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梆子团的今与昔

(作者雷声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河北梆子戏曲电影《蝴蝶杯》,主演是当时的京梆子一代宗师李桂云和著名演员王晓云。影片拍摄后也成为了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保留剧目之一。

北京梆子团的今与昔

1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成立至今己六十年有余,尤其是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那时的京梆子剧团拥有李秀芬、刘玉玲、寇银栓、李二娥、王凤芝、曹友良、李世贵、殷新泉、白义新、傅忆茹、陈晓芬、王秀花、王淑惠,刘方正等一批京梆子艺术家。剧团复排演出了《王宝钏》、《秦香莲》、《窦娥冤》、《李慧娘》、《陈三两》等戏,文革中还移植了京剧的现代戏《沙家浜》《杜鹃山》《龙江颂》等。文革后又由傅忆茹、李二娥、曹友良、白义新等首演了《宝莲灯》,深受首都观众的交口称赞。之后又移植改编和创排演出了《状元打更》、《孙尚香》、《一夜皇后》、《柜中缘》、《杨门女将》、《团圆之后》、《铁弓缘》、《春草闯堂》、《拜月记》、《红楼夜审》、《大刀王怀女》、《杨七郎与杨七娘》、《冤家夫妻》、《林娘》、《羞月残花》等戏。

北京梆子团的今与昔

2

八、九十年代是北京梆子剧团的辉煌时期,那时剧团剧目很多,那时虽然沒有惠民演出和赠票,但也有极佳的上座率和票房收入。剧团不但在京城有繁忙的演出,但也经常下乡演出,也很受观众的欢迎。正是这些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刘玉玲获首届中国最高戏剧演员梅花奖,李二娥和王凤芝也获得第四届梅花奖,刘玉玲在第二十届还获得了“二度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推移,当年那些艺术家和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离开了舞台。但由于当时戏校沒有培养河北梆子学员,剧团便从河北调入了张四刚、张树群、彭艳琴、郭砚夫、杨秀琴以及王英会、王洪玲等,分别演出了他们各自的代表剧目。但旦角戏却少于生角戏,仅只有《王春娥》(即“三娘教子)、《穆桂英挂帅》和《窦娥冤》等剧目,偶尔也演出《王宝钏》中的“大登殿”一折。武戏方面则更少,只有张华演出的《大刀王怀女》,而前面所列举上一代艺术家所创演的众多优秀剧目则基本沒有复排,只演几出熟套戏,观众对创演的《北国佳人》也是反应平平。唯一受欢迎的则是″银派"(银达子)传人张四刚的《寇准背靴》,这出戏经他多年的打磨一直历演不衰,到哪里演这出戏都火。

北京梆子团的今与昔

3

现在京梆子一代宗师李桂云所创的京梆子李派艺术己面临失传,出现这种状况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外地调入的演员很难溶入京派梆子。二是剧团领导只愿演熟门熟路的戏,这就使得京派梆子很难发展。作为一个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北京唯一一个京梆子剧团出现这样的状况,失掉了那么多受观众欢迎的好戏,不能不说是京梆子团的悲哀。虽然现在剧团也排演了几出戏,那也是从京剧移植过来的,是拿来主义,不用费事改改唱腔就大功告成了,也没什么新意,如果不是惠民演出和增票,要让观众花钱买票的话,可真怀疑是否有多高的上座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