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省出的科學家比較多?有何依據?

龍騰89455811


首先我國的科學家分佈也基本符合“胡煥庸人口分界線”,西部比較少,而大部分集中在東部,這與東部的人口基數有關,基數大更容易出科學家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主要分析下東部省份,目前各省份科學家數量與省份經濟發展情況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經濟發展越好,科學家數量也越多,或許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但是從中還是能分析一二的。

我國出科學家最多的省份是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山東、湖南,這幾個省份的經濟發展都不錯,尤其以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的經濟總量最為拔尖,所以這三個省份出的科學家也最多。而這其中,相比於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山東、廣東人口基數最多,科學家數量卻並沒有勝過江浙,難道說江浙地區的人更聰明嗎,肯定也不是。

原因就是江浙地區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從生物學角度看,人類的先天智商都相差不大,而後天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加重要。江浙地區自古屬於富庶之地,人們在滿足了溫飽以後,對其他事物的研究更加用心,這不但表現在科學研究上,經商意識上江浙地區也很活躍。另外廣東地區科學家多應該也是因為思想開闊,畢竟當年廣州是我國唯一的開放口岸,接受發達思想的程度更勝過內陸。

而山東這個孔孟之鄉論學習能力不亞於國內任何省份,但是科學家數量僅排名第五,原因應該是山東的學習更加偏重於專業型,而不是學術型吧。而且有了專業學識以後山東人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從政。山東人好面子,自古對考取功名十分看重,或許感覺從政以後臉上更有光彩,而成為科學家相對低調,是少有人走的路,所以山東的科學家數量靠前但是不拔尖。


地理有意思


我來搶答一發。

要論“家”的話,我覺得看院士的數量,應該是個比較靠譜的標準了吧。

2017年,曾經有人對中國出身(出生地)的院士級別的自然科學學科的科學家做過統計,這其中包括在外國當選院士的科學家,這包括各類學科的科學家大約2600多名,下面是統計的結果,一起來看看,哪個省份最容易出“最強大腦”吧?

從如上表格中你會發現,蘇浙地區最容易出科學家,此外,華南地區,兩湖、華北地區,也出了不少院士。


並不是因為這些地區的人們更聰明,而是另有原因:


首先,沿海開放程度越是時間久,人們的驗光越開闊,思想越開放,文化氛圍好。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錢,可以讓孩子享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反觀大西北地區,正所謂吃飽了才有力氣有精力考慮別的,經濟本來就落後,以前吃飽了就感天動地了,孩子有學上就感激涕零了,就甭談教育質量了。

這其中並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窮的叮噹響的地方可能飛出一兩個鳳凰,但整體教育質量絕對跟富裕的城市是沒法比的。


其次,蘇浙魯湘鄂,這些都是絕對的人口大省,人口大省意味著激烈的競爭,當一個西藏學生考300分就能進北大,放在山東這個分數可能就得到600分以上,人口基數越大,競爭越激烈,結果就很明顯,選出來的苗子就更優秀。

第三,在中國,除了應試教育的代表:高考,沒有另外一個普世的好辦法去選拔人才,所以高考考得好的地方,自然高校就越願意去招生。以北大為例,北大在蘇浙魯豫湘鄂這幾個地區招生是最多的,遠超西北部的省份。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可能還有其它的原因,歡迎補充。另外,我個人的印象中,中國最為傑出科學家中,江西人是最多的省份之一。

科學重口味


中國自古以來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水土的靈秀和向海的寬闊胸懷及眼光,孕育了江浙滬這片土地上最鼎盛的人文氣息和商業氣息!便易的灌溉,肥沃的平原讓這片土地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是水給了他們靈氣,是富裕安逸的生活給了他們進行科學文藝的物質基礎,是海給了他們寬闊的胸襟和長遠的目光,於是和平年代這片土地往往成了人文薈萃之地!也是這樣的地理環境,富裕安逸的生活,科學文藝的氣息,水一般細膩軟弱的性格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少了爭勇鬥狠的狠勁,倔勁,(因為大家都過這好日子沒必要拼死拼活嘛,窮山惡水出刁民)因此這片土地在亂世自古以來也缺少扭轉乾坤的決定性人物!

