课考试分数,根据权重换算成一个总分得出排名依次录取。


隐藏在里面的优势项,也就是导师看中的,本科出身(如果按打分名校十分、一本八分、二本六分、专科四分)、英语成绩、初试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平时的荣誉证书等等,这些都是加分项。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考试成绩考前面试不好依然会被刷,考试靠后面试得到好成绩逆袭的同学大有人在,在这期间请不要掉以轻心,加油。


小熊要饼干


名校的考研复试说白了,一般还是最看中的还是个人硬实力,尤其是你身上是不是具有做科研的潜力。当然这个也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肯定侧重点是不同的。

个人硬实力其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你在本科期间的专业课成绩和通过面试所展示出来的专业基本功,这些都是考察潜力的基础,再比如说你的科研水平,这个可能比科研潜力更让人喜欢,如果你能在本科期间有高水平论文,你能有独一无二的科研工作,那么这都将会成为你的制胜法宝,而且作为面试的老师,对于你的成果大致什么水平都了然于胸,一般本科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很实质性科研工作的,因此如果没有科研经历也不要紧,我们再再比如一个就是交流能力,这个包括你的英文交流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英文水平要么通过你的四六级看,要么通过让你翻译或者英文交流,一目了然,语言表达能力则贯穿在面试的方方面面,能不能讨老师喜欢,把自己的优势长处表达出来,都是很重要的。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担心因为自己本科学校不好,在考研复试的时候会受到区别待遇,这个不要担心,感觉名校老师心里只有本校生和外校生,你可能竞争不过本校生,但是在外校生里面,你如果有实力一定可以争取到名额,怕的不是偏见,怕的是水平不够!

最后,祝愿看到的各位复试顺利,来了就点个赞呗!


咯骨头上


复试的时候老师对初试成绩还是会重点关注的,特别是初试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只要本科三年不是特别水,挂过科的,大概率还是会优先考虑的。其他同学的话,会被问及本科成绩,尤其是专业课成绩;社会实践经历;是否参与过学术活动;对待读博是何想法(重点!),导师都蛮喜欢要一来就想跟他读博的学生。其他还会被问一些个人情况,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总之,在复试前,尽可能的先自己模拟下面试,这样不至于那么紧张。

谢谢!


胡子浩


超哥,目前也是某双一流大学的直博生,闲暇之余,来和大家谈谈考研中的事情,希望大家可以关注我,支持!点赞!



以前也有同学问过我类似的问题,导师最看中的是什么?我觉得三点比较重要,也可以说是决定因素!

一,本科学校比较重视!导师很在乎学校排名的,虽然不说出来,那谁都喜欢双一流的学生,不要说歧视!

二,学科成绩很重要。在本科期间的表现,四六级等情况,因为以后翻译大量文献,将是一个苦逼的生活,导师也不希望你啥也不会!

三,为人脾性。和导师合不合的来,我就见好多学生说老师不好的!导师也嫌弃学生的!主要还是俩人的脾气合不合的来!



最后,我想说,无论导师想要什么学生,我们都不必去伪装,最看中的,我们虽然在他眼里没有,可能在别的老师那里就有。所以不要怪自己!


超哥Education


其实最看重你来自哪个学校

现在社会上存在学校歧视现象,实际上高校之间的相互歧视更加的明显。

我们一起读研的时候就这样,导师带了好几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是来自211的高校,老师更加比较喜欢,对那种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就比较一般。

因为从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来看,来自重点高校的学生,他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会更强一点。所以现在整体的考研趋向就是普通高校考重点高校,重点高校学生都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相互考,要么就考本校。

笔试面试,仅仅是一个流程而已,如果能够进去面试,比拼的其实是学校。

一个学校的培养质量会在你个体身上得以体现出来。


大学专业深一度


应该是看重个人能力问题,还有一些家庭背景方面的问题。其他的就是一些其他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