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作霖?

旭丿就湜遮漾紫


喜欢张作霖的人,很多是通过单田芳老爷子的评书《乱世枭雄》喜欢上的,在评书中,张作霖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那么真实的张作霖是什么样的呢?该如何评价呢?

简单来说,对于张作霖的评价,只需32个字:重视人情,有情有义;注重底线,圆滑无比;懂得建设,善于用人;因循守旧,反对革命。

重视人情,有情有义

(剧照)

评书演义和电视中张作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真实的张作霖对于人情世故也非常注重,和结拜的七个兄弟,关系非同一般,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顺境看不出兄弟的情谊,逆境能看出人的胸怀。

当冯麟阁和汤玉霖一起同张作霖作对时,张作霖很生气,但即使如此,张作霖没有向兄弟动一刀一枪。当冯麟阁和汤玉麟因为支持张勋复辟失败后,是张作霖不计前嫌,四处疏通,救了冯麟阁,并给汤玉麟安排了新的工作;

当张景惠第一次直奉战争兵败后投奔了曹锟时,张作霖气得跳蹦子。但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胜利后,张景惠无处可去,于是又回来了,在众兄弟劝说下,张作霖让其归队,继续给予重任;

当孙烈臣离世时,张作霖痛哭半小时,差点哭晕过去。

从对结拜兄弟的行为来看,张作霖很注重人情。

张作霖不仅对兄弟们不错,对老领导也很够意思。

溥仪是个过气的皇帝,张作霖见了还下跪行礼,在溥仪生活紧张时,还给予过资助;

老领导赵尔巽老了后担任了“清史馆馆长”,在组织编写“清史稿”时,缺乏资金,是靠张作霖的资助得以完成编纂;

袁世凯进行复辟活动,开了历史的倒车,无数人群起反对,而张作霖为感谢袁世凯的信任,并没有表示反对,而且间接表达了支持。

看得出来,张作霖对老领导有情有义,在别人逆境时照样能看得起。

除了对领导有情,对兄弟有义,张作霖对老师也很尊重。

文化不高的张作霖上过三年私塾,那时的张作霖家没有钱,私塾杨先生看着那个趴在窗户上听课的孩子,心中不忍,免了学费,让张作霖听了三年的课。此事张作霖铭记在心。

当张作霖发展壮大后,对于杨先生非常尊敬,杨先生的晚年,张作霖资助很多,让杨先生的晚年没有过大的穷苦和惆怅。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张作霖做得不错,有情有义。

注重底线,圆滑无比

(剧照)

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是可怕的,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更可怕。张作霖有没有原则?有的。有没有底线,这更没得说。

张作霖的后期人生,可以说是在“与狼共舞”,“与鬣狗争雄”,这里的“狼”指的就是日本人,这里的“鬣狗”指的就是各路军阀。

与各路军阀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争地盘,拼实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是人民内部矛盾,不牵扯国土丧失,不牵扯民族情怀。和各路军阀间,联合的时候是兄弟,打起仗来又是对手,关系时远时近。

曹锟、张勋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段祺瑞、徐树铮也曾经是张作霖的老朋友,而靳云鹏的儿子和张作霖的女儿还是订的娃娃亲。但即使这样,该打就打,该和就和。张作霖在众军阀间灵活走动,游刃有余。

但是,张作霖和日本人的关系,如同与狼共舞,如同悬崖上走钢丝。

众所周知,当时的日本工业实力比我国强很多,张作霖看起来和日本人关系不错,而且还聘用了日本军事顾问。

(剧照)

每当关键时刻,需要日本人地帮助时,张作霖经过各方协调,尽量取得帮助和资源,但是日本人的帮助是有条件的,不是白帮,他们想从张作霖这里取得更多的利益。

利益的事情好说,在张作霖看来,该给的政策就给,该给的经济利益也大开绿灯,毕竟双方要互惠互利。

可是,日本人是贪得无厌的,他们想取得更多的土地,他们想搞“满蒙自立”,这事张作霖坚决不答应,只要是关于国土的问题,一分也不让,这是张作霖的底线,不能突破。酒可以喝,饭可以吃,但是土地不能给。

张作霖一边利用着日本,比如建工厂、建学校、对外打仗时,取得了不少日本方面在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持;另一边,张作霖继续坚守底线,不让日本突破。

