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山東的東部稱“膠東”而不是“魯東”?

馮煜林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十分的嚴謹,因為山東東部既可以稱之為膠東,也可以稱之為魯東。天氣預報以及一些相關機構在描述山東東部地區時往往稱之為“魯東”。並且在山東東部的煙臺市也有一所大學,名字就叫“魯東大學”。在煙臺、威海兩座城市還有很多名稱都是以魯東開頭。

並且山東簡稱為“魯”,有魯中、魯北、魯西南的區域說法,東部稱之為“魯東”沒有任何異議。

當然,之所以山東東部也稱之為“膠東”,主要是從歷史上的稱呼流傳下來,膠東一詞最先是源自於秦朝,因為秦朝時期的行政劃分是以“郡”來設定,而山東東部當時就設置為“膠東郡”,雖然秦朝滅亡以後,膠東郡的稱呼也淡出視野,但是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東部建立了“膠東抗日根據地”,所以膠東的稱呼又重新被人們廣泛稱呼直至今天。

膠東的“膠”字主要源於膠萊河,而膠萊河因為向南流入膠州灣,向北流入萊州灣,所以這兩個海灣各取一個字,取名為膠萊河。因為這一條河剛好處在山東半島地區和山東內陸地區的“卡脖子”位置,而且膠萊河東西兩個區域的文化風俗也出現了不同,所以膠萊河以東被稱作是一個區域,這也便有了“膠東”的稱呼。目前開車經過G15瀋海高速膠州區域,在高速公路的指示牌上還有“膠萊河”的指示牌。

另外有“膠東”的說法,而沒有“膠西”地區的說法,是因為膠東半島的城市都是沿海城市,建國後沿海城市的優勢日益凸顯,目前膠東半島的城市也是山東發展最好的城市,經濟水平明顯區別於內陸魯西地區,所以人們便習慣了用膠東一次來形容這幾個沿海城市。膠東半島也確實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比如

膠東海草屋、膠東大餑餑、膠東大鼓、膠東漁家等風俗都區別于山東其他地區。


地理有意思


原因只有一個:膠東的歷史比魯國還要悠久一千多年!

膠東指山東半島的青島、煙臺、威海,因在膠水(非粘膠)以東而得名。山東省簡稱魯是在明清時代開始的。但膠東文化來源於比魯國更悠久的萊夷,而膠東郡在秦始皇那時候都有了,所以不叫作“魯東”,而是叫作“膠東”。

1,膠東的地理

膠河,現在叫作膠萊河。元朝忽必烈開鑿了一條運河把膠河和萊河溝通起來。

膠河發源於膠山,現在叫鐵橛山,源頭在青島市黃島區六汪鎮孫家溝村以南,鐵橛山以北的八突泉。

《水經注》記載:

膠水出黔陬縣膠山北,過其縣西。《齊記》曰:膠水出五弩山,蓋膠山之殊名也。

黔陬縣,故治在今山東膠州市的西南。

膠河發源於黃島西部山區,主要流經高密,最後向北注入渤海。

膠東半島的青島、煙臺、威海,是山東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2018年上半年的山東省各地市人均GDP,青島、煙臺、威海排在前四名,第一名是東營(家裡有石油!)。

2,膠東的萊夷

西周時期,山東有三個大國:齊國、魯國、萊國。

西周和春秋時期,在山東就有三國大戰。

其中膠東的萊國曆史最為悠久,勢力範圍最強盛時包含現在的: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

萊夷屬於東夷部落的一支,而東夷部落是伏羲的後代,早在七千年前就生活在山東半島一帶。根據考古發現,萊夷和日照的東夷羲和部落遺址的文化是非常類似的。

萊夷建立的萊國,當在夏朝和商朝時期。而齊國和魯國都是在1千年之後的西周初年才建立起來的。

膠東方言在山東屬於特殊方言,與原來的齊國魯國古代都有差異。

“來”是指麥子,夏朝之前炎黃部落的后稷從中亞引入了麥子。而萊夷是東夷部落中第一個成功引種麥子的部落,所以稱“萊”。

《史記·齊世家》記載,姜子牙剛剛建立齊國時,“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這時的萊國非常強大,一度攻打到姜子牙的首都。

