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 三國名將公瑾墓

周瑜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墓建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約5畝,北域高約8尺,有封無表,平地起墳,以3×6×12小車紋漢代大磚砌成,墓門向東,墓周圍繞以石刻欄杆,旁建木質六角“

談笑亭 ”。歷經千年,冢塌亭倒,石欄毀滅無存。


安徽合肥 三國名將公瑾墓


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提學御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重加修葺,並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碑碣。清咸豐年間,墓址又遭破壞。民國31年,國民黨桂系駐廬部隊一七六師五二六團團長覃振元掘墓,後又重新修建,築墓成臺,改圓形墓為凸型墓,分三層臺階,正方體,圓頂。底臺階邊長10米,墓高約5米,墓四角配以4頭石獅,墓正面豎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兩側刻有對聯,文曰:“君臣骨肉江東水;兒女英雄皖北墳。”二層臺階豎立國民黨駐軍團長覃振元、江防司令孫福安、縣長謝殿棟3塊石刻碑記。墓前兩旁豎立一對高大的長方形磚柱,上書對聯:“赤壁展鴻圖,三十功名公已勳垂宇宙;佳城封馬鬣,兩千年後我來樹此風聲。”

今墓在宿松西北破涼鎮梅墩畈圭山。建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歷經千年,冢塌亭倒,石欄毀滅無存,建國前柱已遭破壞。建國後,“文革”期間,表層碑碎,僅留下衰草荒丘。


安徽合肥 三國名將公瑾墓


六十年代,興修水利,周瑜墓沉入黃大口水庫。根據宿松《周氏宗譜》記載“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這個故城就是巢湖故城。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尋陽縣東四十二里有巢湖故城。這裡說的“尋陽”是古尋陽,也就是黃梅西南。而尋陽縣東四十二里,正好是桑落洲。又根據宋初學者 徐鉉 《騎省集》中《故汝南縣太君周氏夫人墓誌銘並序》記載“夫人諱某,字某,廬江舒人,三國時吳將公瑾之後。公瑾葬於舒之宿松,今裔孫奉祀者百餘家”。從“家”來看,可見在唐代以前,周本家族已經在此守墓。宿松周瑜墓,是正史文字裡唯一記載地。另外根據《周訪傳》記載,訪家尋陽,至訪四世。據di家譜記載,周瑜和周訪剛好四代人。大概很多學者認為,《周訪傳》並沒有講周瑜是周訪的高祖,家尋陽。史書記載都只言三代人,說太多就成家譜了。我們可以從《周瑜傳》裡看出,“從祖景”。《周訪傳》“祖篡”。這也就證明史書只記載三代以內的人物關係。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 )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今天的周瑜墓已經沉入了黃大口水庫,這是一種歷史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