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是一片沙漠”,怎么评价现代诗?

白铅华


现代诗歌也有写得好的,只是太长了不容易记住,所以不太会有几篇传世之作。

写诗如同看人,首先看的是外貌衣着,这就是诗的语言组织能力;读诗才是认识诗的内涵和意境,有如人的心灵。人们要认识到一位乞丐的心灵美,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会也不愿与乞丐为伍。

语言的锤炼永远是写诗最重要的法门,所以太长的诗是不适合流传的,除非你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的天才,能够写出《蜀道难》、《兵车行》、《琵琶行》等等那样不朽的作品来;或者有歌德、海涅、普希金、泰戈尔、雪莱等诗人的才气。既然没有,就尽量写得简洁、优美一点。

说实在话,新诗真的不好写,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唐诗宋词为美的国度,相比之下,读新诗几乎味同嚼蜡。


亦喻之


录西部某市大型轰轰烈烈的诗赛(给某州写一首情诗)特别奖拟获奖作品,请大家评论好坏,由此判断现代诗的发展状况

……  

某州的雪

……

  你背来茶叶,我必将牵马相迎

  你率兵来攻,我已放下吊桥,城墙煮酒

  谁也挡不了我要为爱而败,成了笼中鸟

  谁也挡不了我舍一城繁华,做你袍下影

  ——前尘如烟,聚散在中山桥的上空

  如今,我借来的这一生,风流过了,颓废过了

  波澜壮阔过了,斜风细雨也过了

  而你,依旧是我以为的能够把倒影落在我墓碑的人

  我寻你。击水三千,掘土三尺

  此刻,我在中山桥上,下雪了

  落在中山桥的雪和落在白塔山的雪不一样

  和落在湖北的雪不一样,和落在汉江的雪不一样

  落在我头发上的雪和落在我眼睛里的雪不一样

  但,落进我骨头缝的雪,却和落在大地上所有的雪

  是一样的

  此刻,我是雪中的三千片,至少有一片

  落在你的屋脊

  此刻,我是三千片雪花间的缝隙

  只有你进得来

  此刻,我是茫茫白中的一笔黑

  你怎么看,也看不见

  此刻,我是铺天盖地的破碎

  而明天,我是不留痕迹的骄傲的愈合

另:

现录诗友前段为"请为兰州写一首情诗"诗歌征文大赛所投的一篇征文,可能由于水平有限,未能入围,敬请大家斧正指导

……

(二)我的爱人我的兰(飞天下凡只为兰)

……

倾慕你大河洗濯的俊颜

倾慕你山势挺拔的伟岸

倾慕你坚守于荒凉的性格

倾慕你顽强拼搏的勇敢

不再忍受天宫的孤寒

不再矜持对你的喜欢

打破天规飞到你的身边

深情诉说着千万年来的爱恋

……

喜欢你把长河落日描摹地很壮观

喜欢你创造着人间烟火的幸福美满

喜欢你把丝绸之路的大爱传递

喜欢你新时代的步伐迈地更加矫健

近距离感受着你的呼吸

用女儿的柔情缠绵着你的笑脸

舒服得躺在你宽广的臂弯

尽情享受着你雄性的温暖

……

自古英雄爱美人

现在天仙也爱伟男

我的爱人啊我的兰

誓要与你相守到永远

……

注:兰是指兰州的简称,本诗取意飞仙下凡爱兰州这个伟男的美好意愿


沙河槐青意最浓


首先,我亮明自己的观点:不敢苟同这种论断。理由:不能割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诗歌的历史,来讨论诗歌的发展。

持“现代诗歌是一片沙漠”观点的人,他们甚至不承认现代诗为诗歌。他们的主张就是:凡是诗歌,必须要有押韵,讲究格律。“无韵不成诗”。请问?孔老夫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经》有韵律吗?之后的古诗歌代表作,屈原的《离骚》,有格律限制吗?可以说,先秦,两汉之前的古体诗,无论“三言”,“四言”,“五言”,都是没有格律限制的。只是诗歌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近体诗的“律绝”。直至唐朝,才正式完善了近体诗的“绝句”和“律诗”,形成一套格式化的诗歌体系。可以这样说,这是中华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代。

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中华诗歌,也在不断演进。以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掀起,现代诗歌也随之出现。发展到当代,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以胡适,沈尹默等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他们的代表作,也是摆脱了格律诗的束缚。不妨引用两首:

胡适的《鸽子》

天高云淡,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蓝天,鲜明无比!