到齊國六世齊胡公姜靜,為了躲避萊夷的紀國侵擾,一度把首都向西搬遷到幾百裡外的薄姑。

經過五百多年的戰爭後,公元前567年,齊國滅萊。

3,膠東行政區劃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齊國故地膠東地區設立膠東郡,治所在即墨(不是現在的即墨,舊址在平度市東南)。

秦朝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分封諸王,設膠東為膠東國,立田市為膠東王,國都為即墨。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年),設膠東國,立劉雄渠為膠東王。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歷史上俠義的膠東地區應該是膠萊河以東的青島、煙臺、威海三區市,廣義上膠東地區是指膠萊河流域及以東地區。膠東之稱歷史久遠,世代沿襲傳承至今,因而稱膠東而不是魯東。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又增至四十六郡,實行的是以郡統縣的二級行政制度,標誌著在全國範圍內政區建置的開始。膠東地區設立膠東郡,治所即墨(不是即墨城址,而是在現平度市東南,萊西市西南方)。這是有記載的第一個以膠東命名的行政建置。當時膠東郡還包括了膠萊河西岸的部分地區,西至現濰坊城區、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膠東郡下設腄縣(今煙臺福山區)、黃縣(現龍口市東)、高密等縣,還設置了夜邑(現萊州市)、密(今昌邑東)淳于(今安丘東北)等。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諸王,膠東為膠東國,田市為膠東王,國都仍為即墨。

劉邦擊敗項羽後,建立漢王朝。漢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的制度,郡國之上還設有行政監察區,亦稱刺史部,每部設刺史一名。膠東地區設有膠東國、東萊郡、高密國等。膠東東南沿海的現海陽、即墨、嶗山等地劃歸琅琊郡,琅琊郡歸徐州刺史部管轄。

漢文帝十六年(前16年),置膠東國,立悼惠王之子劉雄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雄渠因參與七國之亂,膠東國除,其地分為膠東郡與東萊郡。

漢景帝四年(前153),復以膠東郡置膠東國,封劉徹為膠東王。因劉徹年少,未就國。前150年,劉徹被立為太子,膠東國除。前148年,復置膠東國,封劉寄為膠東王。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廢膠東國,置鬱秩郡。膠東城,膠東國除後,平度改名膠東。

東漢時期,全國重新劃分郡、縣,州刺史改為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實行中央以下州、郡(國)、縣三級政制。原歸琅琊郡管理的膠東東南沿海的不其等劃歸東萊郡。膠東國和北海郡合併為北海國,東萊郡、北海國均屬青州刺史部。 西晉時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膠東地區新設長廣郡,轄原東萊郡的長廣縣(今萊陽東)、不其縣,北海國的挺縣等。原北海國改北海郡,治所仍為平壽。長廣郡治所不其,東萊郡治所遷至掖縣。三郡均仍為青州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時,膠東地區設三郡,東萊郡、長廣郡、東牟郡。東牟郡由東萊郡分出,東萊、長廣二郡治所同前,東牟郡治所在今煙臺牟平城區。

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氏統治時,皇興四年(公元470年),膠東地區東部設光州,西部屬於青州。 隋朝時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體制,改州、郡、縣三級政制為州、縣二級制,《隋書·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記載:光州,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萊州。統縣九,戶九萬三百五十一。九縣分別是:掖縣、膠水(今平度)、盧鄉、即墨、觀陽、昌陽、黃縣、牟平、文登。隋煬帝時,全國廢州改郡,萊州改為東萊郡,治所均在掖城。

唐朝時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縣二級政制。但把全國分為十道,道不設長官,只派員巡視,膠東劃在河南道。膠東地區東部屬於萊州、登州。西部屬於青州和密州。

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劃沿襲唐代。

北宋時期,宋初如唐制,全國先後分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為路,路之下設府(州)、縣,實行中央之下路、府、縣三級政制。膠東地區的萊州、登州、青州、密州歸京東東路,治所青州。《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記載,萊州領掖縣、萊陽、膠水、即墨四縣,登州領蓬萊、文登、黃縣、牟平四縣,宋徽宗崇寧年間,萊州“戶九萬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八”,

