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山东境内有两个主要国家:齐国与鲁国,为什么现在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

秀才说历史


欢迎您来到历史宝藏。


齐鲁大地的山东为什么简称“鲁”而不是“齐”,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你看,四川省简称是“蜀”而不是“巴”,巴文化浓厚的重庆简称用的是“渝”。

不过,不得不说各个省的简称是非常有趣的问题,今天就来说一说山东省。

山东省的简称是“鲁”,有一种说法正如题主所说的那样,认为与鲁国有关。诚然,提到“鲁”大家很容易想到孔子的家乡——鲁国。

其实,在春秋战国之际,作为当时两个诸侯国,齐国的势力是远远超过鲁国的,但是鲁国作为周公直接的封地,其礼仪之风根深蒂固,出现了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所以大家喜欢用“鲁”而不是用喜欢争霸的“齐”来简称山东省。这是网络上比较盛行的说法,其实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当时哪里有山东省这个概念呢?所以,山东的简称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没有多大的关系。

元代实行省制,当时的山东地域被纳入到了中书省(直管),山东省单独成为一个省份是明朝时期。有诸多文献可以证明,明朝时山东的简称大家更倾向于用“齐”,比如当时和东林党人竞立于朝中的齐党,这个党的首领就是山东人。

笔者所见清代的档案中,很多督抚喜欢将山东称为“东省”,所以山东可不止一个简称哦。事实上,山东被正式简称为“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这个大概率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八路军、新四军或者解放军打下的占领区有关,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这里的“鲁”就是指山东。

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战国赫赫有名的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竟然在当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省份的简称。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其实山东在春秋时期不止有齐国和鲁国,还有莒国、莱过、纪国、向国、州国、谭国、牟国、郕国、滕国、邾国、薛国、鄫国、淳于国等等诸侯国。

(春秋时期地图)

但是到战国时期,由灭国战争四起,山东地面的诸侯国相继被齐国和鲁国给吞并了,因此山东也被称之为齐鲁大地。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都是人才辈出,例如管仲、孙膑、孙武、孔子、孟子、曾子、鲁班、左丘明等等。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所建立的,由于和周王室关系紧密,鲁国保留了大量周朝的文化,当时的人就称赞“周礼尽在鲁”,而齐国则是由功臣姜尚建立的,早期地位不及鲁国。

在周初分封天下的时候,周朝宗室成员基本上都是被封在战略要地或是富庶之地,功臣其次,殷商贵族再次之。所以相比于鲁国,齐国的封地在当时并不算好。不过随着齐国自己的努力,到了东周时期,齐国国力已经超越鲁国。

齐鲁之间曾爆发国多次战争,但鲁国却并非齐国所灭的,鲁国最后是被南边的楚国灭掉的,公元前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如果比较齐鲁两国,齐国在当时的地盘和影响力显然要比鲁国大很多。从春秋到战国,齐国可一直都是响当当的中原大国。虽然鲁国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影响更加持久,但毕竟山东大部分地区都是齐国领土,因此在清朝末年山东省最初是希望将自己简称为“齐”。

1871年中国首条电报线由英国和丹麦公司引进,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铺设了第一条中国人自主铺设的电报线。1880年为了应对新疆危机,在李鸿章的倡议下清廷筹建电报局。至此,电报开始成为中国重要的通讯工具。

之后清政府要求各省申报一个简称用于发送电报时使用,而山东最早是选择“齐”作为简称的。不过在此之前,直隶(今天河北省)抢先申报了“冀”作为简称。由于“齐”“冀”是近音字,于是山东只能换一个字,于是就是使用“鲁”作为简称。

其实不止山东,浙江省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浙江最初想申报的简称是“越”,因为这里是古代越国的所在地。但这“越”这个字和广东省的简称“粤”完全就是同音字,因此浙江省的简称就变成了“浙”。

(浙江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百越之地)

除此以外,湖北省最早想申请“楚”作为简称,但楚国当年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所辖范围远超湖北省。而且虽然楚国最初的都城是在今天的湖北境内,但在元前278年,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国攻陷后,楚国先是迁都到了陈地,属于今天的河南,之后又迁都到寿春,属于今天的安徽。至于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其都城则在今天的江苏徐州,所以湖北无法独占楚国,于是湖北省最后的简称就变成了“鄂”。

(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大国)


千佛山车神


山东称鲁不称齐,尽管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鲁,后世割据山东的政权也称齐不称鲁。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鲁国血统比齐国高贵;其二、鲁国周礼保存得比齐国好;其三、圣人孔子的一生基本上鲁国,可以说孔子是鲁国人而不是齐国人。基于以上三点原因,山东简称鲁而不简称齐,用鲁更加可以体现山东的礼仪悠久,文化深厚!

