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民企制造企业,近几年遇到了很大挑战,甚至谈实业色变,大家怎么看?

峰儿32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很多行业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快了,不单单是实体经济,就是虚拟经济也没有以往发展快了。只是实体经济相对于虚拟经济放款的速度更大而已,就让人们觉得实体经济增长出现了非常大的困难。

2016年以来连续三年我国GDP增速都在7%以下。这个增长速度是是1991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三年。以前就是经济形势再不好也能达到8%以上,比如在90年代的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GDP增速也能达到8.3%以上。


经济增速下滑了,自然就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收入,收入降低了就会影响对消费品的需求。再传导到实体经济行业就是销量增长速度下滑。这是一个正常的传导机制。所以说收入是一连串的事情,收入的变动能够对各行各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就拿2018年的汽车行业来说。去年全国汽车销量2,356万辆,较2017年下跌5.8%。2018年是至今28年以来,全国汽车销量首次出现下跌的年份。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全国汽车销量也不曾出现下跌。


2018年全国汽车销量出现下跌,主要原因不是我国汽车保有量饱和了。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车保有量还很低。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收入增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房地产行业价格出现了飙升挤占了居民大部分的收入,那么用于消费像汽车这样的大宗产品家庭支出当然就减少了。

刚才说过不单单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受到的影响,就是一些前几年发展势头非常旺的虚拟经济,这种速度也出现了下滑,不再像往年那样风光。就拿腾讯来说,2018年第三季度控股营业收入约为800亿元,同比增速为24%,其中游戏板块还出现了负增长。腾讯控股的这个增速是近几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像往年的游戏板块都是非常赚钱的,增速都在百分之三四十,2018年的第三季度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说实话,任何一个经济体高速增长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也是一样,不可能永远是高速增长,总有恢复到正常的一天。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5%。现在,国GDP增速已经下滑到6.5%左右,且再也不可能恢复到8%以上的增速了。

宏观环境影响行业增长的根本性因素。不论是实体行业还是虚拟经济,能维持现在的增长速度已经不错了,未来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下滑。


财经知识局


刚过完年,一个朋友东莞的,厂关了,问为什么?200-300人的厂一整栋楼的厂房,老板说房租5年到期了,续租涨70% ,我问:多少?8万涨到13万,我说这么大厂5万一个月利润没有吗?回答有呀,但是钱收不回来,算上利息,就没有了,涨五万等于白干了,风险劳心劳肺 没有意义了!关成一个顶楼小房间,一个会计一个老板,为什么?因为他有2000万的外债和2000万的债权,说白了就是这里去催款,转手还债主,都是账期都是烂账,你可以放弃你的债权,但你不能让别人放弃你的债务,只能打算用一到两年时间专门催款还债,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厂不倒闭,我们一直还以为他多大个老板呢!工厂的空压机那么大 ,好几台,注塑机几十万一台几十台,实际给5万的涨租压垮!


战系库达


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企业家为什么不肯和技术员工,工人分享成功达成风险共担,是因为国内企业家都是通过变卖家当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钱弄来的启动资金,自己一个人呕心沥血创的那点家当,人的本性是有私心的,人付出那么大代价弄出来的成就绝对是不可能和他人分享的,不仅中国,西方,美国都是这样,那些所谓的家族企业,财团不正式这样么,我的疑问是中国有多少企业是通过国家无息贷款,大学生创业基金这类资本支持而成就的企业,这些企业把成果分享给技术工人,员工的概率会大很多,如果没有这样的企业,那么其实这个经济上的问题还挺复杂的,你不能要求一个企业家把拿自己身家性命创出来的东西和人家分享,这也是问题所在,理念相悖的后果就是恶性循环,员工没有积极性,企业主急于变现资本,总得而言,风投的进入有一定的缓解,然而银行这一块走的路还有很长,除了硬塞给国有企业贷款,能做的还有很多


李流比


感谢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实体经济和民营制造业遇到很大挑战是事实,今天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实体经济难做跟电商有没有关系?

虽然大家都在说实体经济,但是真正的实体经济代表那些?相信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概念,简单来说大家把实体经济给狭义化了,判断标准就是有实体经营场所为主的经济就叫实体经济。比如:服装店、便利店、餐饮店等等。那么电商算不算实体经济?按照我的理解也算是的,因为毕竟电商也是有经营场所(只不过经营场所在网上,但是办公场所总是要有的对吧)。但是估计很多人把电商作为虚拟经济来看待,那么我今天就简单谈谈区分。

对于大多数生产厂家来说过去的经营模式是:出厂——总经销商——分销商——代理门店——消费者;如今互联网出来后变成,出厂——电商——消费者。中间省略了至少2个环节,自然网上很多东西就比实体店的便宜了。

所以个人觉得很多人把电商作为实体经济难做的一个原因,其实个人是不敢苟同的,这种模式的成功只能说明过去我的的市场渠道是有问题的。而且电商对于一些行业的冲击是有限的,最大的就是:服装、食品、电子产品等,不过说到底对于制造厂商来说冲击不大(毕竟厂商最后的产品都卖给消费者了,只是渠道商利益受损)。

制造业难做的原因在哪?