沈尹默的《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排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恭请各位诗友看看!这些诗歌有韵律吗?有平仄对仗吗?你能说这不是诗歌吗?正是有了这些顺应潮流,敢于变革的现代诗的先锋,也才有了现代诗!难道不是吗?

毋庸讳言,现代诗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走过了跌宕曲折,兴衰存亡的艰苦历程。远的不讲,仅就新中国成立后,诗歌的发展就经过了解放初期的“歌颂式”,文革时期得“口号式”,文革后期的“伤痕式”,改革开放之后的“反思式”

继之于“意识流”,“朦胧式”,“口语诗”,以及“羊羔体”和什么“花”派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不可否认,由于受经济大潮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当代的一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也禁不住诱惑,开始写一些随波逐流,奇思异想,让人读后云里雾里,一头雾水的诗歌。更可悲的是,我们众多正国级的报刊杂志,却连篇累牍地刊发这类作品。推波助澜,使得“民怨沸腾”。为持有“现代诗歌走进沙漠”观点的人们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最近,我从网上购的两套由诗刊社编发的《中国新诗百年志》和《诗刊创刊60周年诗歌选》,认真读过后,更加坚定了我对现代诗健康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新诗观:写诗,就是好好说话。把话说好了,就是诗歌。能够说出别人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的,就是诗人!




帆影Ordos


写一写自己的看法吧。

因为工作性质,免不得接触大量的文章,其中诗歌占了很大一部分。

我读诗歌感觉很痛苦。

或者说不是痛苦,而是头疼。

因为诗歌这种文体,和小说散文不一样,小说可以看故事看情节,故事情节没有,就可以看文笔,看结构,散文比起小说来说就要枯燥一些,因为很多时候是没有情节的,所以读内涵读感悟。

诗歌不像小说散文,有规律可循,也不能以文笔为论,内涵这种东西,散文是可以用大段文字表述出来的,但诗歌是藏在字词里面,某个意向里面。

读诗歌的时候,就像是站在纸的背后,正面写了很多东西,你却只能趴在背面看,但是背面能看出什么?

你只能看见大段的文字,只是字。

这些字没有逻辑,没有联系,乱七八糟组合在一起,似乎想表达什么,但又似乎没有表达什么。

读过去什么都感觉不出来,有时候也许还能感觉出一点东西,但凡能感觉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首诗大约还不错了。

做个比喻吧,把那些诗歌比作川流不息的人群,我从中走过,只有很少的气质出类拔萃的人,我会多看几眼,而其他毫不起眼的,即便是擦肩而过我都记不住他的脸。

但气质出类拔萃的人并不多,哪怕是有些名流,名声响当当,你仔细看他,也泯然众人矣。

有些真正有气质的人,会被一些泯然众人的名流挤走,于是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些平平而已的,却以为看到的便是最好的。

于是我们就觉得,哈,这世上已没有有气质的人了,荒漠,荒漠,真是荒漠。

不然,不过是个熙熙攘攘的闹市罢了,被围观的不好看,可闹市上人来人往,那些有气质的不过是在人群中或坐或卧,不被人知罢了。

可好热闹的观众读者啊,他们只爱看热闹,谁会看灯火阑珊处呢?

可灯火阑珊要热闹起来,付出的东西就太多了,就像曾经潦倒长安的杜甫,他热闹起来的时候,是花圈遍地,灵幡飘摇了。

我看过有人问,有些人的诗看不懂,尤其是有些名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诗算好诗吗?