鲁国的首任国君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国格为侯爵;齐国首任国君是姜尚,国格也为侯爵。尽管齐鲁两国的国格一样高,但是鲁国有周王室的血统加持,因此鲁国在国格上实际上是高于齐国的。后来鲁国被王室升格为公国,而齐国还是侯国;再后来王室式微,鲁国也式微,齐国却崛起了,齐国不断的压迫鲁国,最终齐国僭越称王,鲁国成为齐国的附庸。鲁国由于有周王室血统,又有圣人孔子执政过,因此鲁国的周朝礼仪、规章制度保持得很好;鲁国包袱太重,又舍不得扔,最终在春秋时代被齐国超越,且不可逆转。

前面说了悠久的历史,高贵的血统往往会成为一件沉重的负担,如果不能因时便利的改革,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被历史的荣光所淹没!燕国与鲁国都以王室血统自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最终都成为鱼肉,孱弱不堪;而齐国由于善于改革,审时度势,因此齐国不断的变强变大,北边的燕国,南边的鲁国都成了齐国附庸。齐国成了刀俎,燕、鲁成了鱼肉,这代表了新与旧的不可逆转。当然鲁国也有过辉煌,那就是在西周与春秋早期,那时人们都说鲁国是一个强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周礼尽在鲁矣,周鲁最亲!看重血统与道德的国人,自然喜欢鲁国而不喜欢齐国。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中国儒家的创始人,圣人孔子跟老子、上帝一样是人们心中的一尊神。孔子生于鲁国,长大后在当鲁国当官,居说他政绩斐然,人民相互谦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来又主持了堕三都事件,被鲁国权臣驱逐出鲁国,游历天下。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将他的政治思想广为传播,弘扬了教育事业,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成名者有七十二人。后世儒家成为主流文化,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全国读书人的偶像。因此用鲁代表山东更能体现山东的文明礼仪。


大秦铁鹰剑士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但却很扯淡的答案。

19世纪末大清朝开始建立电报系统那会,为了发报方便,要求各省定一个简称出来,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省的简称。

当时定简称的原则是这个字要与本省有密切联系,而且两省的简称发音还不能太相近,以免报务员误读。如果两省都定了同音或者相似发音的简称,先到先得,后到的就只能改名。

于是山东就比较悲剧了,本来想定齐做简称,但发现河北(当时还叫直隶)定的是冀,齐和冀两个音相近,河北注册在先,所以只能让山东改名了,最后才定鲁。为什么河北抢在前面,因为大清的电报总局在天津,而天津当时属于直隶,河北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实山东还不算太苦逼的,至少鲁字也是有历史的。陕西和浙江比山东还苦逼呢。陕西本来想用秦做简称,结果被贵州先选了黔。浙江本来想用越做简称,结果广东选了同音的粤。两省只能改成陕和浙这两个不尴不尬的字。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在东周时山东境内的确有两个大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分封国,其更效忠周天子,礼仪制度更加浓厚,出现了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鲁国文化的确比齐国更加深厚,但是这里需要纠正一下,这绝对不是山东被称为鲁而不是齐的原因。

为什么?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会发现,中国历代的王朝和国家使用齐比鲁多得多,比如有兰陵王的北齐(也叫后齐),南齐。明朝时期与东林党分庭抗礼的还有一个山东人组建的齐党。

在清代,笔者查阅清实录发现,山东省更多被简称为“东”,至少可以上溯到顺治朝就有这样的称呼了。清代,山东省被简称为“东省”,山东巡抚被简称为“东抚”。

山东为什么后来还是被简称为鲁而不是齐呢?这答案还是要从中国近代史中寻找。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清末电报制度要求各个省顶一个单字的简称,由于河北近水楼台先得月(直隶省会在天津),用了冀,山东如果用齐,则容易在读音上相近,不得不改为鲁,当然这个鲁字山东人也能接受。

另一种来源则是我党军队打下的根据地,诸如晋冀鲁豫、鲁西南等,常常用鲁还指代山东。建国过后这个称呼也就沿用了。

我是文史工作坊,欢迎关注,欢迎一起探讨文史知识。


文史工作坊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的别称,因为西周时这一地区曾有两个诸侯国最为突出:一个是姜太公的封地齐国,一个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当然,周公自己留守辅政,是由长子伯禽前往封地的,而且历史上的齐国也远比鲁国强盛,为何后来会以“鲁”作为山东省简称呢?

以鲁代指山东,并非是对比齐鲁双方哪一个更强大后才做出的决定,实际上反映的是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谈及齐国和鲁国,两者的“文化”标签有着非常直观的差别,前者是商业繁荣的古代强国,后者则是恪守周礼的姬姓封国,是最早在山东地区传播周礼的诸侯国。

在春秋时期,孔子还曾在鲁国为官,提倡克己复礼。孔子的宏愿虽然未能实现,可毕竟对鲁地有着深远影响。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儒学兴盛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周礼和鲁国的重视程度自然又远高于齐国。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六经”之一的《春秋》,也是鲁国的官方史书。此后颇具影响的春秋三传,也都是对鲁史《春秋》的阐释与解读。从这一点来讲,鲁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都是要超过齐文化的。

另外,据近代政区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情况来看,山东以泰山为著名,河流则以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沐等河流最为重要,而这些河流所在地又是春秋时鲁国封地。从这一点来讲,硬要在齐和鲁之间选择一个的话,以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似乎更为贴切。

