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山东庄”

关中的“山东庄”

在陕西关中渭北,有很多山东人居住的村庄,俗称之“山东庄”。这些村庄小者三五十户,大者千余户,人日数千人。“山东庄”除分布在陕北富县、洛川、宜君等县份外,其大多数分布在三原、高平、蒲城、高陵、临潼、泾阳、大荔、渭南和阎良境内,这些村庄已 有着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年至四年(1876-1878),陕西关中连遭三年大早,饿殍遍野,寸草不生,兵盗四起,十室九空。光结六年(1880),官府招募耕民,有湖北、山东人前来垦荒耕田。据清《富平县志》记载,到光绪十二年(1886)富平县共招民1299户5800多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渭北又年馑,旱情严重,乡民以草根、树皮度日,不少百姓饥饿逃亡,流离失所。几次灾情过后,渭北平原人口剧降,土地大面积荒芜。当时先后曾任三原、富平、临潼等县县令的焦云龙(字雨田,今山东淄博市周村区清泉村人),他出身贫困,性格忠厚,勤劳善读,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当时他见此情状,甚感不安。山东青州府、莱州府和胶东半岛常遇灾年,大多农民难度饥荒。他便捎书信或托人到山东老家说服乡亲来陕西落户,宣传陕西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落户西安府(清代称),人人有饭吃,家家有地种,天天吃白馍”。再加上1885年前后来陕较早的部分山东人互相串联,亲威串亲戚,朋友串朋友,邻里互相沟通,迁陕灾民日众。 1889年春,适逢山东青州府基督教召开“大公祈会”、四方教徒云集。已迁居三原大程附近的王科文的祖父王源回山东,借此机会宣传陕西的优势,将基督教引人福音村。在 基督教的基础上成立了崇真、崇美两个书院,三原、富平、临潼的部分青年走进新学堂。

通过山东往返人员的互相宣传,特别是县令焦云龙的诚意鼓动,越来越多的山东 老多乡来到了陕西安家落户。大多数是先变卖家产作途中盘费,邻居们难分难含挥泪告別。有些高裕点的家庭套上一辆马车作交通工具,装上家私和生活用品,让老人和小孩坐在车上。大部分人家是用“二把手”车(山东农村小型人力车)推上或担上家当,日行夜宿,途程艰辛。晚上歇在村头或庙院,每天途中两顿简易饭,边歇息边吃唱。如遇风 雨,行程更为困难,有些老年人经受不住长途跋涉的折腾,染上疾病。高密县西乡客户孙学忠的老伴年迈体弱半路生了病,因无钱治疗,只得将年仅八岁的小女孩卖了求医买药,病没治好却死在河南灵宝县境内。老汉放声大哭一场,用黄土将老件埋在路旁山坡上,只身到达陕西。半路遭到土匪抢劫或晚上住了贼店被抢等事件,屡有发生。尽管受尽千辛万苦,还是千里迢迢来到陕西。1896—1906年,山东先后有高密、昌邑、昌乐、潍县(今潍坊市)、平度、安丘、青州、益都、淄川、博山、沂源、寿光、广饶、临朐、诸城、莱芜等十多个县的部分农民背井离乡,拖儿携女,推车挑担,途经济南、 开封、郑州、洛阳、潼关等地,跋涉三千多里迁到陕西渭北落户。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富平县齐村镇安乐村的舞龙表演1890年由山东淄博迁陕时带来,流传至今。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当年是父母怀中抱着来陕的小孩,上世纪来已是年逾九十多岁的太爷爷、太奶奶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山东移民住过几十年的“草披屋”