登州 “戶八萬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四”。 金代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北宋,原管轄膠東地區的京東東路改稱山東東路,治所益都(原青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山東”作為行政區劃名稱。膠東地區新增設寧海州,是從原登州分置的。《金史·志第六地理中》記載,萊州“戶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五,縣五、鎮一”:掖縣、萊陽(含衡村鎮)、即墨、膠水、招遠。登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一十三,縣四、鎮二”:蓬萊、福山(孫夼鎮)、黃縣(含馬停鎮)、棲霞。寧海州“戶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縣二、鎮二”:牟平(含湯泉鎮)、文登(含溫水鎮)。寧海州治所牟平,萊州、登州治所同前。

元朝時期,元王朝為加強對佔領區的統治,沿襲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設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山東地區歸屬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記載,膠東地區萊州、登州、寧海三州元初仍屬益都路,中統五年(1264年)屬淄萊路,至元年間,萊州、登州改屬般陽路,寧海州直屬省部。三州所轄縣,除即墨併入掖縣、膠水外,其餘的同金代。

明朝初年,改省為布政使司,全國分設十三個布政使司,以分領天下府(州)縣,同時廢路,司(省)以下設府和直隸州,再下設散州和縣,為地方三級政制。山東布政使司轄六府,其中包括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記載,登州府“領州一,縣七”: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萊西市區)、寧海州、文登(含現威海市區)。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萊。萊州府“領州二,縣五”: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膠州、高密、即墨。萊州府轄區向西越過膠萊河擴至濰縣,但治所仍在掖城。膠東地區在明朝時期確定的縣名,除寧海州後改為牟平外,其餘的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清王朝將地方一級政府稱為省,形成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為了監察地方,在省、府之間還設立了道。膠東地區歸山東省管轄,仍設登州、萊州兩府,每府轄區同明朝,省、府之間是登萊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記,清初,二府所領州縣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設榮成、海陽二縣,“領州一,縣九”:蓬萊(含現長島縣)、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萊西市區)、寧海州、文登(含現威海市區)、榮成、海陽(現乳山市區)。光緒三十一年,萊州府原所轄膠州為省直隸州,轄即墨、高密。萊州府“領州一,縣三”: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登州府、萊州府原治所未變,同治二年(1863年),登萊青道治所遷至煙臺。 1913年(民國二年),北京政府廢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膠東地區改為膠東道,隸屬山東省政府。膠東道轄二十六縣: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海陽、掖縣、平度、濰縣、昌邑、膠縣、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日照。膠東道的轄區基本是清朝時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所轄的州、縣,治所在福山縣煙臺。

1927年(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廢道制,存省、縣兩級。1929年(民國十八年),青島劃為省特別市。1930年(民國十九年),青島為中央直轄市。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派出機構。全省劃分12個行政督察區,膠東的牟平、榮成、文登、海陽、福山五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餘各縣,仍直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流亡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成立了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劃分了十七個行政督察區。在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間,膠東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區的海陽劃歸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棲霞、蓬萊、黃縣、招遠四縣歸新設的第九行政督察區,海陽、萊陽、即墨、平度、掖縣五縣歸新設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山東省政府撤消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新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六個辦事處。魯東為第六辦事處,領膠東的第七區、第九區、第十三區的三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此同時,還新成立煙臺行政區,隸屬於第七督察專員公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消六個政府辦事處,設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膠東的煙臺、威海為省轄市,青島為中央直轄市,除此膠東各縣均為魯東行署管轄,只是各縣歸屬的行政督察區做了些調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濟南解放,國民黨省政府及所轄地方政府垮臺。