与狼共舞,风险何其大,悬崖上走钢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终于,日本人向张作霖下手了,因为张作霖不给他们办事。

张作霖是死了,但对得起中国人民,对得起那一方土地,死得其所。

张作霖是个圆滑的人,但却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懂得建设,善于用人

(剧照)

民国后期,出了不少军阀,但张作霖绝对算是一个异数,眼光超前,对于合理的建议,也能及时采纳,因此东北的建设当时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建设力度更是提高了很多。

在军事上,张作霖在1923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空军队伍,后来主要有张学良管理。

海军也被张作霖重视了起来,购买了一搜德国大运输船,改造成了中国第一艘航母,虽然当时只能承载两个水上飞机,但这是零地突破,在当时还是很强的。

为了解决枪支弹药的问题,张作霖建立了东北第一家兵工厂,后来也成了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东北兵工厂鼎盛时有八个分厂。

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不仅军事抓得不错,教育和培训做得也不错,各级讲武堂,以及东北大学等不少教育机构,都是在张作霖地支持下办起来的。

(剧照,杨宇庭)

有这么多的大手笔,人才自然是少不了的,比如早期重用王永江等人,让城市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此还和兄弟汤玉麟撕破了脸,军队人才韩麟春、杨宇庭、陶治平被先后重用,督办兵工厂。对于兵工厂的管理,张作霖完全信任杨宇庭等人,因此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对于人才使用上,张作霖也坚持举贤不避亲,让张学良担任了东北大学校长,让张学良的老师郭松龄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

这些“人才”的使用,反过来又极大地帮助了张作霖,使得二次直奉战争,把直系顺利干败。

因循守旧,反对革命

张学良虽是一代枭雄,在政治领域,其人并不是一个思想开放、极力创新的人,也不是一个能快速接受新思想的人,有时候甚至有点传统的过分。

张作霖做过绿林好汉,这个时间比较短,后来又当了“保险队”队长,靠这个职业慢慢壮大了队伍,后来就加入了清朝的大队伍,可能在文化不高的张作霖看来,“忠君爱国”才是男人所为。

文化不高的张作霖比较喜欢旧文化,对于出现的新生事物,开始时大多抱着观望的态度。

在武昌起义后,张作霖带兵进了奉天省城,以帮助赵尔巽镇压革命党人。讨好了老赵,却得罪了百姓和革命党人,当时的郭松龄就因革命积极,被抓进了大牢,后来在郭松龄老婆的拦车喊冤情况下,才放了郭松龄。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上了大位,张作霖一看风头转了,清朝已经没有了虎威,全看民国的脸色,因此,张作霖才和袁世凯整到一块了。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入主了北京,面对新的革命党人,张作霖再次举起了屠刀,杀害了不少革命党人,我党先驱李大钊同志就是在张作霖主政北京后,被杀害的,而且采用了绞刑。

所以说,张作霖有点因循手机,对于革命的火花视而不见,对于革命的行动持以反对态度,这是张作霖的一个“黑点”,但是人又怎么能做到完美呢?

整体上来说,张作霖此人,有优点,有缺点,如果要评论,就是三十二个字:重视人情,有情有义;注重底线,圆滑无比;懂得建设,善于用人;因循守旧,反对革命。

蓝风破晓


张作为统镇要地的首领,其政治、军事才能都是值得肯定的,被誉为“乱世枭雄”。苏日虽将张作霖视成眼中钉,却也不得不叹服张是个“压不倒的小个子”。

北伐战争时期,张学良从前线回来,因为战况不利,劝张作霖不要继续和南方打仗。张学良说日本人盼着我们打,不要我们向前打,日本人抄了我们的后路,我们打不过日本人,要吃苦头的。

张作霖大怒,拍桌子叫道:“我有30万东北军,我才不怕日本鬼子!他撑死了在南满有13000人,要想收拾他,我把辽宁各县的县长、公安局长召集起来开个会,三天就把他的铁路扒了。东北军先打重镇大连旅顺,他13000人怎么跟我打?我怕什么日本鬼子?”