第一、消费群体没钱了,简单来说就购买力不足。这个是市场问题,企业产品卖出去自然生意就会受到影响,而如今很多人的消费水平确实很有问题。有个数据显示现在只有50%的人月纯收入(扣除房贷、车贷等)达到2000元,说明了什么问题,有很多人没有钱去消费。

第二、生产成本提升。主要体现在房租、水电费、人员工资、设备更新等方面,一个制造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在人员工资这块,但是面临着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很多企业不堪重负是必然。

第三、不挣钱或者融资难。有个数据显示,我国3000多家上市企业中有大约95%或多或少参与过房地产投资,说明了什么?过去很多年真正做企业的不挣钱,不得不把资金投入到房市上了,这才是助长我国很多城市房价上涨的根本。自然一些想做实体的企业自然没有钱来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了。

困难是暂时的,没必要那么夸张

第一、互联网对于线下的冲击基本已经到了后期,很多互联网企业要做线下体验店就是例子,比如:小米之家、京东便利店等等,毕竟一个没有体验的购物是不完美的。

第二、实体经济已经开始回过味了,开始利用互联网。尤其是以服装店、便利店、餐饮店、工作室为主的这些小实体,都已经转变了经营模式,不再以地段为王了。因为他们发现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来弥补地段不好而错失的客流量。

第三、资本的口子已经开始向制造业准确输送。不论是央妈还是其他商业银行都在积极为制造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包括上面讲的过去上市企业参与房地产的情况,已经很多地方明确了禁止企业购买房产。虽然说很多政策来的晚了点,不得不说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综上,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且互联网给我们经济的冲击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有经验的,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发展中解决问题。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创不易喜欢就点赞、关注、转评吧。


勇勇晓谈壹贰叁


很正常的一个经济规律,20年前的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高额的租金成本

第二:人力成本逐年递增

第三:电商的冲击

所谓危机的背后就是转机,不是实体经济不好做了,而是需要转型了,东南亚的越南、印度、等国家,他们的人力成本更低,所以,越来越多的工厂迁到东南亚去了,而中国的实体经济必然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等到有一天,中国的科技实力超过美国的时候,美国就会失去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下面,我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出发,看看实体经济究竟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两年前,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所以,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转型做新零售,线上线下结合,打造自己的社交电商体系,以及内容电商体系,开始将线上销售渠道从淘宝、京东,过度到微信、抖音等平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内容电商的形式,一些网红店、网红服装崛起了,最近以张大奕为代表的杭州如涵电商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递交了招股书,而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社交+内容+电商,旗下签约了100多名KOL,这就是一个新零售企业转型的缩影。

不是实体不好做了,而是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实体企业最终就会变成别人的代工企业,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传统的实体企业将寸步难行。


蒋昊说经济


投资若是为了赚钱,还是远离实体经济为好;若是为了情怀,不妨放手一搏。

中国有三个产业。三号产业主要指银行信托证券业。本行业号称经济血脉,由于来钱多,来钱快,资本趋之若鹜,终于形成高脂血症。血脉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富得流油,肌体潜伏大量慢性疾病而浑然不知。

二号产业加工制造。本行业标志生产力水平,为百业筋骨,强国根基。古列强驰骋海陆无不赖此船坚炮利,兵强马壮。今列强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寄希望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世界各国由于“脱实向虚”,频繁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1世纪两次——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忙于“再工业化”,新型~~主义国家正在对抗输入性经济危机和由于自身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种危机。

一号产业种地采矿。本行业为社会根基。所谓根基就是埋在地下,每日与蛆虫做伴,不见天日,为的是营养枝干防风沙,斗海浪。目前殖民地农业、殖民地矿业通吃全世界,传统农业、传统采矿业纷纷破产,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泄洪区”。

回到本题,窃以为目前投资实体经济,只有主权国家和跨国资本有这个实力;如果讲好故事,天使资金(投机资本)也可以陪你走一段;个人投资不被我看好。

当然了,实在没啥干的又不差钱,从小打小闹开始也未尝不可,万一做大了呢?


