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撤销努尔干都司,就不管理东北了吗?

微笑转身不见你


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代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其前身是元代的征东元帅府。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曾两度发兵征讨日本,失败后蒙元王朝转而在辽东地区设征东元帅府,企图通过鞑靼海峡(今称鄂霍茨克海峡)抄袭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区。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有必要逐一剪除北元政权的羽翼: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进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纳哈出归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辽东地区。

洪武二十年的金山之役后明王朝把恢复元代东北疆域提上议事日程。这时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在鸭绿江以北的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各卫所。东宁卫指挥康旺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并任命为都指挥佥事。明成祖朱棣在选配奴儿干地区的官员时选择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会女真语,又会汉语,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乐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管辖大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职都由朝廷任命流官,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则由当地部族的首领充任土官。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

永乐十年(1412年)亦失哈第二次以钦差大臣身份巡视奴儿干。在这次巡视中亦失哈等人在满泾站左侧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瑰丽的寺庙——永宁寺。修建永宁寺的目的旨在供奉观音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于此同时还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碑文记载了明朝建制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宣德七年(1432年)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致仕,明宣宗委任康旺之子康福为都指挥同知,亦失哈受命统领官兵二千余人护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来到奴儿干城后看到永宁寺已被人破坏。经询问才得知这是当地吉烈迷人干的。亦失哈弄清事情原委后从争取当地各族人民出发并没有追究、惩罚参加拆毁永宁寺的居民,而是立即组织力量重建寺院。重建后的寺庙及塑像华丽壮观超过先前。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为了记述永宁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题为《重建永宁寺记》。它与《永宁寺记》碑一样镶刻着汉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种文字。亦失哈的做法是正确的——奴儿干地区各族杂居,必须小心尊重各民族的行为习惯。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分布着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民族,他们多以渔猎为生。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

宣德九年(1434年)后奴儿干都司逐渐消失在了明朝的典籍之中,事实上史籍中从未记载过明朝曾正式于某年撤销过奴儿干都司这一军政机构,可它就这样不声不响得悄然消失在明代的典籍之中,放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事实上奴儿干都司从明代典籍中逐渐消失的时代正值明王朝进入全面的战略收缩时代:在此之前明王朝曾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在青藏高原上明王朝设置了乌斯藏都司,在西南明王朝已册封当地土司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今天的缅甸、泰国等国,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置使越南一度纳入明王朝的版图,而在南洋的苏门答腊旧港也一度出现了明王朝设置的旧港宣慰司。然而明王朝进入仁宣时代后就逐渐改变了永乐年间主动出击的外交态势,转而采取全面的战略收缩:这一时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旧港宣慰司均被放弃。明朝一开始设置奴儿干都司的初衷其实主要是为扫平蒙古诸部——自元顺帝北逃以来蒙古就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外患,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同样是一支彪悍的渔猎骑射民族,但由于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太小,实际上沦为明朝与蒙古争夺的对象。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在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一直是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摇摆不定的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正是为强化对女真各部的管理,从而切断蒙古与女真的联系。在经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雄主持续不断的打击之后蒙古势力对明朝的威胁已大为下降,这也意味着奴儿干都司对明朝的战略意义的下降,也许这也是后来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疏于管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朝与之前绝大多数中原王朝一样都以中原为基础,对不适宜农耕的苦寒之地兴趣不大,而进入仁宣时代后明王朝整体上处于战略收缩状态,基本已放弃对外开拓,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的史籍中消失了。

明宣宗以休养生民为念,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节省财力民力的作用。然而他的战略收缩政策不仅使中国永远失去了继续向北开拓西伯利亚地区的机会,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度——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史籍中消失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则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因此并不能说在此之后明王朝就已彻底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的确在此之后大为下降,而这也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努尔哈赤在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赐予的建州左卫都督,这证明直到此时明王朝对东北的女真部族仍在进行管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东北地区至此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明朝是第一个对辽东以北的东北地区进行行政统治的中原王朝。

明太祖和成组为了经略蒙古,扫除北部边患,多次北伐。也对远及黑龙江口和库页岛的东北地区实现了控制。

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所有军事建制机构。1411年正式开始行政管辖权。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