那么好与坏的分别在哪里呢?在你心里。

这世上有人喜欢李白,也有人讨厌李白,有人喜欢杜甫,也有人讨厌杜甫。

你喜欢的便是好诗,你不喜欢的自然就不算了。

就算你们都承认他好,可我就是不喜欢,这样的人世上太多太多。

读懂了自然知道怎么好,读不懂,你再劝解也没用。

但绝大部分人的审美是一致的,我们看到美的就是美的,看见不美的就是不美的,总有真正的好东西在等待我们发现,又何必抓着垃圾不放呢?

我们都在这闹市上,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我能做的就是尽我全力,指给大家看那些真正好看的,大家一睹为快。可我的力量太小了,也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审美,所以我指出来的也不尽如人意,又必然遭到咒骂怨怼,说我没有什么资格。

我是没有资格,可我有眼睛,我有嘴,我的心是热的,血也是热的,我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我要说,就一定要说。

这闹市上的人太多太杂,想出名的太多,想逐利的更多,名流大家,流氓骗子,世外高人,寒门子弟······

我们知道,眼睛也会骗人,我们看到的,也不全是我们看到的,我们想看到的,也不全是我们想看到的。

这种痛苦我还没有解决的方法,如果你有,希望你能够告诉我。

----------丸----------


祁门小谢


我觉得,现代诗正处于糟糕的时期,要么沉沦下去,永远遭受世人的唾弃;要么改革,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关于现代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就出在一些写手身上。他们占山为王,把持朝纲,形成了互相吹捧、排除异己的小圈子文化。


说“现代诗是一片沙漠”,未免太过了,现代诗并不荒芜,而是繁荣一片,不过其中杂草丛生,“草盛豆苗稀”,上乘的现代诗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无病之呻吟。从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白话诗取代了古诗词。我觉得,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一种进步,白话诗取代古诗词是一种倒退。

先前的我,既读古诗词,又看现代诗。现代诗精品少之又少,一流的现代诗不会超过一百篇,现代诗的第一名篇依旧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曾经读了不少现代诗,新月派的、九叶派的、朦胧派的,其中也有不少好诗,但是比例太低了。读现代诗类似于喝白开水,淡而无味。白开水喝了之后有益健康,乏味的现代诗读了之后纯属浪费时间。


现代诗最大的问题是太自由了,不拘一格的形式,随心所欲的书写,毫无韵律可言。古有“无韵不成诗”的说法,现代诗打破了这一铁律,我就是没有韵脚,你能奈我何!古诗词有韵脚相对来说容易记诵,绝大多数现代诗都不押韵,背诵起来很困难。再加上水平较低,真没有背诵的必要。

现代诗越来越向散文化发展,千疮百孔,支离破碎,让人不知所云。更有一些诗人,写着冗长、累赘、空洞的诗词,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何必呢!诗词是凝练的语言,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一篇,就给人美好的感觉和无限的遐想,这才是真正的好诗。

现代诗的出现不过短短百年,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不完美和有缺陷是应该被包容的。我认为,现代诗应该学习两方面,第一个是古诗词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诗歌贵含蓄,过于浅显直白乃是语病也。白居易之所以不能和李白、杜甫并列,就在于其白话太多。第二个是外国诗歌的抒情,国外的诗歌自由奔放、感情激越,比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显示出了自由奔放的磅礴气势。我也看过很多拜伦、济慈和雪莱的诗篇,觉得他们的层次和境界高出我们不少。



现代诗正在走上一条不归路,在浓厚的商业气息里,逐渐日薄西山。好的诗词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差的诗词让人厌恶反感。虽然现代诗歌是一片沙漠,但我依旧希望大漠中能够传来美妙的驼铃声,出现美丽的绿洲来。


层城鵷雏


诗歌无非思想、情感、语言、音乐这么几要素。

旧体诗格律诗首先不存在音乐美的缺失,因为是现成音乐格式往里填内容填词语,现代诗则很可能没有音乐美,或者失之浅薄,如滥用的或牵强附会的押韵之类。

其次,现在物质空前丰富,平民百姓过着比历史上帝王将相还享乐的生活,思想感情却非常贫乏。

第三,农耕社会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情美美,到处诗意,现代生活是工业开发、商业计算,有的自以为时尚的人连在亲密人际交往时也在学习冰冷的AA制,没有优美环境,没有纯真感情,哪里来的诗!