从这段话看来,张作霖父子,对于日本在东北的实力,都是有警觉的,但是老帅打江山几十年,虽不读书却有经验,盛怒之下,瞬间判断双方力量对比依然相当准确,几条措施也颇有可行之处,方针更明确鲜明。相比之下,看少帅的表现,则显得不知己亦不知彼,心中无数,看来在阅历方面,确实不如其父。

可以说,张大帅走的每一步都是稳稳当当的,全身散发着农村人特有的踏实肯干特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由于日本蓄谋已久的周密策划和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双重原因,3000万东北人民顷刻沦为亡国奴,真是一夜之间,两世为人。

“事变”第二天,日军侵占了整个沈阳;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倍多的东三省全部沦陷!

东北军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恭维。这支兵力强大、粮饷充足、装备精良的军队,愣让只有自己兵力十分之一的小日本打得个七零八落。尤其是驻扎在北大营的张学良最精锐部队——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万把人,步枪、机枪、大炮一应俱全,战斗力最强,号称东北军的“王牌”。

“事变”当夜,让五六百人的日军追着打得丢盔卸甲。有的连队虽进入了战斗岗位,可是一道道不抵抗的命令,让官兵又回到了床上。日本兵冲进营房,中国兵赤手空拳,有的夺门而走,有的越窗而逃。最可怜的是来不及逃跑躲到床下的,几乎全部被日本兵用机枪扫射而死。

下边这段话,用来评价张学良在东北的作为,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失东北,祸西安,南囚湘黔渝,台中落魄美利坚。夜杀两将,卅万兵勇惊散。消遣三宫六院,不勇不智不抵抗。虚度春秋百年,仍遥记,双十二。辱君父,乱兄帏,臣降豫鄂皖,浪子援引苏维埃。日退千里,兆亿肆民泣零。流落五湖四海,累国累民累美人。可怜家乡万里,浑不忘,九一八。

然而,张学良如何来评论自己的父亲呢?有雄才,无大略。


刀墓手札


张作霖是一个草莽英雄,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是这个人生存能力极强,懂得顺势而为,虽然也曾经和日本人勾勾搭搭,最后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到今天还在被人们佩服。



张作霖出身不好,家里很穷,所以也没上过什么学,很小的时候就要做小买卖补贴家用,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是被逼的。谁不想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呢。

后来张作霖干脆当了土匪,没过几年就拉起了一支队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东北地区土匪横行,竞争也极为激烈,张作霖差一点就被别的山头给兼并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总是带着一家老小到处逃命,他的大儿子张学良就是在马车上出生的,所以张学良一开始身子骨特别弱。

1902年,被招安,先任马队帮带,后任管带。

等满清灭亡,天下开始乱套了,大家手里都有枪,谁都不服谁。这种情况下,张作霖浑水摸鱼开始在东北地区做大。


东北这片土地说起来也是很复杂的,清朝的大多数时间,这里人烟稀少,主要是满洲人和他们的汉人佃农。直到沙俄对东北地区侵略步伐加快后,黑龙江将军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上奏朝廷赶紧往这里移民,要不然这块龙兴之地就姓俄了。满清这才逐渐开放东北地区,供华北的多余人口前往东北讨生活。张作霖家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的东北地区。



(历史上的闯关东)

满清正在往东北移民的时候,小日本也对这片土地垂涎三尺,自从甲午战争之后,小日本一直想吞并东北地区,这里的黑土地远比他们贫瘠的小岛肥沃,于是不断往东北地区派兵,然后就和沙俄打起来了。

小日本志在必得,在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之后成功击败沙俄,获得了在东北地区的主导权。所以,当张作霖想要扩大势力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与日本人合作,而日本人也看中了张作霖。双方双方一拍即合,为了支持张作霖,日本方面给钱、给武器,还提供大批军官帮张作霖训练军队。

张作霖来者不拒,依靠日本人的帮忙将东北地区拿下,成为东北王。

日本人可不是圣母,帮助张作霖是有要求的,他们希望得到东北地区,于是逼迫张作霖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张作霖怎么可能答应,就和日本人发生了矛盾。日本人才发现张作霖原来在糊弄自己,恼羞成怒就把张作霖杀了。


为什么说张作霖是草莽英雄。

他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了东北王,他也应该知道,日本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杀掉他。而东北军内部,由于日军顾问团的存在,早被渗透成了筛子,真打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张作霖干起了。九一八之后,大批东北军军官没有随张学良撤到关内,而是留下来变成了伪军其实就是之前种下恶果。

不过,张作霖能够守住底线,不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还是很值得佩服的。而在张作霖时期,东北地区的工业得到大发展,成为仅次于长三角地区的工业中心,也是值得肯定的。


