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死后配享朱棣太庙,为何后来又被取消了?

别酒怯流年


要知道姚广孝可是个和尚,所谓的黑衣宰相。不是姚广孝的突发奇计,朱棣只怕就成了类似西汉七国之乱里的吴王了,不但夺不下天下,而且遗臭万年。

说起来,姚广孝这个人虽然建立了绝世大功,其实早年命运很不济,出生在当时身份很低的医家,十多岁就当了和尚。即便如此,他却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史书上说他“状若病虎”,著名的相学大师袁珙说他生性好杀。

朱棣起兵,若不是有姚广孝在后面撺掇,还真不一定。战争一打三、四年,朱棣的老巢北京城都被包围过,姚广孝突发奇想,居然让朱棣千里以袭建文帝所在的南京,居然还成功了,真是时也命也。姚广孝这条计策不见得多高明,但老天爷却是站在他和朱棣这边,宫中一把火,谁也不知道建文帝死了没死,要是逃了又逃哪儿去了。

反正,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了,于是他登基当了皇帝,成为著名的明成祖。成祖这个庙号,应该也是嘉靖时候才给上的,最开始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明仁宗让死了的姚广孝得以配享太宗庙庭。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儿子,曾和姚广孝一起守过北京,多半还拜过师之类的,因此很看重他。据说,姚广孝是唯一做为文臣配享二祖庙庭的(太祖、成祖),其他都是武将。

明朝中期,嘉靖做为藩王承继大位,最开始和专横的阁臣(杨廷和,即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杨慎的老爹)闹得很不愉快。都说嘉靖其实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而且恐怕属于明朝最会玩儿权谋的皇帝之一,正因为如此,他在位四十多年,长期在后宫炼道,却可以将朝政掌握于鼓掌之中。

是明世宗嘉靖帝主动对阁臣提出:姚广孝是个和尚,配享太庙不合适。于是大臣们尊旨把姚广孝移了出来,把他放到寺庙里去祭祀。同时呢,嘉靖帝还是肯定了姚广孝的功劳的,只是觉得他和尚的身份,放在朱棣的庙里,有点不伦不类。这是史书上明确的说法。

不过呢,嘉靖帝是道教的崇拜者,因为他身体不太好,因此长期迷信修仙炼道,又有人说,《西游记》大概成书于嘉靖时期,里面那些皇帝、国王们崇道害佛的故事,实际上是映射嘉靖时候的事。这里面是不是有嘉靖崇道抑佛的成分,也只能是猜测了。

其实僧道参与皇家夺位阴谋并不少见,大多不涉及其信仰问题,只是立场问题。姚广孝是最出名的一位,是个僧人,但传说,他学习霸术的老师却是个道人。


星火辰


朱棣,因发动靖康之变成为了明朝的皇帝,而其背后的一位谋士是大家都不能忽视的存在,此人便是姚广孝。


姚广孝早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但并不是得道高僧。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为了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姚广孝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朱棣也面临着削藩的命运,于是朱棣便有了反心,可是他又担心不能服众,姚广孝便说了一句“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从此可见姚广孝是功利主义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跟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特别像,都是为了目的可以什么都不管。姚广孝作为朱棣的谋士,替朱棣谋划了不少事情,使得朱棣决定了造反。朱棣发动兵变以后,姚广孝镇守北京,缓解了北京的包围之势。

当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姚广孝也随着进入朝中辅政。当他死后,朱棣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到朱高炽时,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庙庭,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而姚广孝也是实至名归,毕竟没有他朱棣可能早已经被削藩了,何谈成为一朝的天子呢。


历史百家争鸣


姚广孝人称黑衣宰相,为永乐大帝的盛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因为功劳太高,是明朝唯一一位文官进太庙的大臣。

明世宗时期,1530年,李时、张璁等大臣上书嘉靖皇帝,提议将姚广孝移出太庙,移到佛教名寺大兴隆寺,痴迷道教的嘉靖皇帝自然顺水推舟表示同意。就这样,在文官阶层苦心竭虑的努力下,姚广孝被明太庙扫地出门。

姚广孝是一位厚黑学的高手,但是他对国家,对大明朝有治世之功。




小金学历史


死后被取消太庙是百年之后的事了,事情发生在明世宗期间,明世宗捡了一个皇位之后,要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于是就在太庙上动手。

他认为姚文孝是个僧人,虽然帮助朱棣夺取江山,但朱棣对他奖赏已经够多了,而且已经得享太庙百年,所以就把姚文孝给搬到寺庙去了,由朝廷官员祭拜


爱历史的小蜗牛


唯恐后人仿效啊!


万岁1148858845


姚广孝是常州武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