奴儿干都司与内地统治方式不同,主要是采取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边疆时较为常见的羁縻方式。奴尔干都司是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统治机构,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王朝其对于东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并非像内地各省一样直接掌管,而是仅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明成祖之后,明王朝对于经营东北不甚重视,随着女真内部之间的斗争和部族迁徙,奴儿干都司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前后共持续25年。

但原设于此处的各卫所及辽东都司仍然存在,以对当地实行羁縻统治。明英宗正统年间后,鞑靼兀良哈与建州女真部南迁,并不断侵犯辽东都司。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明廷修建辽东边墙,放弃对辽宁以外东北地区的直接统治。

也就是说,虽然明在东北的统治在奴儿干都司废止后逐渐下降,但作为地区最强大的文明,明的部分卫所依然存在,而女真、蒙古等部落也表示臣服。

东北既然不被明管辖,只是臣属,和朝鲜、越南有什么区别?这取决于东北民族自己怎么看,主要是女真以及后来的满族人怎么看。

康熙遗诏:

康熙将自己接续于中国正统,并表示清朝是明朝的后继,诏中除述及黄帝、舜、禹、项羽、汉高祖、诸葛亮、梁武帝、侯景、隋文帝、 隋炀帝、 陈友谅、明太祖的故事外,还引用《易·遁卦》、《尚书·洪范》中国传统经典。

雍正《大义觉名录》:

“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大义就是说:明朝是安徽人做皇帝,我雍正是东北人。东北不也是中国籍贯么,不能因为我是东北人就歧视我呀,东北人跟安徽人有区别么,东北人就不能做皇帝么,东北人怎么就不是中国人啦。。。

所以女真,或者清的态度是:东北就是中国的,跟湖南湖北是中国没什么区别。


列国图志


这个问题问的好,属于一问二答,也证明了明朝不仅仅是管理汉地十八省的王朝。

奴儿干都司泰也称努尔干都司,全称为努尔干都司指挥使司。

明史记载:“奴儿干都司”有卫384所,24站,都司指挥所特林(今俄罗斯境内)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上距,吉林船厂约二千五百里,明宣宗即位后,奴儿干都司于宣统九年(1434年)废弃,共持续25年。

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 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与内地邮传通信主要干线是特林之西的满经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卜失站,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交通全。

明朝取消奴尔干都司后,把行政权力移交给辽东都司(全称辽东都指挥使司):

明朝对辽东政策:“沧海之东,辽为首疆,天下既宁,斯必戍守。”洪武四年(1371年),因元朝辽阳行省刘益等归降设置辽东指挥司,以刘益为指挥同知,不长时间,刘益为部将所杀,随后任命吴立,张良佐,房暠为辽东东卫指挥佥事。其后又在辽东卫之上设置宁辽都卫,设指挥使二人。

洪武八年(1375年),全国改都卫为都指挥使司,于是辽东都卫亦改称,“辽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辽东都卫所驻地辽阳,辖有二十五个卫,永乐七年(1409),又置安乐,自在两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都司设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各1人。下设经历司司(置经历),断事司(置断事)等。辖有千户所数个,千户所下辖百户所。明初辽东都卫与大宁都卫统辖东北全境,其后,置奴尔干都司。辽东的辖区缩小到东北南部地区。辽东虽然没有设置行省,然而在都司之外设有管理钱粮,司法和监察机构。

管理钱粮方面: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置分守辽海东宁道,属山东布政使司管理储粮事物。成化十二年(公元1477年)又于辽东设分部户司,置辽东粮储户部郎中1人,驻广宁,专总辽东都司钱粮事务。管理司法方面,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分巡辽海东宁道,属山东按察使司,初驻辽阳,后置广宁。管理监察事务方面,永乐年间,有察院的设置,派监察御史一人巡按辽东,驻辽阳,管理农商,学校,边机,狱讼等事物。辽东都司还设置管理军务的官,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等。