游者走天下


张作霖将他视作民国第一有远见军阀这个评价是不过分的。

远见这个词是褒义词,形容眼光远,可在军阀混战时期,人人短视只求眼前利益才是主流,那个时候远见就难能可贵,那时军阀好点的会治理下地方,大多都忙着争权夺利战火纷飞,而张作霖不同,他深明靠别人不如靠自己道理

当别人都以进口武器,争夺地盘为主的时候他自己造武器。

当别人都以强取豪夺,争夺金钱支持战争时候,他发展经济。

当别人都在忽视教育,不重人才的时候,他建设军校,建设大学,尊重教师。

那么他对于东北到底做过那些事情我们一一看下去。

第一:人口增长方面

张作霖刚主政东北时,东北地广人稀,于是张作霖大规模鼓励移民,鼓励贫民来东北发展,落地给安家费,提供土地工作,经营农场还免赋税,所有这些优惠政策都为尽快开发东北,所以移民一火车一火车地去东北,为东北日后的发展提供足够劳动力和市场。

第二:工业生产方面

东北并不是洋务运动重点地区,在清末工业基础薄弱,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玩命在东北搞工业化和现代化,开矿山,建电厂,电站,重视重工业,生产钢铁、汽车、大炮。迫击炮,机关枪等军事装备,当时的东北地区铁路、矿山、钢铁工业以及银行规模都是全国之最,工业化水平远超长江流域。

第二,基础建设方面

请专业人士出面,规划东北铁路系统,坚定自建自营方针,撅弃各国参与投资,制定庞大铁路修建计划,还不顾日本反对,成立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筑建东北铁路网,经十年多努力,打破东北铁路长期由外国控制局面。

第三,民生方面

建发电站,自来水厂,开银行,兴办教育学校,军事院校。并进行经济改革。金融改革,东北全地区流行的都是张作霖发行的奉币,在强力资金支持下,开放金融业,银行业让东北经济发展走上正规。

而张作霖最大贡献是在对东北对教育方面

早在1915年,师长张作霖就上书袁世凯,历陈奉天教育问题,要求整顿,建议很快引来教育部、国务院大总统重视。教育部颁布训令教育整顿。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省长,上任就拿教育开刀,在他推动下各县市教育经费要占40%,并完善教育管理,修订教育法规。

1912年,直奉战争结束,张作霖着手成立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他对奉天省长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里没墨水害处,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机会,我把事给你,办学是大事,越快越好,用钱不管多少都行,宁少养五万兵,东北大学非办不可。”

日本得知东北办大学,向王永江“劝告”说:你们办大学,可不容易,费钱,又没人。要读理工,我们有“旅顺工科”’;学医,我们有“南满医大”;学文法科,可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啊,日本政府予以优待补助。何苦自办大学?

张作霖听到后怒发冲冠:“马拉巴子,日本反对咱办,咱非办不可,而且要快办,办好,快出人才。”在张作霖鼎力支持,东北大学迅速动工,这座占地500亩学校仅基建就耗去600万元,每年运营费也达150万元,远高于当时北大和清华。”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成为当时全国最大大学。

一位靠枪杆子打天下的军阀能从买枪炮的钱中毫不吝惜的拿出巨款办教育,宁少养五万兵也要办学校,确实让人刮目。

张大帅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使东北的经济文化,金融都在当时的中国成首屈一指之列,除了教育外,军事建设领域也成绩斐然。

张作霖在东北建立起一支强大军队,这和军队武器可以自产是分不开的,东北军直属的东三省兵工厂,奉天迫击炮厂可以生产各种轻重武器。每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万发,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粒,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是当时中国最大,也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综合兵工厂!不仅如此,在张学良支持下,东北地区还生产了中国第一辆货运汽车!张学良命名为“民生”牌汽车!在当时的中国,东北军是唯一海、陆、空三军编制军队,连航空母舰都有。

本着进口为辅,自产为主原则

张作霖曾经进口大量军备,包括36辆“雷诺”FT-17型坦克。150mm迫击炮,步兵支援性武器,并在1924年仿制21倍口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1925年仿制榴弹炮,同年又仿制了日38式150毫米榴弹炮。

那时候的中国,没有一个军阀有如此眼光。可惜,皇姑屯的一声炮响,让他的万丈雄心,灰飞烟灭。不肖子孙无能,张作霖苦心经营的东三省也在他死后被日本人占领。所有的一切,都便宜啦日本人。


阿斗不傻


说到东北张作霖绝对是那里的一个符号,人民眼中的一代枭雄,他从东北出生,在东北成长,就连草根逆袭成大帅,也是从东北完成的,可以说东北就是张作霖的福地。

因为张作霖是个传奇性的人物,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当然有很多了。

大家都知道张作霖的发迹离不开日本人,日本人拉拢张作霖,想通过张作霖对中国实行统一,然后统治中国。

日本人的这点小伎俩,张作霖这样从政坛上抹打滚爬上来的人,怎么可能看不破?

