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武的“內功”及修煉,講透了就沒什麼了,功夫愛好者不必神往

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被稱為傳統武術的三大“內家拳”,以示與少林“外家拳”相區別,顯示其地位之尊崇。“內家拳”中最神秘的部分,非“內功”以及“內功”的修煉方法莫屬,並且

能練出“內功”的老師傅往往是語焉不詳,要讓弟子去“悟”,更是增加了其神秘性這種神秘也讓很多武功痴迷者神往不已,想著自己練好了“內功”,就能像影視中的大俠一樣行走於江湖。就連雷公太極的雷雷面對鏡頭都說:我沒用內功,用了(內功)幾天之後就出人命了。對類似這樣的表述,我是莫測高深的。

就傳統武術而言,“內功”的修煉,就是練“意”和“氣”,所以“內功”也被稱為“內氣”、“內力”,並且有“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武術諺語廣為流傳。意與氣的修煉,其實就是練在意識控制下的“呼與吸”,莊子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就是說要有意識地讓呼吸細長。這種練“內氣”的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方法是“靜”的方式,即站樁或打坐,一般道家“五心朝天”的打坐方式,被視為“內功”修煉的至高方式;心無雜念,“以意行氣”,按莊子的說法是“真人之息以踵”,這種方式對下盤的柔韌性還有一定要求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動”的方式,即在練拳的時候做到“呼吸與動作相配合”

第一種練氣的方式,增強部分神經系統的敏感性,調節人體內分泌是有可能的,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還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謹記“無過不及”,意念強了,搞不好會抑制人體的內分泌,這就得不償失了。第二種方式就比較離譜了,練拳或實踐時動作有急有緩,難道呼吸也要跟著有急有緩?我同樣是莫測高深的。但不管怎樣這個“內功”是與武術的搏擊功能無關的

很多人根據老子《道德經》講的“虛其心,實其腹”,發明出“氣歸丹田”的練氣方法,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解讀,是非常有害的。南懷瑾先生說:

大家……一概不管老子前言的‘棄欲虛心’的先決條件,便只從‘實其腹的守神、練氣、存想、守丹田等等五花八門的方法上去修煉,於是弄得大腹便便如富家翁,一副滿面紅光發財相,就算有道之士,到了最後,仍然跳不出一般常人的規則,

還不是落在高血壓或心臟病等老死病亡之列

我常常碰到有些傾心修道的人來問,如何氣住丹田等等問題。我總是反問,你為什麼要氣住丹田來做實腹的功夫?……,一個人的身軀,猶如一具裝有各種零件的皮囊。假如我們把氣體打入一個皮囊裡,然後叫這股氣呆板固定,永久停留在某一部位。是有可能嗎?如果說有可能,那已經不是氣體,它已經變化成為一個固定的東西。在我們的身軀內,另裝進一樣固定的東西,那就太可怕了,豈不成了一個瘤嗎

看來這個練法,是很容易生出不該有的病痛的。孫祿堂先生在《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中說:“予練拳術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于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於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也就是說他練拳數十年,小腹硬的像石頭,鼓動腹內之氣,能讓人跌倒在丈外,並以謙虛的口氣說自己的內勁達到了一定的層次。看來孫祿堂先生前期的認識,正是南懷瑾先生所講的弊病。直到後來再拜訪宋世榮先生的時候,被宋先生指出:“否!否!

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求其自然,才化掉了腹部的“瘤”。可見,思想水平達不到一定層次就會斷章取義,練氣者很容易步入歧途。並且在實戰中毫無用處,變成了雞肋!

我的老師楊喜壽先生不贊同練氣,他講了他所認識的幾個人,平時練拳喜歡“意守丹田”,功夫深厚到不怕重拳攻擊腹部,卻可以以腹部擊人,但這些人最終不是“腹瀉而亡”,就是患“腸癌”過世。一位叫張至順的老道長在一個視頻中這樣講:“他們現在都是講究意守丹田,這樣啊那樣的守,那你就慢慢守吧,沒有病,是你的便宜,是你的福”。所以啊,如果你準備好到了年老體衰的時候,可能會這樣子的話,就請自便吧

傳武的“內功”及修煉,講透了就沒什麼了,功夫愛好者不必神往

張至順道長對“練氣者”提出忠告

我的師爺洪均生先生不提倡“空談意氣”,認為呼吸順其自然就好,他認為“功夫就是工夫,花多少工夫就有多少功夫”,並認為太極拳的“內勁就是纏絲勁”,他的這兩個論斷源自於陳發科先生,這其實就是揭開了傳統武術“功夫”、“內功”的神秘面紗,讓功夫和“內勁”有跡可循。纏絲勁是通過太極拳的纏法練出來的勁,說穿了就是現代搏擊的爆發勁,只是在發力過程中多了點螺旋運動而已,所以力量更穩、穿透力更強,與所謂的“呼吸方法”無關。但絕不是雷雷說的“用了(內功)幾天之後就出人命了”。讀到這裡,您還對傳統武術的“內功”感到神秘嗎?還有必要如此的神往嗎?花點工夫,練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