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記憶:重建三次的挹江門

南京城市記憶:重建三次的挹江門

挹江門位於中山北路457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城牆的一部分。

挹江門,最初是市民挖的一個門洞,稱作土城門。1912年,隨著蘇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及鐵路的貫通,鐵路上由下關轉運的貨物大量增加。水路碼頭和鐵路的所有貨物入城都是從江寧馬路,由下關江邊碼頭經儀鳳門入城。由於大馬路一帶已無足夠的岸線,其他地段又因交通阻隔、地勢低窪而無法使用,致使經過的貨物過門不入。為此,各界人士呼籲集資在下關墊地築路,開闢新的街市。時任下關商埠局幫辦的金鼎提議在儀鳳門南開闢海陵門(後稱挹江門),填平窪地,修築馬路。工程從1914年5月開始,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 2.7萬平方米。1915年3月竣工。全部工程耗銀幣1.5萬元。後小南河基地標價銀幣4.7萬元售出,填補工程用款。此工程縮短了進城路線,便利了碼頭交通,促進了下關港埠的發展。

挹江門曾稱海陵門,關於為何稱海陵門有兩種傳說。其一,據當地老人說,因地處海陵洲之故。其二,1941年8月,日本商工會議所發行的《南京》一書稱:因當時江蘇省長韓國鈞是江蘇海陵人而得名。海陵是現在的泰縣。以上二種傳說,何種確切,尚待進一步查證。


南京城市記憶:重建三次的挹江門

民國年間挹江門

1927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柩奉安南京中山陵,建造中山大道,將海陵門拓建為三孔券門,並在城樓上建成有雙簷翹角疊樓9間。1928年,改名為挹江門至今。城門上的“挹江門”三個字由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書寫。挹江門是由下關入城的重要通道。民國時期,設有關卡檢查來往行人和車輛。


南京城市記憶:重建三次的挹江門

日佔時期挹江門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炸燬了挹江門城樓。抗戰勝利後,1946年3月14日,重建挹江門城樓。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由下關登岸經挹江門進入南京,並於當夜佔領中華民國總統府,解放南京。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勝利和南京解放這一偉大歷史事件,1984年4月2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挹江門城樓上闢建“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4月“渡江勝利紀念館”異地復建。經多次修繕,挹江門城樓保存完好,至今仍是雄姿煥發,巍巍壯觀,現為中山北路的重要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