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快制定理財子公司淨資本辦法 重點關注自營與資管業務利益輸送

作者 | 徐巧

儘快制定理財子公司淨資本辦法 重點關注自營與資管業務利益輸送


加強對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的監督指導,推動理財業務的規範轉型和平穩過渡。


隨著資管規模超3萬億的工行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至此均已順利拿到“通行證”。理財子公司後續業務如何開展?備受業內關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何時出臺?2月28日,銀保監會創新部主任李文紅在通氣會上對此作出了詳細回應。

李文紅介紹指出,銀行理財下一步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加強對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的監督指導,推動理財業務的規範轉型和平穩過渡;第二,抓緊開展理財子公司的淨資本管理等配套制度的建設;第三,繼續穩步推進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第四,指導已經獲批的銀行紮實地開展各項準備工作,對新開業運營的理財子公司加強監督管理,促進其合規審慎地開展業務。

據新浪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為止,除了五大行率先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市場上還有20多家銀行已提交完申請,正排隊等候批覆。

其中包括光大、興業、浦發、平安等股份制銀行,也有寧波銀行、長沙銀行、青島銀行等股份行,還有順德農商等體量較小的農商行。

從已公佈設立理財子公司計劃的銀行來看,中小銀行普遍將出資規模設定在不少於10億元,股份制銀行則設置在50億元門檻,大行則是“大手筆”。例如,交通銀行為80億,浦發、中行則為100億,農行為120億,建行和工行則分別為150億和160億。

銀行理財子公司是否需要如此高的註冊資本金?有市場人士曾分析指出,理財子公司發展會構成對銀行資本的消耗。不管是參照信託還是公募基金公司的監管規定,理財業務發展都會損耗子公司的淨資本。按照測算,10億淨資本大約能支持1000-1500億理財業務規模,隨著業務的增長,理財子公司將有資本補充的需要。

那麼,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淨資本該如何設定才更合理規範?對於新浪財經的提問,李文紅回答表示,有些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金額並不是特別小,監管層將密切關注其使用情況。“像自營業務和資管業務之間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等,這都是下一步監管關注的重點。”

李文紅介紹指出,銀保監會已梳理了國內同類的機構的淨資本的管理制度,包括信託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證券子公司等。“但也不能完全照抄,因為理財子公司有自己的特點。我們的基本原則就是,同類業務參考同類標準。”至於辦法的具體出臺時間,李文紅表示越快越好。

對於在過渡期內,新老交替和存量業務的問題,李文紅則表示,理財子公司所開展的理財業務和所承接的母行的存量理財產品,都應該符合各項的監管規定。“總體原則是,如果是不合規的存量產品,我們認為不宜劃到理財子公司。如果已經改造成合規的,則可以劃到理財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每家銀行情況不同,涉及到的存量改造與過渡工作也不盡相同。李文紅表示,過渡期結束後,對於由於非常特殊的原因難以回表或者難以處置的存量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以及一些沒有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經報監管部門同意,銀行可以採用適當的安排,來妥善地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