当时三原县大程和富平、蒲城、高陵、临潼境内及渭南官底四县庙一带,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狼群出没。今富平县张桥镇巨贤村一带,过去人称"东荒地”。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所以有很多山东人在这里落户。先开荒地,再建村庄,少则一两户,多至十几户,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大村庄。初来时先与当地老户联系,建立关系,很快互相取得信任。因山东人忠诚老实,勤劳吃苦,当地人普遍称山东人“山东客”,朝夕和陸相处。山东人之间也互相照应,先帮后,富帮穷,吃穿不分,相依为命,开辟新的生活,建立新的家园。高密县高戈庄乡扬名屯有位秀才为欢送亲人迁往陕西,特意书赠 一副堂联是:“君德自成邻燕喜莺迁移胜地,仁里臣为美云蒸霞蔚占名区。"以鼓励亲人到 “风水宝地”安居乐业,建立美好的新家园。昌邑县解家庄有一芦氏族长,为其子弟迁移陕西送了一副槛联作留念:“东鲁齐地诗书执礼,西京长安孝悌耕田”,勉励其在陕西耕读传家过好日子。山东省青州市益都县刘家庄的刘登高,清光绪四年(1878)全家迁居陕西。先住临潼清河岸敬家保,宣统元年(1909)其子刘学东又率家迁居蒲城县兴镇南川,为纪念先辈来陕创家立业之艰苦精神,蒲城县委退体老干部、诗词楹联专家刘福谦 编著了《泰华百年》一书,以“泰山”和“华山”为见证。当时,大多数人家住房很简陋,先是”半地屋”,逐步发展为就地打土墙,用茶碗粗的木料三至五根作檩条,再用蒿草、麻秆、高梁秆等作房笆,上面苫麦草

,盖成拱脊草披屋。当时大多数是“连锅炕”、木楞窗 房间不太大、每间平均八九平方米。三间正房一明两暗,中间明间称“当门”间,两边房子为东间或西间、这种草房冬暖夏凉投资少。前门称“过道”.院子称“天井”。以后逐步发展成“风火檐”房(即房檐有八至十排瓦,上面是草),房檐出墙一尺多,这种房防风防火,所以称“风火檐”。至建国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发展成砖瓦房或现在的楼房。

为不忘山东人来陕时的团结、义气艰苦创业和合作共事的精神,许多山东庄取名双合村、双富村、双义村、三合村、仁合村、太合村、仁义村、聚贤村、义和村、永安村、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富平山东庄的瓦接墙草房

安乐村或太平庄等。有些村还以山东的县名而起,如蒲城的“高密庄”、阎良的“淄川堡”等。还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叫山东、高密、潍县、青州、莱州、昌乐、平度、临朐等,不过这些人现在多是八旬有余的老人了 。

提起山东人初来时,也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在陌生的地方要安家落户,除埋头苦干垦荒种地外,还要出去拉长工、打短工,在家做豆腐、养猪养羊养鸡、打凉粉、纺线织布等,以养家糊口。有时还遭受自然灾害和匪盗的袭击,个别当地人还有欺客现象,都要村上人团结起来应付。由于大部分家庭无院墙或无房门,住房简陋防守不严,昼夜常有狐狼进村吃猪或逮鸡,还有不少家的孩子被狼吞掉。如富平县城附近东石村韩文龙家的小男孩就是被恶狼从屋里叼走的。由于初来乍到,民事纠纷干戈不停,所以每个山东圧都选有管事人。当时,在北最有名气的要数刘家村的刘殿英先生,他为人 忠厚,能说善辩,办事公道.敢说敢为,乐于奉献,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老家是山东省高密县王刘官庄,1895年逃荒来陕落户,是关山镇刘家村的创始人,村上和周围山东庄的老乡都推选他当“客头”。他慨然承担了这一任务,当上了山东客民民间组织的“领 导”。他办每件事都是以理服人,结识了不少当地知名人士和绅仕,连当时的富平县县令刘林立也是他的好友。他在蒲、富,临 、渭、三原一带成为有名气的“刘客头 ”,周围的山东庄如发生大的事件或纠纷他都参与解决,遇官司说合,遇纠纷说解。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富平山东庄的仓房