看有些朋友提到,称清末时各省上报简称,河北先行用了“冀”,便与山东拟定的“齐”谐音,故而没获批准。在简单查阅资料后,并未见到可信记载,似乎尚有讨论的空间。

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学来看,山东简称为鲁,主要还是因为侧重于强调鲁文化的影响,以恪守周礼的鲁国与孔子故里作为一省的历史文化标签,更具有文化底蕴。当然,即便以鲁代指山东,山东也同样使用着齐鲁之邦的别称。


夕阳下的晚枫


山东虽为齐鲁大地,却简称“鲁”。

一,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姬姓,地位尊贵,周文王之孙,周公旦之子,周武王之侄,地位远在姜姓齐国之上。同时,鲁国是春秋诸侯国中,唯一享有周天子规格礼仪的国家。

二,存在说法“周礼尽在鲁”,可见鲁国的礼仪极为正统和完备。

三,孔子的缘故,孔子是鲁国人,春秋战国大家,封建王朝圣人。

四,民国建立后,各省均需要有自己的简称,河北属于直隶,地位较高,率先上报冀。山东如果上报齐,则读音过于相近,容易混淆,因此上报鲁。


五味社


1.最早的出现齐鲁是周朝,齐是姜子牙的封地,鲁是周公旦的封地,而按爵位高低,周公旦是公爵,姜子牙是伯爵,即使齐国强大,在早期周朝政治上是鲁国强于齐国.就像现在的济南和青岛,即使青岛强于济南但政治中心还是济南, 2.在西周后期出现百家争鸣,鲁国出现了老子,孔子对当时影响力强过齐国,而孔子又遵从周礼,对当时影响力比较大的人吗? 3.无论是春秋战国时还是秦始皇统一后,尊从周礼,而周礼最早是周公旦实行的,鲁国是除了周以外唯一有太庙的,大国争雄礼为先! 4.在后期出现多个齐国,而这几个齐国不在山东,与最早的齐国根本没有关系,而鲁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只有山东出现过的鲁是有影响力的。5在近代中冀,齐,发音相似,不利于早期的电报或者各地方言口头传递消


泼墨77


关于这件事有历史的原因和现代的原因。今天我们就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清楚。
我们都知道当时山东大地是有两个大的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在公侯伯子男等级里面属于侯,而鲁国是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就是周公的封地。对周天子来说鲁国才是亲兄弟,齐国不过是社会上的朋友。那为什么齐国反而比鲁国强大了呢?因为姬发封地后姜子牙就去了齐国,几个月的时间就把齐国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周公为了辅佐自己的侄子只是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去了封地,伯禽花了三年才处理好鲁国,当时周公也感叹道:“鲁国永远也追不上齐国了”!事实果真如此。可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啊。周公尽心尽力殚精竭虑,开疆扩土为君鞠躬尽瘁却耽误了自己封地的发展,也是可敬可叹啊。

再说一下正统性,鲁国是天子直系血脉,当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周公也是周礼的时候开创者。正统性就不用多说了。而齐国田氏夺姜氏位,本来就不是贵胄,这样一来更杂了,所以当时鲁国虽然是个“公”可等级要比楚庄王这样的“王”级别都高。楚国当时也属夷,虽称王,实为子级。但鲁国在各诸侯国级别排名上仅次于周。当然周公的忠实粉丝孔老夫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孔子是鲁国人尊周礼,敬周公。而中国两千年来一直敬师尊儒。对中国历朝历代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而且现在山东的确只是官方上简称“鲁”大众说法还是离不开“齐”。比如一说齐鲁大地都知道是山东,就像一说燕赵之士都知道是指北京河北那一带的人一样。现在在山东有“齐鲁频道”,“齐鲁晚报”,“齐鲁银行等很多”。山东也没有放弃“齐”。
以上是历史原因。下面来说一下根本的原因。因为“齐”和“冀”发音不能说谐音相同,但还是有些类似的。考虑到战争和日常使用等很多领域容易让人误辨。(虽然冀和晋发音也类似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了)

综上所述,山东简称鲁确实实至名归,是最科学的称呼。也是大众所能接受和认同的。

如有疏漏,烦请斧正!


济州府一户侯


中国的省份喜欢用省内曾经存在的政权名做简称,但又不是全然如此。

就像陕西简称为陕而不是秦,重庆简称渝而不是巴,四川简称川而不是蜀国

所以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也很正常。

一般来说,国号为齐的政权很多,诸如南齐,北齐,甚至刘邦分封诸侯王时也有一个齐王,然而这些政权并不都是在山东境内,如南朝齐,其疆域大概在秦岭到淮河线以南,和山东没有半点关系,而鲁国只出现在山东境内,所以鲁更适合山东,是山东专有的。

另外,鲁国的文化比齐国发达,中国少有的几位圣人,如老子和孔子都在鲁国做过官,孔子也是鲁国人,所以在小编认为,鲁比齐更适合做山东的简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