于广涛报道


关于民营制造企业现在环境,我有些观点想表达一下。

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民营制造企业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中国工业基础的落后。

越是传统机械利润率越低,走入死循环:没有钱-吸引不了人才-搞不了研发、提高不了管理水平-没有研发实力-不得不参与同质化竞争-利润率低-付不起工资-吸引不到好人才。(这一点的分析可以详见我的文章分析)

2.制造企业,投入高,回报少,没有外来资金。

和现在的互联网it行业相比差距太大,民间各种资金全部汇入互联网企业,制造业没有资金的涌入无法发展,陷入死循环。

3.实体经济惨淡

目前而言实体经济惨淡,中美贸易僵持,国家政策肯定保国企央企,很多订单,项目强制性得交给国营进行制造,只有这样才能将制造业国营企业保护下来。很多没有政府背景的民营制造业肯定是相当的惨淡。



4.没有好待遇就没有劳动积极性

利润率低,发不起钱,没优秀人才,从业者没有积极性,每天除了想着如何逃离这个行业就是想着如何混时间拿工资,这些都会导致这个行业的萎靡。



要说如何发展,我认为要等到人工智能落地。当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制造业时,随着其他行业(房地产,it互联网,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暴利期逐渐走向终结,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资本力量越来越多地切入到制造业中来。他们购买一些市场地位良好,技术和管理方面有缺陷的传统企业,然后把这些企业重组,安插好的领导层,提高企业水平。由资本的介入实现制造业升级,只有这样制造民营企业才会得到升级。


机械重生记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自身有三个特点:

一是固定资产占比高。企业的主要资产是厂房、设备、土地,这就意味着初期需要大量投入,投入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当然,如果从优点角度看,这也意味着一次性的投入可以长期提供产出。

二是转换生产难度大。接着上面第一点,产生新的问题就是,一旦企业开始生产某种产品,如果想换另一种产品的话,会非常麻烦,既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制造业一个致命的缺点。

三是人力资源要求高。要做好实体经济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不仅要有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员工,而且,很多还需要时间去培养和积累,所以,员工荒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员工荒不是说没有人,而是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突出表现就是技工很紧缺。

近几年来,房地产的价格在上涨,原材料的价格在上涨,工人的工资在上涨,环保的要求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加强,这些都客观上大大抬高了实体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另一个方面,国际贸易争端、摩擦不断,越南、墨西哥等竞争对手又越来越强,使得产品的销路受到挑战,利润趋于下降。一进一出两头挤压,实体经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经济整体活力不足,大量货币并没有流向正常领域,国家从稳定房价等角度考虑,又一度推行了降杠杆的措施,大量实体经济企业也受到波及,基本上都被要求筹资归还部分或全部贷款,资金链紧张崩盘的现象时有发生。实体经济更加悲伤了。

所幸的是,现在对经济政策进行了科学调整,大力减税降费拿出了真金白银,提振内需的措施正在酝酿,消除中美贸易摩擦的努力也初见成效,实体经济好转的曙光初现。

我相信,实体经济将来还是有前途的,毕竟,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全部从事虚拟经济,总还是要搞一些生产的。


沉默的投资者


实体经济由知识产权,管理产权,资本回报组成的。这三点缺一不可。在反对剥削思想的基础上,没有产权价值的体现,最终导致实业无法实现,为了生活没有人愿意画饼充饥。这是最简单的道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是实践检验真理,不搞迷信活动,让经济科学主导实践,才有了中国制造大国的现在,那时候人就是机器就是资本,现在科技发展,机器人时代国际的资本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所以中国出路就是不要昏了头脑,拔鸡毛当令箭,让人的价值得不到体验,知识产权,管理产权得不到应有保障,这样有能力的都是国际公民了,谁为这祖宗的土地服务,树木离不开阳光和水,人才离不开市场,没有文化市场,只能跳忠字舞,都是宗教的艺术服务产品,欧洲几百年前经历了这一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文化都复兴不起来谈什么都是空的。


用户3252321086913


实体经济在08年前20多年里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也从最早的低端产业、中端产业,向现在的中高端产业,甚至是高端产业、现代制造业过渡。



曾经那种实业赚钱容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果还把思维停留在以前这种靠人口红利、破坏环境、质量一般的低效方式发展观念中,那么根本就没有出路,更会越走越窄。

实体经济都应该是越来越难做才是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未来只有靠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引领市场才可以持续高速发展。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还处在中端产业发展阶段,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如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仅具有勤劳聪慧的劳动力,还有资金优势、成本优势、环境优势、贸易优势、临摹能力等中端产业综合实力。实体经济成了香饽饽,民营企业更是发展迅猛。

今天的实业靠什么?私有经济如何才能发展壮大?

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4万亿投资以后,以政府投资、基础建设、国有企业为拉动经济成为主力军。

在环境要求提高、房地产持续上涨、工资成本飞涨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私有经济突然就失去的以往的竞争优势。

一些没有瞄准市场、技术投入薄弱、产业链低下、竞争力弱的企业很快就坠入深渊,甚至走向倒闭。

只有实力雄厚、敢于拼搏、市场对路,又处于产业链中高端市场的私有企业顺利度过难关。

未来私有经济的发展道路还是十分艰难,尤其是中低端市场的实体经济。要不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核心产业,让产品更加精益求精,提升品质,提高附加值。要不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投入、人才引进,走产业的中高端,引领着产业的发展,才有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