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这个村获奖补资金1.32亿元!村民不花钱住上了楼房

明集镇柴家村通过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34亩,获得奖补资金67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8万元;焦桥镇牛家村节余指标265亩,获得奖补资金1.32亿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村民不花钱住上了楼房,农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连日来,焦桥镇西营村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安置社区正在紧张施工、一派繁忙。项目负责人介绍,住宅楼主体已基本完工,预计6月份就能达到入住条件。

记者了解到,西营村旧村位于我市与桓台县交界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西营村2015年开始申报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2018年11月旧村拆迁启动,当月全村276处宅基地全部拆除完毕,通过项目实施旧村完成复垦耕地210亩。项目安置社区位于镇驻地胜利河西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附近学校、医院、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全部建成投用后,将大大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市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充分发挥这项工作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缓解用地指标难题上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保障发展、集约用地、改善民生”一举多赢的良好局面。全市多个项目完成整体复垦任务并通过上级验收。其中,明集镇柴家村通过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34亩,获得奖补资金67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8万元;焦桥镇牛家村节余指标265亩,获得奖补资金1.32亿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村民不花钱住上了楼房,农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工作实施中,我市始终坚持把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新村选址、建设方案和拆迁补偿方案制定等重点环节,都必须经过村两委会充分讨论酝酿,党员统一思想、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并有95%以上农户签字同意,真正做到实施前群众同意,实施中群众参与,实施后群众满意。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在安置区高标准配套建设医疗、养老、教育、商业等服务设施,确保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为加快推进项目的实施,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节余指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奖补,并运用考核权重、税收调节等措施,加大引导力度,调动镇街工作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不急推冒进、不强迫命令,确保程序严密、操作规范细致。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我市成立平台,对批准实施的项目统一提供启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专帐管理、专项审批,并制定完善具体的资金拨付办法,有效防范资金风险。同时,建立全市土地利用指标综合交易平台,将节余指标与年度计划指标等土地指标统一纳入交易平台管理,按照“不同指标、相同用途、相同价格”的原则对外招标,由出价高者优先使用指标,所得收入纳入挂钩资金专户统筹使用。

注重创新工作模式。在以往“拆旧——安置”模式基础上新增“拆旧——建新”模式,该模式不涉及搬迁安置,不需新建安置区,拆除、复垦完旧村庄通过验收后,即可使用节余指标,大大缩短了使用节余指标的时间。在新建安置区时,将以往的“一村一片区”改为“多村一社区”,实现居住向镇驻地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另外,鉴于以往实施过程中出现“安置区已建好,旧村拆不掉”的情况,在项目实施中,鼓励采取“先拆后建”的模式,确保安置区建成后能够尽快完成验收。

今年,我市将积极倡导实施“多村一社区”模式,加快5个新项目建设和18个储备项目申报,挂图作战、全力推进,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实现镇镇有项目、有突破,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拓展发展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