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八大样板戏在剧情上很好,但剧情中为什么没有一对夫妻出现呢?

6143895892775


八大样板戏在情感上,确实是比较单一的。彻底改变了以前的以爱情线贯穿始终的表现手法,但是从剧情和唱腔设计上,还是比较一流的。

在样板戏中,恩恩爱爱的场面基本没有。就连其中的人物也都是单身出现的:比如《沙家浜》中,只有沙奶奶,没有沙爷爷,只有阿庆嫂,没有阿庆,只有郭建光没有郭大嫂。就连反面人物胡传魁、刁德一都没有出现过他们的女人,真可谓是情绝了。

再如《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杨子荣、小白鸽等都是独立的个人,没有男欢女爱的场景。而座山雕呢,也只是光棍司令,没有见过压寨夫人的。

……

以前的戏呀电影的,都是可以一家在一起看的,谁也不会感到尴尬。现在呢,剧情一开始,就是抱着亲嘴,搂着上床,当孩子问这是干什么的呀,大人还真的羞于开口呢。

以前看电视,看电影看的是剧情,现在的电影电视剧,没有剧,只有情了。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读了问答标题,笔者想问:一部戏剧中不出现恋人或夫妻就不行吗?难道非得安排个小三或二奶才算好戏?笔者认为,八个样板戏为了突出主题,巧妙地将恋人或夫妻关系点到为止,并未以此为噱头向纵深展开剧情,这正是样板戏的成功之处。例如,〈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老公阿庆在上海做生意,〈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与白茹是恋人关系,〈白毛女〉中白毛女与大春也曾是恋人,〈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就暗恋红军中的党代表洪常青。上述素材如果按照夫妻、恋人关系而展开剧情,势必会坠落到千年不变的“内容不够情来凑”的旧模式旧怪圈之中。如果那样的话,戏剧如何改革?戏剧如何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八个戏又如何成为样板戏?因此,八个样板戏里的人物根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上,他们就是普通的工农兵代表,他们生活在人民中间。




王荣联1


八大样板戏,在当时无论是创作上,思想上,艺朮上都是出类技粹的艺术精品,歌颂了在那激情岁月的火红年代的工农兵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人奋发向上的健康热情,其积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其艺朮水平也是无法突破的!谁若否认这一客观事实,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不妨大家搜寻一段楊子荣的《打虎上山》原段再品味一番,听听那配乐,看看那配景,品品那旋律,咂咂那韵味,你就知道什么是顶尖的京剧舞台艺朮!!!

样板,不愧是样板!那是多少老艺朮家们的心血结晶!!!

试问:现在有如此之高的艺朮水准和奉献精神吗?!?!?!


耀隽金溪山人


当年文化旗手举全国之力精心打造的八大样板戏,突出工农兵"高大上"正能量的形象,彻底颠覆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长期霸占戏剧舞台的格局。

脱颖而出样板戏中的正面人物成为国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戏中精彩的台词和唱段,我们耳熟能详,随口而出,更能哼唱数段。样板戏是经典之作,影响和鼓舞着我们几代人,也成为了我们几代人心目中难以割舍的情怀。

纵观样板戏的剧情无需卿卿我我,打情骂俏,甚至双方爱得死去活来的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什么时代唱什么歌,就象我们喜爱粗茶淡饭,而现在小青年就爱吃烧烤与麻辣烫一样一样的道理……



老伙计610322


革命样板戏是带有非常浓烈的激励色彩的文艺作品,节目内容极其严肃和认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消极画面和故事情节。每一部样板戏无一例外地自始至终充满着昂扬斗志和万丈光芒,以期达到鼓舞人心、提振精神、浑身抖擞、激情四射的艺术渲染气氛和效果。



每一部样板戏里都有一个或者多个英雄豪杰,他们舍身革命、前仆后继、大气凌然、视死如归。他们面对敌人的狡诈和狠毒,个个智胆双全、神勇兼备、无往不胜。

如此严峻的战斗情节,怎么可能安排卿卿我我的夫妻画面;如此高昂的革命意志,又怎么可能出现打情骂俏般的缠缠绵绵。

所以,在样板戏里,不可能出现夫妻场面和情节设计,不符合历史背景及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


用户5811465456


先说八大样板剧所谓的‘很好’,它好在哪里?

