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性天氣

當有強冷空氣向南侵襲時,常會造成劇烈降溫,並伴有凍害、大風等現象。這類天氣過程,稱為寒潮。中國氣象局規定,由於冷空氣入侵,使氣溫在24L內降溫10℃以上,最低氣溫降至5℃以下,稱寒潮。如果24L內氣溫下降14℃以上,陸上有3~4個大行政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沿海所有海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稱為強寒潮。各地根據工農業生產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對寒潮的標準做了各種補充規定。

霜凍是指溫暖季節裡 (平均溫度高於0℃),土壤表面、植物表層或貼地氣層的溫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傷害或者死亡的短時間的低溫天氣。

低溫冷害

冷害和凍害不同,凍害是指溫度降低到0℃或0℃以下,使植物體內水分結冰而引起的傷害。而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長期內,溫度降低到作物當時所處的生長髮育階段的下限溫度以下 (但仍在0℃以上),使作物生理活動受到障礙甚至作物組織遭到破壞的低溫天氣。

乾熱風

乾熱風天氣是一種高溫、低溼並伴有一定風力的大氣乾旱現象。乾熱風是影響我國北方小麥、棉花等作物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不同地區,根據乾熱風發生特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 “火風”、“熱風”、“旱風”等。

乾旱和洪澇

乾旱天氣主要是在高氣壓長期控制下形成的。在春季,移動性冷高壓經常自西或西北經華北東移入海。在華北和東北,晴朗少雲,氣溫回升快,空氣乾燥,加上多風,蒸發強度大,常常形成春旱。夏季7、8月份,副熱帶太平洋高壓北進,長江流域受其控制,7、8月份常二三十天無雨,天氣晴朗,蒸發很強,出現伏旱。秋季,副高南退,西伯利亞的高壓增強南伸,在華中地區出現秋高氣爽的天氣,引起秋旱。乾旱實質上是大氣環流、地形、土壤條件和人類活動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在我國各主要農業區都有發生,是我國重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

洪澇天氣是由暴雨或連陰雨造成的。其主要的天氣系統是:冷鋒、靜止鋒、鋒面氣旋和颱風。冷鋒活動可使較大範圍產生強度較大的鋒面雨;鋒面氣旋經過,會造成較長時間的降水;颱風暴雨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和其他天氣系統配合,會產生特大暴雨。

大風和颱風

大風所造成的災害是多方面的,對工交、農林、牧漁業都有影響,尤其對農業生產危害最大。春季的大風,可加速土壤水分的蒸發,加劇乾旱的威脅;幹松的土壤,遇到大風時,表土易被吹走,形成風蝕,風速越大,耕土被侵蝕越嚴重,以致播下的種子暴露,或連同表土一起被颳走。當風速減弱時,被颳起的沙塵中較大的沙粒便沉降堆積,埋沒農田幼苗,長此以往,農田就會變得荒蕪。在我國西北和華南濱海地區,就有這種沙荒地分佈和蔓延。夏季的大風,常使作物倒伏或稈折。秋季的大風能搖落作物和果樹的果實。冬季的大風 “白毛風”(牧區7級以上的大風夾雪),常把畜群吹散,使其迷途凍死或餓死。

颱風是形成於熱帶洋麵上的氣旋性渦旋,是我國沿海地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強颱風襲擊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容易造成人民財產的損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在我國華南華中等地的伏天,如長期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下,乾旱少雨,而颱風帶來充沛的雨量,不但可以解除旱象,還能起到防暑降溫作用。颱風雨是上述地區秋季降水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秋旱的年份,颱風雨就顯得尤為重要。

冰雹

冰雹發生頻率高,地域分佈廣,破壞性強,所以冰雹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冰雹天氣一般來勢兇猛,強度比較大,並伴有狂風暴雨,對農作物危害極大,輕則造成減產,重則顆粒無收,還可砸壞建築物,危及人畜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