1938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軍還利用漢奸成立了山東省及地方的偽政府。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也相繼建立。1938年1月19日,膠東軍政委員會成立。隨後,膠東的掖縣、蓬萊、福山等許多縣都先後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在棲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區成立青島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更名為膠東區行政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等五個行政公署。膠東行署轄北海、西海、南海、東海四個專屬區和煙臺直轄市,轄區範圍包括膠萊河西至濰縣一帶。後,又將膠東行署所轄的煙臺、威海劃為省轄市。1946年8月,濱海行署所轄濱北專署劃歸膠東行署管轄,膠東行署轄區向西南擴至日照、郯城一帶。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島,青島為山東省直轄市。煙臺為膠東行署直轄市,威海歸東海專區。 半島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崗岩組成,最高峰嶗山海拔1130米。海岸線曲折,多深水港灣,如青島等。

膠東半島屬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臺、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臺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姆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佈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註解:膠萊河是山東半島上的一條重要河流,幹流全長130公里,流域面積5478.6平方公里。膠萊河南北分流,南流入膠州灣,北流入萊州灣,河名取兩灣首字而成。該河始於元朝,元世祖為南糧北調接濟京師,於1280年開鑿,歷時五年而成。現在的膠萊河主要發揮著排水乾道的作用,但當地群眾仍有運河、運糧河之稱。


牧歌天野


“魯”是山東的簡稱,山東的西部地區叫魯西,南部地區叫魯南,中部地區叫魯中,那為啥東部地區習慣上不叫“魯東”,而叫“膠東”呢?

因為“膠東”一詞的歷史非常悠久。

“膠東”即“膠水以東”,“膠水”是一條河

古代人都是以山川河嶽來劃分地域的,其次才是地域本身的方位。譬如有一座非常大的山,人們就管山的西邊叫“山西”,山的東邊叫“山東”。如果有一條非常大的河,人們就管河的北面叫“河北”,河的南面叫“河南”。很多小地方,如有一條比較大的河,在本地域內,也會有“河南”“河北”的叫法,譬如山東境內的汶河,將肥城與寧陽分隔開,肥城在河北,寧陽在河南,寧陽人管肥城叫河北,肥城管寧陽叫河南。同理,

山東境內的“膠水”,將山東一分為二,分列東西,故而這條河的東面就叫膠東,這條河的西面就叫膠西。

為什麼叫“膠水”這麼奇怪的名字?

“膠水”在遠古時期,即是一條非常有分量的大河,河流中因為夾帶了大量的白色泥灰(是從山東丘陵地帶發源攜帶下來的),故而河水呈現出黏稠的灰白色。這和古代用的膠顏色和質地都很像,故而這條河也就被叫做“膠水”了。

宋代《太平寰宇記》雲:

水色如膠,故名膠河。

注意,這裡的“水”不是現在意義上“膠水”的“水”,而是“溧水”“淝水”的“水”,是“河”的意思。而“膠”也不是現代辦公用的透明膠水,而是木匠、建築用膠。

有了“膠東”這個傳承很久遠的名字,“魯東”就要退居其次了,人們更習慣用“膠東”來說膠河以東的地域,如煙臺、威海、青島。當然了,也不是全然不說“魯東”,譬如煙臺有個魯東大學,威海有魯東駕校,都是用魯東而不用膠東。



豆子人民藝術家


我是膠州膠東辦事處人。

我說兩句

膠東半島,膠州灣以東比較接近本意。

膠字來源於那?膠州古志一般都說起源於一條膠河,我可以肯定這條河肯定不是膠萊河(理由很簡單,膠萊河在北,古膠州偏南,尤其文化)。膠州人都找不到膠河在哪?現在的膠河反倒在諸城。

有一個奇怪的的地方,先有膠州灣,後有的膠州。1987年前一直都是膠縣。雖然是知名古衙門,但是出門沒有叫過膠州府這個名字。也不知道膠州灣這個名字是誰叫開的。不過總體來說,膠州灣周圍只有膠州這個名字還拿得出手,黃島只是膠南的一個鄉鎮,膠南的名字就是膠縣以南的意思。

