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得,蘇州發現了千年歷史的“古長城”!

蘇州城西,丘陵起伏,群山逶迤。在這些山頭上,有著一個個高起的土墩。這些墩究竟是什麼?它們何時築在山頭上又有什麼作用?這確實是個謎。

神秘土墩的考古發掘

上世紀50年代初,省文管會的工作人員曾在吳縣的五峰山,發掘過三座這樣的土墩,揭開了探究土墩奧秘的序幕。初步弄清了土墩的結構和內涵。並取“風水墩”的諧音,給它定名為“烽燧墩”。六十年代,浙江的考古工作者在吳興和長興之間的蒼山上也發掘了這樣的墩,認為它是古代的“戰堡”。

這些墩也深深吸引了我。1981年春節過完,我花了十多天時間,把光福所有山頭跑了個遍。調查中發現僅光福地區就有這種墩二百六十多個。光福的安山,山雖不高,也不大,但它地處太湖東岸,北望無錫馬跡山,南望洞庭東西和胥口漁洋山。山下是相傳吳王泛舟的下崦湖和太湖相通的水道——銅坑口。山上這類墩有十六個,而且幾個小些的墩之間,又有一個較大的。很像現代戰爭設防中的“子母堡”。彈山,是光福群峰之冠,山上的幾個土墩之間,還有一道石牆相連,形式很像微縮的長城。

1981年5月,南京博物館和吳縣文管會在我對光福群山土墩調查的基礎上,在安山發掘了三個土墩。與此同時,蘇州博物館在上方山,常熟在虞山,南京博物院和中山大學在吳縣五峰山和借尼山,進行了不同規模的發掘,弄清了這些土墩的內部結構。這些墩看似土築,實際它的內部都有以石塊疊築的平面為長方形、剖面為梯形、頂上以大石塊覆蓋的石室。安山五號墩的石室長12米;借尼山的石室內高近3米,石壁平整如牆;虞山石室的一端帶有喇叭口的通道;上方山土墩的高廣雖比不上七子山各墩,但它是所發掘的這些墩中最高大的一座。這座墩長42米、寬23米、高7米多。墩內石室長9.6米、寬1.84米、高6.15米,石壁厚達1米以上,外口的通道長10餘米。石室頂部以150×90×60釐米的大石塊覆蓋,石塊上還有六七十釐米厚的泥沙混合土層。其它山頭的土墩石室,形制雖小一點,但結構卻基本相同。

這種土墩石室中,常有以幾何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為主的文物出土。在不少墩中,還發現大量的草木灰、木炭、紅燒土塊和禽獸骨。上方山六號墩內還發現一座泥條盤築的灶,灶內滿是炭屑塊,門頂和兩壁有大面積的煙炱。經中國科學院碳十四測定,判定這些積炭是距今2910年上下的遺物。說明這些土墩石室正是春秋時代吳國統治這一地區時建造並使用的。

2

歷代文獻如是說

提到這些山頭的神秘土墩,人們馬上會聯想到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無故舉烽燧,調動全國兵力以博褒姒一笑,以至後來國破家亡。故事中的烽燧實際是古代邊防報警時常用的兩種信號:“晝則燔燧”,以望其煙,因為燒煙常用狼糞,所以有狼煙之稱;“夜乃舉烽”,以觀其火,因而又有烽火之謂。《後漢書·光武帝紀·李賢注》記載:“邊防警急,……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又注云:“臺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燔之。”“桔皋”是一種可以上下牽引的木製機具;而“兜零”是一種盛裝狼糞薪草的籠子,都是準備舉烽和燔燧的器具。

這種裝有桔皋和兜零的墩,在邊防線上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一旦發現敵人侵犯,立即舉火、燔煙示警,報警信號一節傳遞一節,全線戌兵立刻做好迎戰準備。看守這些墩,負責舉烽、燔煙,有專門的守軍,被稱為“烽子”。《太白陰經》對“烽子”的分工作了記述:“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遞知更刻,觀望動靜。一人烽卒,知文書符牒傳遞……。”

關於這些土墩,蘇州一帶的地方誌也有很多記載。《吳縣誌》橫山條有:“山之嶺九,九嶺各有墩,中空,為藏軍處。《圖經續記》雲‘此山鎮郡西南,臨湖控越,實吳時要地’。”《吳興掌故集·山墟類》有:“吳憾山,相傳吳王夫差憾勾踐之傷其父,舉兵伐越,築壘於此。”《吳縣誌·古蹟門》有:“望越臺,俗稱‘煙火墩’吳王時所築。”《太湖備考·洞庭東山條》載:“碧螺峰西之墩為演武墩。”天池山古地圖上,則將天門樓西的這種土墩石室標為“藏軍洞”……

歷代的文獻記載,對這些土墩石室的性質與作用有著比較一致的說法,認定它們是古代的軍事設施。

3

學術界眾說紛紜

上世紀80年代初,省考古學會和吳文化研究會相繼成立,自然,石室土墩也成為研究吳越文化熱烈爭論的命題之一。1982年6月,以神秘土墩為中心的吳文化學術討論會在常熟舉辦,會上有人提出這是春秋時期的墓葬,還有人提出這是山越民族的居住遺址和祭祀遺蹟。對土墩石室性質及其歷史作用產生了不同看法。

墓葬說的論據主要有兩個。其一,土墩石室中出土的器物變形、起泡、火候不勻,粗製濫造的現象普遍存在,說明這種遺物不是給活人所用,而是為死者燒造的冥器。其二,有一部分石室的進出口被堵住了,這應該是墓葬的“封門”,門封住了,人怎麼進出?