公元1442年(正统七年),女真爆发凡察,董山叔侄建州左卫“卫印之争“。明廷为了平息争端,拆分建州左卫为左右二卫,以董山的为左卫,以凡察为右卫,李思领建州“卫印”。朝鲜户籍1451年记载,此时建州卫户为2300户,每户5人计,共1万2千余人。朝鲜认为明朝建卫是为了扼制其向北发展,开始和女真暴发了直接冲突,后在明朝的调停下,两方才没有酿成大的战争,但小的冲突始终不断。

努尔哈赤的兴起,和李成梁的支持和纵容有着很大的关系。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被误杀,李成梁为表示愧疚,将努尔哈赤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从此开始培养努尔哈赤。

李成梁晚年与努尔哈赤来往甚密,曾一度,想倚仗努尔哈赤之兵攻战朝鲜自立的野心。对努尔哈赤更是“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立耳之“。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所弹劾。

特别是第二次复出的李成梁,拆除了6万4千多户的“宽甸大堡”,逼迫汉民内迁,不愿迁的像猪一样杀掉。宽甸大堡的拆除,可以说消除了努力哈赤统一辽东的最大障碍,使分散的汉民再也不能迅速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来抑制努尔哈赤的崛起之路上。在此前的二十年里,在李成梁的庇护下,已经发展成较大势力,其已经掌握了建州三卫的控制权,己经尾大不掉。宽甸大堡的撤出,更是为努尔哈赤北上兼并哈达,叶赫等等部提供了有利条件。正是李成梁这种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做法,给大明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李成粱二次复出后,越发:“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军赀,马价,,盐课,市赏,岁干莫不赀,辽商民之利尽,笼而入己。要把辽东财富都搜刮尽的李成梁把辽东折腾的是:”财竭民穷”。胆子大的奋起反抗,胆子小的开始逃亡。难怪万历三十六年守辽东的熊廷弼说“李成梁罪可致使。

1615年李成梁死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拉建立政权,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称天命汗。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后,正式起兵反反明。


相忘江湖71941665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不想管了。

首先看看努尔干都司是什么:

在东北方面,明初是以恢复元朝的疆域为目标的。特别是由于在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是亲元的,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曾坚持要以铁岭为界,准备在朝鲜半岛的西北部设置屯驻军队的卫、所,为此与高丽发生过争执。但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高丽李氏取代王氏自立,改而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明朝盛时图

努尔干都司辖区图
在东北女真等部族地区,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的奴尔干都司,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下距江口150公里,辖境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岭以北。永乐九年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派遣,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当然,由于属于羁縻性质,所以都司对下属单位的控制程度差异很大,不可一概而论。

羁縻(政策)释义:“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其次了解下为什么要设立努尔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目的很单纯,就是扫平蒙古。

蒙古汗国自蒙古高原来,最后颠覆南宋,统一中原。而元朝覆亡时,元顺帝也是沿着原路退回去的。

对于元朝而言,退回蒙古只不过是重新来过,占据着东起辽东,西到西域的广袤内陆,反攻中原不算难。

而对于明朝而言,它的建立与其它朝代不同,并没有真正产除前朝势力,蒙元的势力依然很强。将他们赶出中原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重新开始。因为蒙古不是被歼灭后败退的,而是全身而退,这就相当于蒙古主动收缩防线,和缩脖子的毒蛇一样,在准备着更狠毒的攻击。这种推演在明朝第四次北伐失败身上得到验证。所以明朝需要的不只是驱赶,而是彻底碾碎他们,断绝他们重新入主中原的美梦。

朱元璋崛起于江淮,在占领大都后,辽东地区、蒙古高原和西域等地都是北元的势力范围,尤其是辽东,当时的高丽不是臣服于明朝,而是向北元称臣。这还了得!于是1387年,冯胜出师辽东,兵不血刃降服北元辽东镇守哈纳出。至此明朝占领辽东,极大地压缩了北元的势力范围。当时的蒙古四大汗国已经消亡或者肢解,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早已形同陌路,因此朱元璋的这一着相当于堵死了北元通过占据东北东山再起的可能。同时明朝通过经营辽东直接威胁北元诸部的侧后。

1402年,朱棣继位后,开始了对蒙古的五次大规模讨伐。鉴于蒙古部落善于流窜的特点,朱棣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并于1411年,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军政合一的机构统治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

