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终始与历书

历书,讲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称历律。它的基本原理是以五德终始为理论,五德即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如此周而复始,它强调的是相胜。比如,虞土、夏木、殷金、周火,秦水,汉又到了土德如此循环。然后再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推算出当朝历法。比如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大凡三王的历正如同循环,周而复始。天下治理得好,就不会乱了次第;治理不好,连诸侯也不会执行王者的历法。

然后再以当朝厉正,配合天干,地支,五音,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得到当朝厉法,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史记》记载 帝王受天命而改朝换代,对于开始必十分慎重,所以要更改历法,改变服装崇尚的颜色,推本天体运行的起始时刻,以顺承天的意旨。

五德终始与历书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年代太远,就不必论了。黄帝时考察星度,制定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确立起阴阳死生消长的规律,纠正了闰月余分数值的大小,于是有了分管天地神祗和其他物类的官员,称为五官。各自掌管自己的一套,不相杂乱。所以百姓能够有所信赖,神能有灵明。民神各有所职,互相敬重,不相冒犯,所以神给百姓降下好年景,百姓以丰洁的礼品飨祭神,以致灾祸不生,养生所需,永不匮乏。

少暤氏衰落以后,诸侯九黎作乱,民神不分,群类混淆,灾祸接连发生,沴气犹不能尽。颛顼即位后,就任命南正重负责天事,所有的神祗都属他管理;任命火正黎负责地事,管理民事,使恢复以前的样子,不得相互侵扰渎乱。

后来诸侯三苗随九黎一起作乱,所以重、黎二官都不修所职,润余的排列失了次序,正月的设置也与正岁不合,摄提所指失了规律,历法与天运的次第不符。尧时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后人,不忘旧功,使他们恢复了原来的职务,还设立了羲和的官职。时刻明,度数正,就阴阳调和,风雨有节,有了兴旺景象,百姓没有夭殇疾疫。尧年老以后禅位给舜,在文祖庙中告诚舜说“为天造历的重任在尔一身”。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由此看来,造历法是帝王很为重视的事。

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大凡三王的历正如同循环,周而复始。天下治理得好,就不会乱了次第;治理不好,连诸侯也不会执行王者的历法。

幽王、厉王以后,周朝衰微,列国大夫执国政,史官不记时日,为君者不行告朔礼,所以历算世家的子弟纷纷出走。有的分散在中原诸国,有的流入夷狄,所以祝祷祭祀的制度荒废而不能统一。周襄王二十六年有闰三月,《春秋》书中非难它置闰月不当。先王制定历法的规则是,先定历元和年、月、日等开始的时刻,再由中气纠正十二月的位置,有日月余分则归于年末。开始的时刻既定,接续下来的四时等也无错误;以中气纠正月位,百姓才不致迷惑;余分归入年末,诸事才不悖乱。

此后是战国纷争的时期,各国的目的都只在于强国胜敌,挽救危机,解决纠纷而已,那有机会顾及编制历法的事!那时候只有邹衍懂得五德终始相传,而且散布阴阳消长的分限等理论,因此而显名于诸侯。同时也由于秦灭六国,战争频繁,后来虽然做了皇帝,时日太短,也顾不上历法的事。但是秦时颇为注重推求五行胜克,自以为是得了五行中水德的祥瑞,把河改名为“德水”,岁正取为十月,五色中崇尚黑色。然而历法星度闰月余分等,未能做到更为准确一些。

汉朝兴起后,高祖说“北畤祀黑帝的事待我开始办起”,也是自认为得了水德的祥瑞。纵然是一些明习历法的人以及丞相张苍等,也都以为如此。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正着力在大的方面建纲设纪,此后高后以女子主政,都顾不及此,所以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和服色。

到孝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以五德终始的理论上书,说“汉朝所得是土德,应该改变历元,更改历法,变易衣服崇尚的颜色。这样天就会降下祥瑞,有黄龙出现”。文帝将此事交给张苍处理,张苍也是习学律历的人,认为他说得不对,把事情搁了起来。此后果然有黄龙出现于成纪地区,张苍引咎降职,他打算做的制定汉历的有关论述也就不了了之。又有新垣平以善于望云气的伎艺得见天子,也对天子说了些改正历法和服色的事,很得天子信任,后来竟然作乱,所以汉文帝再也不谈改历的事。

直到今皇帝即位,招致方士唐都,测量周天各部的星宿度数;而由巴郡的落下闳运算制历,然后日辰星度得与夏历相同。于是改定年号,更改官名,封祭泰山。因而下诏书对御史说道:“过去,主管官员说星度没有测定,于是朕广泛征求、询问臣下意见,该怎样测定星度,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听说古时黄帝圣德与神灵相合,固得不死,乘龙仙去。他曾经察星名,验度数,判定五音清浊高低,确立起四时与五行的关系,建立了节气的日分余数。然而年代太远了。如今典籍缺少,礼乐废弛,朕深觉遗憾。只是朕又无力把它们补修完备。今造历者运算日分,全都与能克制水德的土德相合,如今已临近夏至,以黄钟为宫声,林钟为徵声,太蔟为商声,南吕为羽声,姑洗为角声。从此之后,节气重新得正,羽声重新成为最清音,律名等复又得到纠正,以子日作为冬至日,此后的阴阳离自合可循道而行了。已经算得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时为月朔冬至,更定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是‘焉逢摄提格’,月名是‘毕聚’,日名已算得为甲子,又算得月朔夜半时为冬至。”

中国历代厉侓表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乾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乾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 - 元朝(1281年 - 1368年)

大统历- 明朝(1368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天历 - 太平天国 (1852-1864)

国民历 - 中华民国(1912-1929)

紫金历(现代农历)-中华民国(1929-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