第一,山東叫魯也不過百年,當年電報需要縮減地名,齊發音近冀,又不如冀,所以退而求次稱魯。

第二,膠東,廣義是膠州灣以東,注意,膠州在膠州灣西邊。狹義是膠州市以東的膠州屬地,(李哥莊表示與自己關係不大)。現在是新機場。

第三,膠東半島本來是指青島煙臺(威海是煙臺分出去的)。現在有些泛xx主義,濰坊日照也是,臨沂表示也可以。


QQ羽毛


膠東在地理上是指膠萊河以東的地區

山東,簡稱“魯”,在習慣上常被分為:魯東、魯中、魯南、魯西北、魯西南五個地區。


但其中“魯東地區”又經常被稱呼為“膠東地區”,這兩個概念是基本通用的。

“膠東”的這個“膠”是指流經青島、濰坊的膠萊河,膠萊河以東就是“膠東”了。該地區三面環海,氣候宜人,是著名的療養聖地,山東省的幾個大港:青島港、煙臺港、威海港都在膠東地區。

(膠東大體位置)

“膠東”一詞首次出現是在秦朝初年。秦帝國在滅掉齊國後,廢除了分封制,將全天下分為36個郡(後增至46個郡)。其中在山東東部就設置了“膠東郡”,這是“膠東”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單位出現在史料中。

漢朝建立後,膠東郡被撤銷,改置“膠東國”。第一任膠東王是劉雄渠,不過因為他參與“七國之亂”而被廢除。

漢景帝時準備復立膠東國,封皇子劉徹為膠東王。但劉徹尚未就封就被立為太子,成為以後的漢武帝,所以膠東王一位又懸空了下來。

之後,景帝封庶子劉寄為膠東王,王位在劉寄這一脈中傳了6代,最後被王莽廢除。

膠東國被廢除後,歷史上再也沒有以“膠東”為名的正式行政單位了。

但是“膠東”這詞卻作為一個地理稱謂被保留了下來。

目前,人們習慣上稱山東東部為了“膠東半島”,該地區在地理上之包含了:青島市、煙臺市、威海市。但是在文化和民俗習慣上,濰坊市通常也被認為屬於膠東地區。

(煙臺景色宜人)

並且,這裡也是山東最富庶的地區,人均收入排名都排在全省前列,甚至全省前五名中,三個都是膠東地市,可以說是山東經濟的火車頭。

(2017年山東省17地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膠東幾個地市排名都很靠前)


千佛山車神


因為歷史上的“魯東”,指的是整個山東而並非如今的膠東半島部分,這是非常特殊的。山東的東部歷史上也從來不叫做“魯東”。“膠東”與魯文化也壓根兒沒什麼關係。

第一,山東東部最開始的稱謂叫“齊東”

西周時代,姜子牙被分封與如今的山東境內,而當時齊國的東部,也就是如今的膠東半島地區,存在大量的萊夷等東夷民族,這些地區被稱作“齊東”。

然而因為齊東地處偏遠之地,遠離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區,當地荒蠻而民風剽悍,被稱作野蠻之地。在當時,“齊東”也成為了蠻夷之地、不受教化的代稱。

第二,“膠東”之名流傳至今

膠河是山東東部半島地區的母親河,因為泥沙中含有很多特殊物質而呈現“水質如膠”的樣子。

由於“齊東”含有貶義,後來逐漸棄之不用。而秦國橫掃天下之後,在這裡設立“膠東郡”,西漢時代設立膠東國。

第三,膠東無法被魯東代替的原因

如今山東省的簡稱是“魯”,然而膠東之名為什麼沒有被魯東所代替呢?主要還是因為膠東與“魯”壓根兒沒什麼關係。

當年周朝最重要的宗室分封國魯國、異姓最強分封國齊國都位於山東境內,然而相對於齊國魯國的文化更加繁榮昌盛,影響力非凡。

膠東半島地區與魯國、魯文化的核心地區都沒什麼關係所以不能叫“魯東”,而“齊東”這個名字又因為不好聽被棄之不用,所以膠東之名自然無法取代。


澹奕


現在各省的簡稱多半來自於天下所分九州和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當時在山東省內有幾個大國,包括齊國、魯國、萊國、郯國、莒國等。其中最強大的是齊國、魯國和萊國,魯國和齊國分別是周王室的近支和外戚,只有萊國不屬於中原文化系統。

