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杭州有三座塔,游人最多的是雷峰塔,就在西湖南岸,“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西湖边还有一座塔,就是北岸边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宝石流霞”也是杭州诸景之一。第三座塔不在西湖沿岸,而是在钱塘江边,就是六和塔。

钱塘江大潮世界闻名,这个叫做潮信,就是非常守信的海潮。自从杭州湾外面的东海大陆架形成现在的模样,月亮就驱动海潮每天来此,以农历八月十八为最。所以,这个钱塘江大潮是史前就在此候着浙江人了。浙江这一带古代属于越国的地盘,其都在绍兴附近的会稽,就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个地方。古越国最有名的人物是越王勾践,春秋时期非常有名,还给成语字典贡献了很多词汇,包括卧薪尝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箪醪劳师也是和越王勾践相关的典故。可是越王勾践剑可不是在杭州一代出土的,而是在湖北江陵。江陵这座古墓考证为战国楚墓,我觉着这把越王勾践剑出现在楚墓里,说明它是一件战利品,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经统一江南,一定是楚王灭越时缴获了这把剑。

这个钱塘江虽然潮汐很有名,可是它的入海口土地肥沃,所以仍然有大批农民在此耕耘。潮汐厉害,江水又不时泛滥,这里的农民就需要不定时躲水,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收成被卷进大海。民间就有传说钱塘江里有河妖。一直到了北宋开宝三年,也就是公元970年,当时的皇上是宋太祖赵匡胤。来了一个和尚叫智元禅师,在这里修了这座宝塔,功用是镇河妖,“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出处就是这里。也有说这位智元禅师是东晋大将应詹的后代,他建六和塔是为了纪念应詹。不管怎么样,最初的六和塔是由智元禅师修建的,距今已经一千多年,这个有定论。

因为这座塔是为了镇河妖,或者纪念先人,因此,当时塔下虽有塔院,却没有寺院。这一条和我们常见的大部分宝塔都不一样,通常的宝塔都是寺院的附属建筑,塔院也是寺院的一部分。六和塔修建之后,智元禅师又在塔下建了一座寺,当时叫六和寺。最初的六和塔有九层,五十多丈高,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毁于战乱。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年间,发生了几次农民起义,最著名的有山东宋江和江南方腊。宋江被招安之后就被朝廷派到江南攻击方腊。他们当时在杭州狠打了几仗,浪里白条张顺战死在涌金门。杭州城墙都没有了,涌金门现在当然也没有了,西湖边上现在只有一座涌金镂,不知道是不是原来涌金门的位置。宋江战方腊,最终虽然取胜,却也损失惨重,一百单八将所剩无多。战后,大兵扎营在六和寺外。鲁智深睡到半夜听见钱塘江潮声,以为是战鼓,经人解释才知道是“潮信”。他就想起了当年在五台山受智真长老偈语中有“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便当真就在这六和塔下的六和寺里圆寂坐化了。结果武松就也跟着在六和寺里出家当了和尚,最后得了善终。这些是《水浒传》里的故事。根据史书记载,方腊是在宣和二年起事,宣和三年秋遇害。时间倒是对的上,恐怕六和塔毁于战乱是和镇压方腊有关的。一直到了南宋的绍兴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156年,六和塔才得以重建,这个时候的南宋皇上是宋高宗赵构,主持重建的和尚是智昙大师。从此以后,六和塔在历朝历代都有修缮,但是主体结构基本上还是南宋重建的基础,直到现在。

六和塔之“六和”,应该来自佛教的六合敬,这是佛教的一种组织纪律,六和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也有把它叫做六合塔的,这里的六合说的是东南西北加上天和地,也就是天地四方的意思。

以前来过几次杭州,都是围着西湖转,还真是没有来过大名鼎鼎的六和塔,这次我要专程去观赏一下。

六和塔就在钱塘江边上,离老江桥不远。我坐出租车到老江桥边的时候,那司机居然问我知不知道蔡永祥!他说政府在江桥边修建了蔡永祥塑像,虽然现在江桥上已经没有哨兵,但是一直还都在纪念他。