曾经在“靖难之役”中出过大力的朵颜三卫也被安置在东北附近地区,他们和奴儿干都司的存在极大地强化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也极大压制了蒙古各部落的势力。北元分裂后,蒙古草原上出现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并立的局面,他们之间相互攻伐,实力大为削弱,给明朝的各个击破乃至全面操控提供了绝佳机遇。

但是朱棣时代的北伐太过劳民伤财,每次出征都是五十万人级别,基本是半个国家的倾巢出动,永乐后期已经出现了流民逃荒的严重现象,所以亟需修养生意。

最后,说说为什么要撤销努尔干都司:

经过朱棣时代的猛烈打击,明朝已经取得了对蒙古各部的绝对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东北地区的地位就不及先前那般重要。

再者,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的统治一直以来都是招抚式的,即派内官亦失哈十次巡视奴儿干都司。这种达不到全天候管理的羁縻政策注定是不稳定和不长远的。更重要的是,明朝与大多数中原王朝一样,都以中原为基础,以九洲为天下,此外都是番蛮。对于努尔干都司管辖的这些苦寒之地和中原地区本身也是区别对待的。


明长城示意图

奴尔干都司基本上统治的都是少数民族人民,对汉人王朝而言多少有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并且是根深蒂固的。这点从1435年明宣宗宣布撤销奴儿干都司后,在辽东修建边墙防范东北少数民族的做法就能看出一二,尽管那时原努尔干都司辖区的百余卫所并没有撤销,还是直接隶属于明朝。说白了,就是压根就没把这些地方当成自己的王土,把这些地方的部族当作臣民来看。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北元的衰败与分裂使得明朝的战略出现了调整,作为消灭蒙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努尔干都司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地位,再花巨资维持已经是得不偿失了。所以,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才设立的努尔干都司,到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终以“所费良重”,“烦扰军民”,以及“虏寇犯边”等因,停止了奴儿干都司的活动,前后只有短短二十六年时间。

所以撤销奴儿干都司,内迁卫所。明着说是休养生息,节省开支,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必然事件。这样,明朝就当然彻底失去了除辽东以外的东北地区。两个世纪后,建州女真崛起,最终建立了清朝。

在同时期,宣德二年,明朝还放弃了交趾,承认了交趾的独立。

对于大多数汉族朝代而言,并没有领土扩张的企图。对外征战通常都是出于对利益或安全的考量,无论是汉武帝的北伐匈努,还是唐初的东征西讨。都是以通商或战略安全为考量依据。对占领或归附的地区也多是通过羁縻政策加以管理,极少有进行实际统治的。中国的几次实质性的领土扩张,都是外族政权完成的。比如满蒙就是女真人的嫁妆,到婆家当了二百多年家,死在婆家了,嫁妆也就放这里了。如果现代的政权(比如中华民国)只是从明朝接手的话,那恐怕只能管理长城以南加辽东的那一小块了。

当然,从当时的客观条件而言,以当时冷兵器时代的管理能力而言,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当时的中央集权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明朝要想真正管理好偏远的非汉族管理区也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俄罗斯不也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了么?

回到问题,明朝设立努尔干都司,就是为了消灭北元,而且,努尔干都司的设立本身就是一个羁縻政策,并没有实施真正的行政管辖,随着任务的完成或调整,努尔干都司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撤销也就成了必然归宿。


众里寻她仟百渡


不是。奴儿干都司于明成祖永乐九年设立,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明政府主要是认命各族首领掌管卫所,有很多元朝的旧臣,按时朝贡,承袭了元朝的旧制。

极地寒冷,道路不便,女真族多有叛乱,明宣宗休养生息为理由,大规模收缩,晚年逐渐放弃了这部分地区的扩张。

明朝撤销奴儿干都司,內迁至辽宁,改为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并不是不管理东北,只是改变了方式,使得对东北的管理变弱了,为后来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历史李论


明朝在东北设立的最早的行政机构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在1409年由明成祖朱棣下旨设立的。努儿干都司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