但是,说现代诗一片沙漠我不敢苟同。

一些天才已经尽最大可能写出了他们的诗。

五四时期是青涩的模仿的,但也不乏珍品。

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乃至郭沫若诗歌未必不是诗歌。

就是1949——1966所谓“十七年”也还是有些名作的,郭小川“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你能说不是诗句?臧克家《有的人》虽然侧重说理,但也是感情饱满爱憎分明。

这些,可以说是沙漠上的草,如果草都说不上,那就算荆棘吧。

总之,诗歌在死亡之前总是要拼命发芽的。

至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来,禁区虽尚未完全解除,诗意只好朦胧,但朦胧诗也是一派繁荣,出了些名家名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史诗啊!

后来,我更这样写道:

“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什么乱七八糟!

在利益面前,一些道德标准难道不是很混乱吗?



大悔忆智冰


现代诗歌是有趣儿的。

古代诗句正规、谨慎、难以捉摸,恕我直言,一篇20个字的五言我背一周也不会,而且背了那么多年的唐诗三百首我现在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是,现代诗,通俗易懂,每一首不管质量高与不高都有自己的灵魂,或者来说,我们不能以质量去评价每一首现代诗只有作者,才清楚的知道他文章的内涵。

我认为现代诗小众,但是依旧有它的一席之地,并非是“沙漠”,只是说现代人世俗气息繁重,注重物质性,导致一部分人精神上的缺失,这样来说,不止是现代诗受众小,连文章也是。能在这个领域坚持原创并且以优异成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作者,不管是在创作上还是精神上,一定优于常人。

我之所以如此钟爱现代诗,其实不止因为有趣儿,还因为可以无限想象为所欲为。


打个比方,文章里面说父亲不爱我:父亲从没有主动和我说过话,连简单的关心都没有。


现代诗里会这样说:

村口的古树很老了

黄昏来的快一些

父亲总是颤颤巍巍的

他的拐棍还很年轻


他的兜里有一兜岁月

擅长偷去我的光阴

他裤腿上长了满山

鞋底是发霉的穗子

你看!他都未曾送我离开


他有根一米二的旧皮鞭

他不爱我,还烙了一巴掌在我心上

他一个人,还有一条狗

呵!他一年四季喂养它


我回乡的时候,他躲在屋子里

瞧阿!他不爱我

他宁愿去洗冰凉的被子

也不和我说话

他不问我快乐否,还催促我离开


你看啊,这就是现代诗阿,一点都不是沙漠对不对!我写的笨拙,是因为爸爸很爱很爱我。最后,坚持,互勉!


用户102255038393


现代诗是不是一片沙漠只能是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佳作很难读到,写诗的人多,看诗的人少,大家都有自己的诗歌圈子,也就圈子文化。

现代诗代表人物艾青、臧克家、顾城、北岛、舒婷戴书望海子、余光中汪国真、席慕蓉、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等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讴歌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他们的作品广受群众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优秀诗歌作家,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等等。到90年代有,诗阳、 李元胜 、谯达摩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吴晨骏、 戈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现代好多纯文学刊物由于发行困难的原因被迫停刊了,打击了一些诗歌作者的积极性,也影响当代诗歌的发展,剩下的几个诗歌期刊也是勉强维持,所发的作品估计也是圈子里的人作品,好多作者现在只有依靠网络来发表,好多网络诗歌是没有报酬的。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臧克家《有的人》雷舒雁的《小草》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等等一大批优秀诗歌作家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且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在读者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是仅仅举的几个列子,好作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的列举了。