买了六和公园的门票,顺着山坡上的台阶,拐过一个弯,就可以看见六和塔了。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来到塔前,正面有一座石牌坊,额枋的牌匾上写着“净宇江天”,这是乾隆十六年他下江南的时候题在这里的。六和塔的正面朝向钱塘江,也就是东南方向。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从侧面观塔: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从外面看,这是一座十三层楼阁式木塔,每层的每面都有三个窗户,八角攒尖顶。灰瓦塔檐,塔檐下面不是斗拱结构,而是民间常见的枋樑结构,说明塔的建筑规格并不是很高。上面的塔刹是覆钵上面坐着一个宝瓶。十三层的木塔可是很少见,一来规模庞大;二来即使经常修缮,能保存下来也很不易。

塔的右手是过去的六和寺,南宋皇上宋孝宗赵睿后来赐寺名“慈恩开化教寺”,也叫开化寺。现在寺已不存,仅留遗址,在遗址上建了一个纪念馆。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开化寺过去应该和六和塔的塔院相平,但是现在它的地面更高一些,旁边有一个大坑,里面是过去开化寺的地面石板。站在开化寺遗址上可以看见六和塔的二楼。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塔院墙上的灰瓦上长满了青苔。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塔的底层有一圈檐廊,上面各层没有。檐廊的柱子,下面就是非常简单的素面鼓形柱础。从宋代开始,官家规定“非宫室寺观,毋得凋镂柱础”。六和塔最初并不是寺中塔,因此采用这种素面柱础。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看看塔的外立面: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塔的后面有一个“六和泉池”,说明当年塔民是喝山泉水过活。六和塔建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脚上,山中泉水聚流于此也是情有可原。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塔后山坡上有一座平台,可以延楼梯墱上去。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上去之后就看见一座亭子,里面立着一块碑,碑上刻的是乾隆撰写的塔记。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亭子一侧的墙角立着智昙大师的塑像,好像是青铜的。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看完周边,我就进塔向上攀登。这塔的内部塔芯是砖石结构,塔内回廊和内室之间有楼梯上下,其间有甬道连通。甬道二侧的壁龛下部都有金刚座,上面原来应该雕刻的有花鸟鱼虫之类的吉祥物;现在是在金刚座上放了一些告示牌,上面写着花鸟鱼虫的名字,让人莫名其妙。

从外面看,塔有十三层,其实在里面攀登却只有七层,原来偶数层是封闭的,只有奇数层可以进人。爬到二层,进到回廊,可以看见木板外墙。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还有非常简单的桁、梁、枋、柱结构。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每层都有乾隆赏赐的四字匾额,二层的是“二谛俱融”。二谛是佛语,就是一种东西的二种看法,不是哲学的一分为二。佛教认为世上万物虽千差万别,但用二谛便可攘括。二谛俱融就是说了解世上万物的意思。

如果你注意券门上的券拱,就会发现它不是简单的单拱,而是带花样的,这个花样让我想起了摩尔人建筑里门券上的的多叶组合拱。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内室顶上是一个三层藻井,里面画着龙戏珠,很朴素的画法。可以看见这里有斗拱,但也是简单的一斗一拱,也没有繁琐奢华的装饰。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爬到七层,内室里面不是藻井了,是一根圆柱,上面挂满了许愿祈福的黄丝带。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站在顶层回廊向外眺望,可以看见钱塘江里的污泥浊水和大桥。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向下可以看见开化寺遗址纪念馆,和碑亭的重檐四角攒尖顶。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还可以看见屋脊的翘角和房檐上挂着的风铃。

钱塘江畔寻古,秋登六和塔记

六和塔虽然建筑规格不是很高,并没有华丽的雕梁画栋,但是规模宏大,结构精密。在这里可以看到宋代民间造塔的范本。

六和塔之精美,百闻不如一见,真是没有白来一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