奴儿干都司下辖很多卫所,有的卫所都是明朝军队驻扎,但是距离远的卫所就直接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头领为卫所长官了,比如后金的创始人努尔哈赤祖上的猛哥帖木儿就曾是明朝的建州卫都指挥使。而努尔哈赤本人还曾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所以历史学家定义努尔哈赤是反叛,不是没有道理的。

位于海参崴的永宁寺现在很多人说明朝对

有人说明朝对东北没有实际管辖权,这根本不对,1411年-1433年(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2年中,明朝政府曾十次派太监前往视察奴儿干都司,对都司、卫所官员授予官职、印信,赏赐衣物钱钞。并在奴儿干都司的山顶上,修建了永宁寺,先后留有"敕建永宁寺记"和"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记"两块石碑(现藏于俄罗斯海参崴博物馆)。这两块石碑有力的证明了明朝管理东北的事实。

朱棣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并非对此地不闻不问。而且在今天的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有两块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朝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事迹,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由此也可见,明朝政府对东北具有实际的掌控能力。等到了明成祖之后的仁宣二帝,明朝战略全面收缩,南方放弃安南、东北内迁奴儿干都司、对外解散了下西洋人员。也从这之后,明朝对东北的政策由实际掌控转变为怀柔羁縻,客观上造成了日后的劫难。


沙克C


明朝万历之前一直有效管理东北

明朝先设置一百三十个卫所,又增设了努尔干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是明王朝设立在各省的三司之一,是省一级的最高军事机关。在元帅府下,还设有各级衙署,派有官吏,安设了护印的驻军,管理当地居民。“岁贡海青等物”表示一在那里征收贡税。“仍设狗站递送”,表示衷心新设的驿站,是沿袭元朝的站赤而来,用狗拉爬犁以作交通工具。”

“除了有《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等官方文献记载外,还有在黑龙江口特林地方所建置的两个石碑。都详细说明了当地的历史渊源,是辽金的故业,元朝设征东元帅府,出兵黑龙江下游,直至海外库页岛等事实。以及明朝派遣内官亦失哈率官军一千余人乘巨舰二十艘建立努尔干都司的经过。以上事实表明,努尔干都司统辖的地方,都是明王朝政令所及的地方。”

“仅就以上所列六十七个卫所而言,今在我国国境外的就占四十九个。除了斡难河一个卫(为布连斯奇条约出卖)外,都是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迫使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而侵占的。


人生如梦zhw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辽阳地区,在当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黄俦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

派兵

从山东渡海,向辽东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70]。朱元璋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傅友德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建州女真   “卫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86],“看守地方”[87]。“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88]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父老子替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89]、《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90]、《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91]、《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92]、《塔山左卫之印》[93],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来往更为频繁。因此,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明朝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辽东志》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115]。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116]。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117],担负“造船运粮”[118]和运送军队[119]的任务。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区的联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

明宣

德十年),奴尔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微笑转身不见你


事实上东北地区在洪武永乐年间就已经是明朝中国的领土,当时明朝设的奴尔干都司控制范围远大于现在满清统治后的东北地区,远达外兴安岭以北,还包括了库页岛。

  

  即便到明代中晚期军事衰落的时候,现在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重要城市也都在明朝政府的直接控制管辖之下。

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廷建立了许多卫所。1403年,明朝廷首先建立了建州卫。到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斡难河、黑龙江、嫩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亨滚河等流域设置了130个卫所。

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女真卫所,到1447年(正统十二年)数量已达204个。万历时期,增至381卫和39个千户所。这些卫所分布在西起鄂嫩河,东到库页岛,北至乌第河,南达日本海,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


回忆还是要忘记


东北自古以来都是我们,这个无可争议,女真族,满族,也是中华民族,不同于朝鲜,也不是蒙古,更不是日本。历朝历代,东北都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下,除非王朝灭亡了,有心无力。

明中晚期,尤其万历后,明朝彻底衰败了,在努尔哈赤的连续打击下,根本没有力量保土守家,明朝在东北的势力全部消失,明军全线回撤。东北成立后金政权。

粪青们谈起都叫嚣,说什么亡国奴?

胡说八道。后金满族不过是内部矛盾,也是中华民族。跟日本鬼子占领东北三省,完全两码事儿,不可同日而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