湘楚之地湖南,有三湘四水的靈氣,有八百里洞庭湖的波瀾壯闊(現在估計百里都沒有了),更有南方山脈跌宕起伏縱橫捭闔的雄渾氣勢,自古多孕育扭轉乾坤的大人物,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自古流傳!湖南人有著山區人普遍的一股子倔勁,還有像山峰起伏般大起大落的性格擔當,同時三湘四水的靈氣賦予他們變通的性格。湖南人有倔勁,有擔當,有變通,但是隻有八百里的洞庭湖既給了湖南人眼光和胸襟也限制了湖南人的眼光和胸襟!其實湖北人很多方面和湖南人很像,但是九曲十八彎的荊江給了湖北人太多彎彎繞繞的花花腸子。“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湖北人聰明的有點過頭了,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

中國的西北,東北,華北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缺水,同時他們又都身處在茫茫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高原)。缺水讓他們少了水的靈氣,少了水軟弱細膩的性格,少了水萬千形狀的變通,同時壯闊的平原高原又給了他們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因此北方人性格不像南方人的軟弱細膩和變通,大多都是粗獷,憨厚,又心胸開闊,為人大方不計較,性格大大咧咧的。但是缺少如水般軟弱細膩和變通的性格,也讓北方人普遍剛毅頑強,比南方人更容易爭勇鬥狠!在和平年代北方人缺少南方人的靈氣聰敏,缺少南方人的圓滑變通,也缺少南方人文藝氣息,因此在仕途,經商,科教文藝等等方面北方落後南方,但是在亂世剛毅頑強,爭勇鬥狠的性格又讓他們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哪怕南方經濟發達北方也一直佔據中國的中心!


灰色累了


哪裡都有優秀人才沒必要計較




999和


特意進來看評論,遺憾認識到關鍵原因的不多: 西晉末與北宋末兩次“衣冠南渡”,國家幾乎所有士族和官員舉家護駕南遷,精英們安家於臨安,以及會稽等周邊,逐漸再東遷寧波、再福建、再擴散等,其中尤以會稽因為離杭州近、非首都相對安定,而開枝發葉的士族最多。……


25820695


先把高考教材試卷統一,分數按排名錄取,那些低能兒洋垃圾不要再招過來浪費資源了,學習期間嚴格執行淘汰機制,老師叫獸不行的也要淘汰。你看看會怎樣。


自己當老闆75958721


紹興市名人多得太可怕啦。


鑑湖散人


江蘇浙江的科學家比較多,因為之前那邊就是富裕之地,以前有錢才能讀書,有了經濟基礎才能誕生更多各方面的人才!!!另外江浙一代也比較注重教育


桐丘之士


安徵出科學家多


易之春432


中國走入近代化以來,中國出現了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某一地區適應這種教育方式,而許多地區的人們不適應這種教育方式。江浙一帶的人適應這種語言和思維方式,而其他地區的人不適應這種語言和思維方式,因為清朝政府學習洋人往往把遠離中國核心地帶的地區,作為西方國家染指的地方,比如廣東,這樣蠻夷作亂,也只能在海疆邊線地區,而對中國的核心地區影響不大,可以調兵遣將有一個準備的時間。所以中國的沿海地區首先最早的洋化,最早的接觸西方文化,而這些地區的人翻譯的西洋文化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語言和思維方式,而由於知識學習的不徹底,翻譯的版本往往殘缺不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許多根本性的原理性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物質的基本概念和構造就沒有搞清楚,數學的分析和運用繁瑣而混亂,這樣學問直接阻礙了中國人的思維,而不得不跟著西方人後面爬行。而使中國人超越不了和突破不了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這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中國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多的學校和這麼多的院士專家,而獲得若貝爾世界大獎的人寥寥無幾。運用和勞動的脫節,沒有到實踐中去體會和運用知識和深化了解知識的來源。而正是從理論到實踐才能從實踐中深化了解證實這些知識的真理性,而消除誤解,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