纵观这些年的诗歌作品,质量上成作品不多,很多都是玩诗歌游戏的,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没有生活气息,更不说接地气了;还有的是诗歌庸俗话,晦涩浮躁,既不通俗又难读懂,更不明白是写的啥东西,把读者看的云天雾地,缺少生活气息,有些急功近利;有的诗歌好像是说梦话和醉话,自斟自饮,自以为是;尤其是爱情就是聊聊我我,毫无爱的美感,甚至有些媚态,像是孤芳自赏,这种情况怎能吐出芳华来,大都自我娱乐罢了。以上谨为自己的一点不妥的一点看法,欢迎网友批评指正、交流。





大河晨风


提出这个观点的人,一定是无知又猖狂的小儿。

从诞生到现在短短百年间,中国现代诗对社会、人性和事物本质的挖掘,已远远超越了几千年来古诗词的总和。期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他们以现代诗为武器,表达人性的无常、剖析事物的内核,抵达语言的本质,揭开民族古老心脏和暗红血液的深处。


真正成为“一片沙漠”的,是古体诗。唐宋之后,除了毛主席之外,再无古诗词的大家了。主席之后,古诗词完全失去了创新与创作。别看头条里崇尚古诗写古诗的人那么多,几乎全是低劣的填字游戏。几十年来,别说优秀的古体诗诗人,就连一首脍炙人口、公认的精品古体诗都没有,可不是死得透透的?

在当今时代,现代诗的创作水准远远高于古体诗的。至少这几十年来,现代诗还有许多优秀诗人和作品。而写古体诗的人,除了拿老祖宗的东西说事,就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了。


HR洞察


额,不知你这句话出自何处。

是沙漠么?我看未必。

首先,现代诗歌可以分为中国现代诗和外国现代诗。先就中国来说,中国现代诗歌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后至新中国成立这期间所创作的诗歌,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时期里创作的诗歌称为当代诗歌。当然,就时间节点上来说,可以就1949年来对二者进行区分,即1949年以前和以后。

现代诗的主要特点有:形式自由,内容开放,注重意象。其代表流派及人物有新月诗派的三巨头:闻一多,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此三人在此诗歌理论上均有丰硕的成果,如《雪花里的快乐》《死水》《女神》等。其中,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成为影响最大的一部现代诗歌作品,比如《天狗》等名篇,都是为世人所耳熟能详的。

紧随新月诗派的有象征诗派,代表人物有李金发。李金发以法国象征徵主义诗歌为模式,试验把西方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引进自己诗中,有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以新奇生涩的形像,表现富于异国情调的感伤气氛。他重视暗示性的隐喻,通过一些朦胧的诗的幻觉,企图再现人生的隐秘。生与死是李诗的基本内容。他关注晦暗的﹑悲剧性的命题,主调是感伤颓废的。语言芜杂而艰涩。

象征诗派的最著名的一首诗当属戴望舒的《雨巷》,中学课本中有选录,相信大家都记得诗中所描绘的那个“在雨巷里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吧。

以上所述的只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冰山一角,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这几位诗人深入了解一下,看看他们的诗,以及他们生命的履历,你会更多一些感性的认识。

至于外国现代诗,那就更加丰富了。泰戈尔,屠格涅夫,普希金…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吧。

所以,为什么说现代诗歌是一片荒漠呢?这明显是有谬误的。

不过,如果楼主所指的是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诗歌,似乎会有点道理,不显牵强。

不仅仅是诗歌,中国的文学在1985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分水岭,1985年以后,大量西方的文学艺术形式和理论涌入,中国文学出现了一种鱼龙混杂的情形,渐渐的失去了一些本土的东西,变得凌乱不堪。1985年后到如今的诗歌,看不到什么特别优秀的诗人。诗评家倒有一个,陈超,此人的诗歌批评,在海内外都有相当多的支持者,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