样板剧不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传统的京剧,宣扬的是:真,善,美,教人向善,精忠报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妻随,兄弟姐妹和睦,反应出博爱之人性,所以才流传不息。

样板剧宣扬的是:斗争,教人不论亲疏,都以阶级斗争为准绳,在文革的环境下,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家不家刚上划,亲不亲线上分。所有感情都被划上阶级烙印,样板剧就是为宣扬去人性而重斗争,为当时政治服务的工具。当然是不允许有夫妻剧情,来淡化以阶级斗争为刚的社会氛围了。

那个时代,八亿人十年只能看八出戏,其它的戏剧及文学作品,全被封禁,一花独放百花杀。作为斗争工具,样板剧,剧情程式化,其动作机械,目光迟滞,念白呆板,面无表情,声音嘶吼,千篇一律。

样板剧不是京剧,它是集:地方戏剧,歌剧,舞剧,曲艺等于一身的大杂烩!


雨晴a收起你的伞


样板戏树样板,儿女情长不应太突出。

只能: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一般規律(几个青年伙伴背地议论的,只能小声说):支部书记捧宝书,行政干部犯错误,老工农有觉悟,年轻人走错路,阶级敌人藏内部,先进人物是女干部。

确实是样板。句句斟酌,声声推敲。如红灯记原来"手提红灯四下看,北满派人到龙谭,时间约好十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因北满有?,改为上级;十点半改七点半。

样板戏个别句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添加的,如《智取…》即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焕人间。

但过于单调。十年中文艺界就这么一点点,七亿人返返复复就这么看,作为一般群众的我都能把唱词通篇背诵。但确没别的,…啊!还有两,三部阿尔巴尔亚电影…颠颠倒倒;朝鲜几部…哭哭笑笑。别的实在没有了。

那时是绿色海洋一点红,現在是万花丛中尽吐槽。


慢悠悠190700058


八大样板缺乏爱情戏,一是改编依据的原著没有爱情戏基础,二是样板戏产生年代的限制,三是有些样板戏没有爱情戏的基础。

《智取威虎山》改编于《林海雪原》。小说中有少剑波与白茹的爱情描写。但他们的爱情对推动小分队智取座山雕故事没有直接因素,若发生在杨子荣身上可能还可以生发。何以,这部戏不具备爱情戏基础。杨孑荣妻在远离东北的山东,与小分队没有任何联系。

《红灯记》描写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姓因阶级感情组成一家。李玉和本可以有妻子,添了妻可能有助于故事发展。但冲淡了这特殊家庭高举红灯誓死革命的剧情。原剧没有夫妻戏,改编本也不方便添上夫妻戏。

《沙家滨》里郭建光是新四军伤员,到沙家滨养伤。阿庆嫂有丈夫,但他在上海。留下来添阿庆嫂夫妻戏,让阿庆叛变倒有戏剧冲突。但三突出创作方法突出最主要人物郭建光,添阿庆会节外生枝。

《奇袭白虎团》主角严伟才依据真实人物杨育才事迹改编,杨育才当时无妻。作为志愿军一个排长,二十多岁,也不可能娶妻。侦察排清一色男儿,没有女角。这个剧更不具备夫妻戏。

《白毛女》《海港》等有夫妻戏基础。但编导鉴于特殊年代情况,没有着力生发。其实,适当添了夫妻戏会丰富生动推动剧情发展。但游离剧情的夫妻戏则有害剧情。象改编连续剧《林海雪原》《沙家滨》的有关戏是画蛇添足。


旺旺好先生


首先要说~八个样板戏,是革命的历史剧。

它不是感情剧或生活剧,在加上那个崇拜英雄的年代,主要突出的就是英雄事迹!

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看还是不愿意看,八个样板戏在当时,现在,或将来都是经典!

凡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歌颂英雄事迹,歌颂伟大祖国建设的……!

也不管是谁编剧,谁导演,谁演的角色……!

永远都是对的!

回望历史,眼看现在,我们国家永远都要歌颂英雄,传播英雄事迹。

其实这种歌颂和传播还很不够,必须要深入人心,从娃娃抓起,从小就树立起爱国的情懆,从小就树立起对英雄的敬仰!

最后~

向经典致敬!

向英雄们致敬!


猛禽950


样板戏为什么非要有男男女女的事儿呢?非要像现在的影视必须拿男欢女爱说事吗?美国电影《最后一滴血》《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有男欢女爱的事吗?美国许多电影都是以突出英雄为主题的,有的根本就没让女人参与其中,但都被称为经典之作,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剧离开男女之事就有问题了?再说,八个样板戏是样板,岂是只有八部戏?如果讲实话,在八个样板戏的带动下,中国的戏曲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前前后后创造了起码几十部戏剧,只是当时不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传播的没有现在这样广泛和迅速罢了。有兴趣的可以查得到的。如果说那个时代戏剧太少,也总比四十年没出一部值得人们注意的戏剧的现实强吧?你看这四十多年,除了重新捡起木乃伊一样的传统京剧外,还有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