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青春期的孩子,电脑上手不放,没法沟通,该怎么办,有方法吗?

滴水穿石96728


教育专家冉乃彦曾说过: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可见,14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奠定孩子今后人生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发生的事,所受的教育,所养成的习惯,所形成的性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这个影响几乎是无法替代的,无法改变的。正面影响是这样,负面影响也是如此。

很多家长,都在为14岁左右孩子教育感到困惑和焦虑。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时代,很多孩子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更让家长忧心忡忡。简单粗暴的方式,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最不可取的。因为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伤害,也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紧张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关系。

14岁这段岁月,孩子在对自我的感知、跟父母的关系、自我情绪这三个方面,是一段起伏剧烈、压力很大的时期。影响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有很多:自身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干扰,都会让孩子产生情绪的波动。孩子的情绪可以渗透到他生活的各方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14岁孩子通常存在以下几种心理特征:1,自我感觉“长大了”,即自我意识增强。2,不成熟,讲歪理。3,过于自信而形成自负心理。4,意志薄弱,适应性差。5,出现消沉、颓废、麻木、情感冷漠等不良情感。6,出现暴躁、易激动、找刺激等不良行为。

只有对14岁青春期孩子的客观状态了解清楚,家长才能因时制宜对症下药,正确面对和管教,引导孩子踏上健康的轨道。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尤为重要。但是,只有与孩子轻松地相处、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才会更好的与孩子沟通交流。那么,作为家长,如何与孩子融洽沟通、深层次交流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一,营造和美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

首先要明白:14岁左右青少年是很渴望爱的,而我们家长总是误以为,常用教导的口吻提醒、励志的行为影响,就是爱的全部了,其实不然。不如换一种方式,平日里,经常询问他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饭呢?”“今天有什么事情发生啊?”“这个星期天陪我一起去✘✘✘吧?”。你以这样的口气问,会让孩子感觉到,你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长者,而是一个充满爱意的灵魂伴侣。记住:孩子在爱的环境里,才会与你多说话,多沟通。

其次需知道:在家庭里,对待青春期孩子,我们家长常常只爱唠叨,却忽略了倾听。孩子想说什么?对我们说的什么?我们往往不在意,只想着怎么去教导孩子,孩子有话还会给你说吗?所以有很多家长总是在人前人后嘀咕:这小子跟同龄人在一块儿挺能说的啊,怎么就给我没话啊?

再者要切记:与孩子交流时,不可一入题总是以学习成绩开始。这样只会让孩子有压力,进而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可以先从平常家事说起,等孩子情绪稳定进入轻松状态时,再转入正题。

最后提醒:家长万万不可带着情绪与孩子交流,这是不明智的。会导致孩子抗拒心理剧增,而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以后想沟通就更难了。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当与孩子沟通的氛围处于最佳状态时,孩子的心理防线已经基本撤销了。这时候,就可以施以温情提示:自己所处的年龄段,最当紧的事情是什么?我买了几本适合年轻人看的书,你可以读读,一定比电脑更有趣!适当玩会儿电脑是可以的,但是要有自控能力!

另外,父母要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带孩子打打球、健健身,或者去山水景点旅旅游。一旦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逐渐也就淡化不放手的电脑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和赞扬。适时的赞扬和恰当的鼓励,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催化剂。能够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总之,14岁,是充满朝气的一年,也是潜伏危机的一年。我们作为家长,需抓住这个最佳塑造期,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顺利度过躁动的青春期,还孩子一个明朗的天空,茁壮的沃土!








乡村微荷


就个人观点而言,应从侧面入手采用迂回策略。曲线救国。拒绝采取冷暴力或暴力措施。直接上手大骂或者拔电源断网线。应对孩子对于电脑的事情可进行询问和探讨,由简入深,比如玩的什么游戏,玩的怎么样?让孩子在谈话中找到成就感,从而能够得到基本的沟通,然后就游戏方面可以深入,比如游戏是怎么来的?怎么制作的,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再比如游戏中人物的背景是根据什么设定的。人物原型来之哪里。慢慢的切入式问答。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讨论游戏的内容时应注意说话的方式,最好加上这是个人观点。因为如果孩子太入迷,你如果谈话内容比较激烈容易刺激到孩子,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谈话毁于一旦。基础谈话不易于太过多,应以适量为主,主要是引起孩子的注意,急发他的兴趣。从而孩子会主动的发起聊天话题。


趣陸


这种情况,与其针尖对麦芒,不如选择与“狼”共舞。

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

试着对孩子干的事儿充满兴趣,发自内心的去学、去请教,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也是学生家长


说真的,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