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河 周汉文化的母亲河 文

沣河 周汉文化的母亲河  文/刘航 程静

沣河 周汉文化的母亲河  文/刘航 程静

沣河 周汉文化的母亲河  文/刘航 程静

石婆庙

在沣河畔,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开启了兴水利、惠民生的先河;周文王建立丰邑,周武王营建镐京,开启了古都西安建城史和建都史;周穆王游见西王母,实现东西方商品文化的交流,成为丝路上的先行军;汉武帝开凿昆明池,为长安城营造水库和离宫别苑;更有汉代石婆庙里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亘古留长……在沣河绵长的发展史上,上古先民的足迹俯拾皆是,而最为荣耀的历史主角则是周汉王朝。他们悠远的事迹,在《诗经》和《汉赋》中显得晶莹玉透。

石婆庙感知忠贞爱情

牛郎织女织就“七夕”文化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这段爱情传说已然成为中国歌颂忠贞爱情的经典,而神话源头就在长安区斗门。

据元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七《古迹》中记载:汉昆明池,在长安县西南三十里,丰邑乡鹳鹤庄。昆明池今为陆地,有织女石,身长丈余,土埋至膝,竖发,戟手怒目,土人屋而祭之,号为石婆神庙。更有详细的史料显示,汉代的昆明池在唐代得以扩展,至宋废弃。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道:“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置石父庙。”由此推算,这两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了,应是我国最早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

两座庙历经沧桑,几经毁损和重建,两尊石像在碑林博物馆和户县草堂寺短暂停留后,于1986年才再次被返回旧址。用现在的地名来说,牛郎的石爷庙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棉花厂院内,织女的石婆庙位于斗门镇常家村北田地中。千百年斗转星移,昆明劫后无痕,牛郎织女风雨漂泊也不复当年华彩。然而,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和敬仰丝毫不减,这里还保留着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民间的七夕文化活动蓬勃展开。2010年,“牛郎织女传说”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婆庙”,也叫“织女庙”,织女石像高2.90米,位于大殿中央,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记者探访发现,石像前的香烛一字排开,足见祭拜者的虔诚敬仰之情;两边墙壁上彩绘着“凡间恩爱”、“鹊桥相会”等经典传说故事情节。侧屋,还陈列着一块大石头,据说是牛郎织女的婚床。而“床”上还有一条沟痕,据说是牛郎尿床的佐证。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笑话,瞬间让这位“情圣”接了地气。

两公里外斗门镇棉花厂院内,石爷庙神情较守望爱人的“石婆庙”显得静默了许多。高达2.3米的牛郎石像立在仅有5平方米的小庙中央,虽同着华服,但香火寥寥。也许是因为昆明池早已干涸,今日的牛郎与织女虽不似传说中“天河一去三千年”,然而“盈盈一水”化为乌有,也就没有了乌鹊搭桥的诗意企望,顿生相逢永无期,再见已隔世的绝望与幻灭。

沣河畔遥望历史

《诗经》里寻觅智慧和勇气

沣河古称丰水。丰水在长安的马王、斗门、高桥三地交汇处客省庄村北分岔的地方叫老河口。从这里北瞰,丰水就像一个“巨人”,两只脚横跨三十多里踩在渭河的南岸。一支水西流,一支水东注,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水文景观。

历史上,沣河水灾频发。大禹用智慧改堵为疏,大胆的在老河口这个地方实施凿口开渠,借助水势,因势利导,巧妙地使丰水东注入渭,解决了雨涝多水时渭水倒灌入丰的隐患。而老河口正位于西咸沣东沣河生态景区南至的沣河大桥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记载:“丰水东注,维禹之功。”记录了大禹将沣河的水向东分流的丰功伟绩。沣河边儿上有个村子叫“三过村”,当地人说,当年大禹治水“三过”这里“而不入家门”,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称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沣河作为渭河的重要支流,流经关中平原中央地区,这一地区是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带。考古发掘证实,沣河两岸是关中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周文王建都于丰邑,并在沣河旁建灵台,以观天象。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又在沣河东岸、沣河支流滈河边另建镐京,作为西周的行政中心,而丰京因是宗庙所在而成为周人的宗教祭祀中心。两城隔河相望,互为支撑,形成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双子都城。周平王东迁后,丰镐两京日趋衰败。

秦朝建立后,丰镐两京被划入禁苑。汉武帝时,为练水军,引沣河东边的滈河、潏河之水,开凿昆明池,镐京成为昆明池中的水下都城。沣河上中游大部分地区被划入上林苑中,成为秦汉皇家的专享之地。

在沣河流域,除了叱咤风云的战神级英雄标榜史册,还有一位堪称游侠君主——周穆王姬满值得一提。他比张骞更早西行,堪称“丝绸之路”先行军之一。

话说这位富有冒险精神的周穆王,不但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开辟了通向大西北的道路;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更为惊险的是,率七萃之士、驾八骏一路西行,与西王母宴饮酬酢。此行最西抵达赤乌氏所在的叶尔羌河(塔里木河正源,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上游,一路采购大量玉石,并用丝绢、铜器、贝币换回大量马、牛、羊和穄(俗称糜子)酒,《穆天子传》里详细记载了这趟“西游之旅”。有学者认为“周穆王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游历西方的第一个君王,也是了解西方风土人情的第一人。”

除了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沣河变迁之外,《诗经》作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历史的见证,也为沣河留下了一席之地。开篇之作《关雎》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荐菜,左右流之。”另外,《诗·大雅·灵台》中的“麀鹿濯濯,白鸟翯翯”以及《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诗歌,不但记录了沣河美景,更展现了那个时代先民的劳动场景。可见,沣河两岸是中华诗歌的发源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