所謂冥器,是指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一般冥器都用加工簡單、造價低廉的材料製作,沒有實用價值。土墩石室內出土的遺物,以原始瓷和幾何印紋陶器為主。同類器物在各地遺址中曾大量發現,說明這些器物是當時人們使用的主要生活器具。在中原地區,原始瓷器甚至與青銅器一樣珍貴。土墩石室中出土的一小部分原始瓷器,是有變形、起泡的現象,但這不能作為判斷是否冥器的依據。因為,對冥器的製作,哪怕是一件最簡單的紙折品,其製作也是十分精心的。原始瓷器變形、起泡,只能說明其製作不易。而屬於食力的軍卒,當然不可能像領主那麼講究,對於這些變形、起泡的用具,當然還是應該物盡其用的。

再說,土墩石室中的出土遺物,也不具備隨葬品的組合形式。埋葬習俗是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生活習慣的一種反映。在奴隸制和封建社會,人們希望死者靈魂不滅進入另一個世界,隨葬品是為墓主人到另一個世界去而準備的。因此,隨葬品具有一定的組合形式,一般都以炊器、盛器和食器等為組合。而土墩石室內的出土物只有盛器,炊器極為罕見。另外,隨葬品數量的多寡和精美程度,都應與墓葬規模的大小成正比。但土墩石室不論其規模大小,出土遺物並無精陋之差異,數量也不因為墩高室廣就一定多。這些都與墓葬規律不相符合。

對於封門一說,由於門口和通道內的堆積物不含文化遺物,所以雖想分清其堵塞年代而不能。但土墩石室的有些現象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上方山、虞山等地土墩石室前的通道,都砌成喇叭口,向外敞開。有些墩的門前砌有臺階,這些設施顯然有便於人們出入石室的作用。另外,不少石室中都有大量草木灰燼發現,虞山維摩寺石室內的灰燼堆積厚達40釐米以上,還有經火燒紅的石塊。墩內的出土遺物,都不陳放有序,也不都發現於石室的底部,而出在不同層次的灰燼或浮泥堆積中。出土器物不僅有完整器,還有碎片,不僅有生活器皿,還有禽獸的骨頭等。這些遺物更像是人們在室內生活時留下的。如果是墓葬,為什麼發掘那麼多墩,至今一截人骨也沒發現。由此我們不妨推斷:石室封門的時間,不是在建造石室的同時,而應該是石室廢棄之後因自然坍塌而封住的。

在以往的調查與發掘中,春秋時期的墓葬不在少數,吳地以平地掩埋的“土墩墓”為多,而越地則多“獨木棺”墓,這是當時不同族屬的基本墓式。

說土墩石室是祭祀遺址也很難成立,因為在發掘中沒有發現祭祀所必備的禮器。稱其為“山越民族的居住遺址”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山上沒有水源。這與古代人類選擇居住地的規律是相違背的。

排除了上述這幾種觀點,神秘土墩的用途就很明確了。

4

吳國的“長城”

長城始築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都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築長城,並稱之為“邊牆”。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將秦、趙、燕三國的北邊牆予以修繕連貫為一,成為今天的萬里長城。長城稱之為“邊牆”是十分有道理的,它是包絡一個國家國境的一種軍事防禦設施,因此它的工程更浩繁,意義更非凡。

我個人認為,對於這些土墩石室,不應該一個一個單體去研究,而應該宏觀地、從整體佈局來研究它。春秋時代,地處江南的吳國,也曾據雄稱霸,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吳越春秋·吳太伯傳》有這樣的記載:“中國侯王數用兵,恐及於荊蠻,故太伯起城,週三裡二百步,外郭三百餘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吳,人民皆耕田其中”。吳國為了防止“侯王用兵,及於荊蠻”,也築了“城”,除了“周長三里二百步”的宮城之外,還有三百餘里的外郭。“人民皆耕田其中”,說明外郭包容了吳國的疆域。這種外郭,應該就是具有軍事意義的防禦設施——邊牆,也就是吳國最早的“長城”。

春秋時期,各國都十分重視軍事,吳國同樣如此,所以才能出現孫武這樣的大軍事家,孫武向吳王闔閭所獻兵法十三篇,其《地形篇》就有:“地形有通者、有掛著、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說明先佔領制高點的重要性。所以安山、胥山,臨太湖東北梢的七子山、上方山,這類設施既多又大。另外,吳越兩國,地隔寬闊的太湖,這一特殊的地形條件,決定了雙方作戰的主要手段是水上機動、登陸決戰。在廣闊的水面上機動,如何提前發現敵人的攻擊方向,是關係到戰爭勝負的首要問題。因此,利用“高陵勿向”的高地,建築“藏於九地之下”的石室,屯兵駐守“居高陽以待敵”,形成“一虎當溪,萬鹿不能過”的態勢……這些都是孫武所主張的。在這些墩內的駐兵,平時擔負瞭望觀察職能,發現敵情。臨戰時,發出信號,指示敵方的動向。這在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下,是指揮者得以有效採取“針鋒相對”“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措施的唯一手段。因此,這類石室土墩,又應該是臨戰時的信號指揮系統,並是平原水網地區積極防禦的陣地設施。

吳國地處低山水網,正像闔閭所分析的:“有江海之害”“險阻溼潤”。同時吳國的國境又在不斷變遷之中,沒有很固定的國境線和賴以作為屏障、據險可守的延綿山嶺。因地制宜地築造這類土墩石室,正是體現了孫武的軍事思想,達到了“邊牆”和“長城”和效果。因此,這些墩就單個來說,應該是“藏軍洞”,是“戰堡”,是“煙霧墩”“烽燧墩”。而就群體而言,應該是吳國築造的特定形式的長城,它們的築造是非常了不起的。


了不得,蘇州發現了千年歷史的“古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