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上面蓝色字免费订阅本账号!

作者 | 庾里 | 来源:老板手记 laobanshouji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万众联网时代,用户就像砧板上的“肉”,不知道何时就会遭遇信息泄漏带来的困扰和威胁。

比如简历被非法采集,APP读取数据泄漏数据,大数据推送和“杀熟”,点外卖订酒店信息被泄漏......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要多。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非法收集他人简历被查封

又又又收到垃圾短信了......

隔三差五收到垃圾短信、接到骚扰电话,应该是很多人的烦恼,它们就像牛皮癣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

都是因为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近日,号称中国最大的简历大数据公司的巧达科技,被警方查封,众多员工都被带走调查。

被查封的原因是:非法收集他人简历,盗取个人隐私。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曾经获得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中信产业基金等知名风投的投资,估值两亿。它的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获取简历的价值变现。

巧达科技的数据来源是大数据产品矩阵“乔大招”,“乔大招”旗下拥有多款招聘软件,曾在2015年对外宣称,收集了1.6亿自然人的简历,超过25亿行为轨迹。

它们通过在招聘网站抓取、用积分诱惑HR和猎头主动上传来获得用户简历。

搜集个人简历后,它们将用户不愿意公开的信息直接展示给招聘者。而且能实时监测员工,将员工在招聘网站上更新简历、投递简历等动作通知所在公司的主管,相当于给老板发送“离职预警”,这就很尴尬了.......

除此之外,还会根据你的就职情况、收入情况,将你的信息卖给各种借贷、炒股、博彩类公司。

于是,垃圾信息、骚扰电话开始造访你的生活。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简历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吗?

一般来说,简历上有个人的姓名、照片、电话、住址、教育、婚姻等信息。

虽然简历上没有涉及财产、私生活、特殊身体状况等,但也有个人的敏感信息。

但乔大招方面说:简历上的信息不属于个人隐私。

如何区分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敏感信息?

可以参考2018年5月1月正式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给出的标准:

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信通讯联系方式、通信记录和内容、账号密码、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

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通信记录和内容、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14 岁以下(含)儿童的个人信息等。

同时也明确规定,如果要收集用户信息,需要有用户明确的授权。所以,变相搜集用户个人信息并且倒卖,是犯法的。

然而,在你把简历贴到网上的那一刻起,你的个人信息就被分门别类地卖给了不同的卖家,甚至还有倒卖个人简历的淘宝店。

不单是乔大招,之前智联招聘也出现过类似事件,内部员工偷卖简历获利数十万,最终被判刑。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个人信息在网上“裸奔”

简历被非法采集只是大数据灰色产业链的冰上一角。大数据环境下,我们的个人信息早已在互联网上“裸奔”。

比如去年在国外闹得沸沸扬扬的“Facebook事件”:盗用数百万用户隐私数据、泄漏用户个人信息、干预竞选投票帮助特朗普赢得竞选、存储6亿用户密码并被查看900万次等等,引起了公愤。

这些丑闻导致坐拥十几亿用户的Facebook在过去一年中市值急剧缩水,内部IOS应用程序也被苹果公司短暂关停了,还引来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

CEO扎克伯格不断为数据泄露事件出面道歉。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在国内,早就有互联网巨头对于个人隐私安全语出惊人。

去年3月,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峰会说:“我想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大量网友的讨伐和抗议。

但不得不说,这也提醒了我们。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对于个人信息安全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往往会为了便利和一些小福利,交出个人身份信息。

比如安装某些APP时,我们为了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提供获取通讯录、拍摄照片、录音、位置等多项隐私权限。有时即使你删除了应用,也无法阻止信息被读取。

比如商业公司利用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当我们用搜索引擎打开网页时,弹窗跳出来的广告内容,是最近搜索过的产品;而且大数据还会“杀熟”,根据不同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对同一商品差异化定价。

这让很多人都心生恐惧:我们在网上的所有行为轨迹,都受到了监视,是商业公司在共享我们的数据吗?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被侵犯的隐私是潜在的威胁

前段时间,外卖平台被爆出泄露用户信息,“800元就可以买到上万条外卖用户的姓名、电话、地址、订餐次数”。

你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悠闲地点外卖,却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售卖。

虽然美团、饿了么及时进行了核实排查并报警,但有些问题还是很难解决。泄露信息的渠道五花八门,涉及平台内部人员、商家、骑手等等。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除了点外卖,还有酒店住宿信息等。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要多。那些信息如果落到不法人士手里,后果不敢想象。

万众联网时代,用户就像砧板上的“肉”,不知道何时就会遭遇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和威胁,这感觉或许就跟被狗仔队盯上明星一样。

我们一直将物理伤害视作生存的威胁,却没想信息泄露也是一种潜在威胁

计算机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道德危机”。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对于商业公司而言,如何合理利用数据的同时不侵犯用户隐私,在秉持商业伦理下实现商业价值,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发展突飞猛进,关于互联网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方案也应该跟上变化速度。

个人信息被共享,你被侵犯的隐私,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商务合作请加 QQ:3506614436

• 为干掉微信,骗了900万情侣,还恶意赖账15亿!史上最坑APP,凉了!

• 被“3.15”点名的辣条产业,为何屡禁不止?

• 大学生骗走京东110万,一个人的信息很值钱,信用却是无价的

• 曾不被看好,裁掉90%员工,专注“孩妈”19年,终成行业一面旗

• 掉进坑里的巴西:丢掉实体经济,到底有多可怕?

• 忽悠马云10亿的骗子,还了阿里4500亿:做对事赢一场,跟对人赢一生!

• 创业者倒下了,因为买了套房...

CEO思想精髓

ID:CEOdushuyuan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