但是,张作霖聪明之处,就是将计用计,看破不说破。

他还是表面上装作和日本人很好。愿意给日本人效力,日本人觉得张作霖还是不错的,所以,就大力的支持他,给他提供钱财,大炮支持他和吴佩孚打仗,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胜利之后,他的地盘几乎扩展到了长江沿岸。

当然了张作霖的崛起绝不是仅仅靠一个日本人,还有清廷对他的拉拢。

这就不得不说张作霖高超的外交水平了。他能在弱小的时候,摆平各方的力量,目的只是为了壮大自己,并且他最终实现了这个目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张作霖的实力进一步增大,日本人觉得是时候,让张作霖做自己的傀儡了。就想让他签订卖国的协议。给力他一份关于卖国的文件。

张作霖看了之后,也没有说什么,反正他已经决定了,打死不会签字的。

日本人每次来找他商谈这件事的时候,他都是找各种理由给掩饰了过去。

有一次,一个日本军官举办舞会,邀请张作霖前去。

跳完舞之后,这个日本军官,可能是想看张作霖的笑话,他让张作霖给他提一个字,张作霖从小当流氓,土匪,哪里读过什么书呀?

他以为张作霖肯定会拒绝他,没想到张作霖张口就说,好呀。

于是,张作霖一笔就写了一个“虎”字,落款写的是“张作霖手黑”。

这时候张作霖的秘书,附在张作霖耳边,小声的说,您是不是把墨字写成黑了,少了一个土呀。

张作霖对秘书说到,难道我不知道墨字怎么写吗?

知道我为什么少写土吗?

因为日本想要的就是中国的领土,我偏不给他。我不但不给他,我还要告诉他,我张作霖就是手黑的人。

你看在守卫领土方面,张作霖还是一个响当当的汉子的吧。

到了蒋介石北伐的时候,又开始和张作霖交火了。这时候日本人感觉张作霖有大难了,再次来找张作霖,想以此要挟张作霖,让他尽快签字。否则,他们会和蒋介石前后夹击张作霖,这样的话,张作霖必败了。

张作霖先是让来找他签字的日本秘书,在外面坐了半个小时,然后他坐在会议室里大骂,日本人太特么的不是东西了,趁人之威,想要挟我签字。要知道东北那可是我的家呀,我的父母,我的祖父,都是埋在这片土地上,我看他们是想让后人骂我是汉奸吧,骂我是卖国贼,日本人真特么的是不怀好意........

张作霖骂得这些话,当然是给那个日本秘书听的,恰好日本秘书学过中文,张作霖骂的话,他听了个一清二楚。

这时候日本秘书的脸色,也是红一阵,白一阵的阴晴不定,大帅发威了呀。

不过,过了一会,张作霖的秘书,递给日本秘书一个文件,说大帅已经签字了。

日本秘书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你张作霖也就是嘴上硬硬吗,到了后来不也是签字了吗?

只不过到了日本秘书回去,他才知道。张作霖哪里是在文件上签字呀,上面只是写了一个大大的“阅”字。

日本人现在才明白,张作霖一直在耍他们玩

所以,他们就对张作霖,下了杀心。在皇姑屯把张作霖给炸死了。


史学达人


一,日军的实力。当时的日军不是不敢跟张作霖扳手腕,而是不能。那时候日本人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在进攻东北之后还能保持强大的实力。因为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日两国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其中在陆军上日本便不占任何优势。要知道在1931年时,日本的总兵力不过是30万左右,这就很难一口将东北地区吃下。在加上当时的日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是太好,在1927年年日军才研发出第一辆坦克,几乎跟本无法投入到战斗当中,还不如当时张作霖手中的坦克多。