如有土豪劣绅欺负山东客现象,他便挺身而出,为山东老乡撑腰,说公道话。他夜以继日地为老乡操心,每天晚上亲自带人在村子查夜巡逻,防守门户。并检查谁家纺线车子转不转,织布机子响不响,督促大家勤劳致富。所以,山东人提起他无人不赞赏,有口皆碑。像他这样的“客头”或“二客头”在各地都有。如富平县城杜村堡的邓善文,原籍山东昌邑县太保庄,1896年来陕落户,当时过得算小康日子。他专门盖了间草房,县域附近的山东人初来先在他家留住,成为山东客的“接待站”。还有县城东乡皂角村的高维华、双合村的刘德馨、留古镇义和村太平庄的韩新德、韩欣德兄弟二人等,都是当地有名气的“大客头”和二客头”。富平县城西石佛塬的李 尊,是1879年落户的老户“山东客”。庄里镇附近涝池村的孙明仁、西安市阎良区谭家堡的谭德道等也是山东人初来时的领头雁和致富带头人。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富平县山东高密移民后裔孙喜贵家的家堂

一个多世纪以来,渭北的山东庄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富,生活越来越好。由于居住集中,大部分还保持着山东人的习俗和口音,还保留着腌咸菜、做豆酱、摊煎饼、做菜豆腐等山东特色的饮食文化。婚丧大事,过年过节,还依照山东老家的习俗,特别是有些老人过年要做 隔年饭”、“蒸饽饽”、“蒸年糕”,至今还有些老人腊月三十晚不 睡觉“守岁”,大拜年吃饺子、迎山东的先人等,按山东老家的 礼仪风俗过大年。居住在富平县杜村十一村民小组的山东人仍然保持山东腔,这里是一个山东人的特区,


闯关中 | 关中的“山东庄”


挎上箢子走亲戚

有些村镇山东人占有大半,如富平县的齐村、华朱,蒲城县的八府庄、东鲁村、三合村,阎良区的谭家保、刘家村,泾阳县的山东庄,三原县新庄等。据有关资料介绍,三原县的安乐镇全镇19000多口人,其中90%为山东人;富平县共有24个乡镇,其中18个乡镇都分布有山东庄。县城附近的华朱乡共有16个村30633人,其中13个村中有山东庄,总人数已达12000多人,占该乡总人口的39.2%。在这些山东庄密集的地方 如逢集遇会到处听到的是山东口音,仿佛到了山东地界一样。进了山东庄都是山东腔,但公用语言全为本地口音,其他人根本听不出是山东人。现在,婚嫁也不分山东或陕西,有许多本地女娃嫁给山东人,几年后也说出一口流利的山东腔,山东女娃嫁给当地人也听不出是山东口音。

山东人勤劳忠厚,性格直爽,待人非常热情厚道。经数代人的繁衍生息和生活磨炼,与本地人彼此沟通,互相尊重,互相结亲拜友,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治,现在已不存在山东人或本地人这个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庄涌现出了许多企业家和实干家,成为当地致富能人。还有不少人成为科学家或国家栋梁之材,如革命前辈许权中、武伯纶,省军级的有刘春茂、鲁思成、姚恒斌、李贤一等,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陕西电 視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陕西日报高级记者元树德等,他们原籍都是山东。富平县离休老干部刘华林、秦德康等都是山东籍的陕西人。更有意思的是山东人爱秦腔、唱秦腔,像富平县张桥镇三合村、阎良区的谭家村都有秦腔自乐班或剧社,陕西省著名秦腔演员广雪琴、焦瑞霞、任永华、李娟等原籍也都是山东。

历经百余年的沧桑,渭北塬上的几百个山东庄已成为这里的老村庄,山东客”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草房几乎看不见了,一幢幢楼房装饰的那样漂亮,过去的“东荒地”、西荒地"已杳无踪影。看到的是一片片果林、大棚温室和绿色的庄田,到处是一派 丰收景象,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陕西的“山东庄”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中大显身手,用勤劳智慧、创建更美好的家园。

作者简介:孙喜贵,祖山东高密,1941年生于陕西富平,曾任富平县文化馆副馆长、 富平县摄影协会主席,现任富平县文联副主席。

本文原载《富平县志》(1989-2005)附录,本文组照由孙喜贵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