萊國又稱為萊夷,屬於東夷部落的一支,包括今天的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濰坊、淄博一帶,基本包括了山東半島除濟南以外,全部沿海且經濟發達的地方。所以他們自身就有很強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明朝的時候,還有登萊巡撫。魯國基本屬於魯西南一帶,萊國後來被齊國兼併,風俗也類似齊國,比較重利且開放包容,所以古萊州一帶不稱魯東,而以當地的膠河為界,稱呼自己為膠東。

魯菜就有膠東菜、孔府菜、濟南菜三個系統,在山東官場也有膠東幫的說法,說以萊州地界叫膠東,也沒有什麼不妥。


青年史學家


山東的簡稱為“魯”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和齊國的地盤,所以也稱山東為“齊魯大地”。叫魯東首先就不合適,膠東地區是當時齊國的範圍。稱為膠東,主要是這些地區在膠萊河以東


廣義上這幾個城市主要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通常專指青、威、煙。如果按飲食習慣和民俗民情來說,濰坊屬膠東是無疑的,尤其高密、昌邑、昌樂、安丘、老濰縣,這些都在膠萊河附近。


1913年(民國二年),北京政府廢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膠東地區改為膠東道,隸屬山東省政府。膠東道轄二十六縣: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海陽、掖縣、平度、濰縣、昌邑、膠縣、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日照。膠東道的轄區基本是清朝時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所轄的州、縣,治所在福山縣煙臺。

不管如何定義,上述地方的語言,和生活習俗是大致一樣的,拿濰坊的諸城來說,看氣象預報都以青島為準,主要是氣候接近,路程也近,在歷史上與膠州、高密、即墨基本都是在一個轄區內,上至膠東郡、北海國、琅琊郡這三地都在裡面,而齊長城就是從諸城東部經膠南修到出海口的琅琊臺的。


老夢Meng


首先,非常感謝悟空問答小秘書的邀請,作為中國古代史的愛好者,對於春秋戰國的歷史,非常地感興趣,在過去的時光,也投入的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山東作為齊魯之地,歷來都是文化之邦,豪俠之地,而膠東地區則是璀璨的明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便是地道的膠東人,其筆下的檀香刑所描繪的義和團起義時期中國人抵抗外來侵略的那段往事,則令讀者如臨其境,激情澎湃。


膠東半島,是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另外兩個是遼東半島和雷州半島,文化意義上的膠東,也就是廣義上的,主要指青島、煙臺、威海以及濰坊東部、東營東部;地理上的膠東,也就是狹義上的,則是膠萊河以東,也就是青島、煙臺和威海三市。



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如今的山東省版圖內,曾經四個最主要的諸侯國,分別是魯國、齊國、莒國和萊國。關於魯國、齊國以及莒國,不在此次回答的範疇,加上篇幅受限,就不做十分詳細的分析,下面就重點分析下萊國。



商朝時期,膠東地區是商王朝統治的一個方國,稱萊國。史書記載,夏、商時期,膠東稱萊夷。《後漢書·東夷列傳》載:“王制雲:東方曰夷,……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陽穀,蓋日之所出也。”


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封邦建國”制度,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諸侯國。姜太公封在齊國,國都在營丘(今臨淄地區)。齊國東部是萊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因“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周成王時,還使人“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國正是有了這樣的尚方寶劍,加之自身勢力的強大,很快就爭霸中原,並於公元前567年滅了萊國,從此膠東地區劃於齊國版圖,直到秦滅齊。

膠東這個詞初次出現在史料中則是在秦朝時期,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就有膠東郡,當時的膠東郡還包括膠萊河西岸的部分地區,西至現濰坊城區、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膠東郡下設腄縣(今煙臺福山區)、黃縣(現龍口市東)、高密等縣,還設置了夜邑(現萊州市)、密(今昌邑東)淳于(今安丘東北)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時期,整個膠東地區分屬萊州府和登州府,而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就從登州開始發跡。


通過以上這些史料,我們很容易看出,所謂的魯東應該在曲阜以東地區,而應該是齊國之地。而膠東應該在齊國以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