当时日军的空军部队也没有组建完成,飞机部队也没有强太多,只不过日军最强的海军对于张作霖来说还真没什么威胁。此外日本当时国内的经济可谓是一塌糊涂,日本是很难支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二,东北军的实力。当时张作霖时期,东北军的实力是非常的强大,其中陆军就有高达40万,空军还有200多架飞机。当时张作霖在听从别人的建议之外,开设兵工厂这就使得东北军的武器装备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在拥有如此强大的底气之下,张作霖是根本不虚日本人的。当时张作霖还是对日军有所忌惮的,便将兵营和据点修建在日本的驻兵处时刻监视着日本人的举动。

三,盟友。当然日本可能在那样的情况下向东北派兵增援,可是这样的话北洋政府便不会做事不管。段祺瑞和其它的军阀联手的话,凭借当时的日本的实力是根本不可能战胜的。如果是双方的持续战争的话,那时的日本兵还未发育起来,随着时间的拖长日本慢慢就会自己垮台。

如果不是张学良在初期将东北放弃的话,日本怎么会得到东北大片的工业基地,使得日本的实力得到迅速的增强。不然抗日战争,我方就不会打的那么艰难了。


屈原o2o


早在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日军对我国的东北地区虎视眈眈。原因就在于东北当时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基地,一旦日军占领东北,那么就能切断中国的粮食供给,解决日军的吃饭的问题。

日军的侵略意图非常明显,但是他们却不敢踏入东北一步,原因就在于当时东北军实力是最强悍的,而之所以能这样自信,就是因为东北有一个东北军的统帅张作霖,他是一个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厉害人物。

张作霖

张作霖出身平民,一生打仗无数,作战经验丰富,号称“东北王”,他在当时虽然是一方军阀,但是他的爱国精神是显而易见的。在他执掌东北军的几十年里,日本多次提出与他合作,但是他都严词拒绝了,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为何张作霖敢拒绝日本的橄榄枝?原因就在于张作霖手下的东北军的确有这个实力。据记载,张作霖的东北军在全盛时期人数竟已高达上百万,其中东北嫡系人数也有几十万人,这么庞大的团队是如何运行的呢? 因为张作霖除了有庞大的军队,还有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沈阳

这个史上有名的沈阳兵工厂,规模庞大,总人数在8万左右,这个兵工厂不仅生产汽车,还能造出来重机枪和大炮,而且产量还非常大。这些可是作战利器啊!再加上东北地区是著名的矿产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裕,所以张作霖有着足够的军费来运行自己的东北军的。也正因为张作霖手里掌握了这么多资源优势,所以日军虽然虎视眈眈却一直不敢轻易进攻东北,张作霖时期可以说是东北的保护神了。


品茗谈墨


所谓张作霖时期,一般指的是张作霖在东北掌权的时期,通常是指1912-1928年的这16年间,在这16年当中,日本并不是不敢侵略,而是不敢发动像九一八事变那样的全面侵略。

日本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曾经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向中国东北的关东州增派了一万兵力,成立了所谓的日本关东军。其后,日本人利用这支部队不断在东北挑起事端。比如1916年就发生过日本关东军与奉军冲突的郑家屯事件。

但是日本一直不敢挑起大规模的侵略。原因之一在于张作霖在当时的东北拥有比较牢的控制权,东北军中不管是老派将领、新派将领还是洋派或者土派将领都奉张作霖为最高权威。所以,东北军的战斗力是有保障的。日军也不敢贸然行动。

再者,张作霖有手腕,有智慧,能够在俄国人,日本人、英美各列强中制造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使得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张作霖一死,整个东北的生态就改变了,张学良名义上是东北军的最高统帅,但是实际上并不能牢牢控制东北军,而且个人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很快日本人就发动了全面占领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青年史学家


张作霖是草根出身,在那个土匪遍地的东北,从当土匪开始,与凶残狠毒的土匪斗与卑鄙无耻的官府斗,练就了一身老奸巨猾睿智多谋心黑手辣再加火眼金睛。日本人的鬼yu伎俩在这样的张大帅面前毫无用处。于是处处吃瘪,处处碰壁。


伏牛山中一老翁


首先这是张作霖个人的硬派性格导致的。张作霖对待日本人和平收入东北土地的想法是拒绝的。其次张作霖在东北有30万部队,而且手下对他别无二心,导致日本人对其引诱畏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