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本色是編輯

文 | 陳昕


後生本色是編輯


後生本色是編輯


3月20日,《中華讀書報》刊發了《後生本色是編輯》一文。這篇文章是《讓學術走向大眾》一書的序,作者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原黨委書記、總裁陳昕。書局轉載此文,以饗讀者。


都說後生可畏,80後的毛志輝新書即將面世,可喜可賀。論年齡,志輝小我近30歲,屬兩代人,但我與他的職業生涯卻有著一段愉快的交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成立後,陸陸續續進了一大批年輕人,他們受過完整的教育,有著碩士、博士的光環,對我這個沒有正規學歷的人來說,很是羨慕,總想找機會與他們交流,向他們學習。志輝是其中的佼佼者,參加了不少重大圖書項目的編輯工作,30出頭,就被評為副編審。我們曾在一起編輯過幾本圖書,探討過編輯學者化的一些問題,他給我留下了酷愛讀書寫作的印象,頗有同道中人的感覺。因此,當志輝打電話給我,執意要我為他的新著作序,我一時不知如何拒絕,只得打破曾經立下的不輕易為人作序的規矩,發出如下一些議論。

40年前,我剛剛踏入出版行業之時,編輯學者化是一個眾人追捧的職業境界,也是上海出版界的傳統和積澱。且不說民國出版的景象,商務、中華、大東、世界、開明五大出版機構裡聚集了中國近半數的知名學者、作家;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出版界依然是群星燦爛,商務、中華北遷,大東、世界、開明易名,並沒有稀釋滬上出版機構的學術濃度,幾乎每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編輯室主任都是某一專業領域響噹噹的專家。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著。當年志輝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生之學養來上海人民出版社應聘時,還懷揣幾分忐忑,如願以償時,心頭難抑陣陣快意。投身學術編輯崗位,儘管薪酬不是最優的,但文化能量的集聚、智慧海拔的提升卻是最快的;不能簡單地將編輯視為養家餬口的謀生技能,編輯作為傳播中介,把握著人類精神生活的走向與品質,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的建構,同時也參與時代文化的塑造,引領文化潮流的走向。

無疑,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都在書本里,今天百分之九十的人類知識和智慧還處在離線狀態;人們熱捧的微信段子,大多數是信息與感官娛樂的內容,系統知識的內容次之,人類理解的內容少而又少,智慧的內容更是鳳毛麟角。人類思想的進化過程,也同樣適用於個體學習的遞進,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人類理解,從人類理解到智慧,像一個金字塔,它是一個精神與智力逐步升級的發展過程,我們每個人都在一步一步往上爬,彙總起來便構成歷史和我們時代的精神高度。

我想,當年志輝也是懷抱著這樣的神聖感、崇高感踏入出版行業的。當然,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深入,文化魅力至上的學者型編輯也會遭逢內心的糾結,不能只重視學養功底和文字功力,而忽視文化經紀功能;不能只強調精緻、從容的文本完善與提升,而忽視市場節奏的配合與呼應;也不能只追求精神相遇與文化傳承,而忽視經濟效益。從志輝後來策劃、編輯的一系列圖書看,他完成了這樣的“兩棲化”轉換。如今,志輝躋身金融界,回望自己的編輯生涯,不時傳遞出深情依戀的回眸,猶如愛情世界裡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效應,人生的軌跡中既不能缺失精神的發育階段,也不能缺少財富的積累階段,相互權衡時,難免有顧此失彼之憾。不過,我常常說,編輯具備了文化、人格、管理三大魅力,就是駕馭古今中外思想流脈的文壇將軍,有了好編輯的歷練,可以應對人生中任何職位的挑戰。

記得鍾叔河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好編輯是編書編出來的,也是寫文章寫出來的。”也就是說,好編輯必須兩支筆奮戰,一支紅筆改稿,一支藍筆寫作。志輝的編輯生涯踐行了鍾先生的期許,收入這本集子中的文章大多是他在編輯崗位上的碩果,他對經手編輯的學術圖書幾乎每書必評,而且都是洋洋灑灑,下筆千言,文章睿智,文筆優雅,構成與作者、譯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學術交流,當然,對讀者來說,則是一次學術普及和市場引導的路演。志輝的學術視野很廣,既醉心於科技史、文化史園地的耕耘,也旁及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人物傳記,有幾篇文章還是與我的著述的唱和之作,因此,我與他不僅是編輯領域的同事,還是思想跌宕、精神跋涉旅途中的文友,相互見證著各自的思想飛颺、精神拔節。我很高興有這樣一位忘年的文友。

好文章的背後是閱讀的深度,批評的銳利,好文章一定是反覆打磨出來的,批評生活則是在思想論辯的紛爭中跳脫出來的。“金無足赤,書無完書。”我讀志輝的文字,多多少少有點急就章的感覺,有的文章對問題的探討不夠深入,甚或失之淺顯,有的書評與原作者的“和聲”不盡協調,甚或有所悖離。對於處於繁忙奔波狀態的志輝,文章中有這樣一些不足我是理解的。希望邁入中年門檻的志輝在日後的閱讀、寫作和批評生涯中沉下心來,繼續砥礪,寫出更多富有思想內涵、見解深刻的文章來。

最後,還想說幾句題外話。近日在網上讀到臺灣某著名出版人關於編輯技藝的講座,其中說道:“一家出版社要令人尊敬,除了要有偉大的作者和偉大的作品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群偉大的編輯。”這話從強調優秀編輯對出版社的重要性來說,當然不錯,但我還是主張對編輯慎用“偉大”一詞。偉大的編輯,遠的如張元濟、陸費逵、鄒韜奮等,近的如陳翰伯、陳原、巢峰等,都是時代的產物和弄潮兒,不是單靠提升編輯技藝就能達到的,所以只能是少數個別,不可能有一群。對今天的編輯來說,重要的是學習前輩的精神,樹立起出版的理想,在多出好書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逐步成為合格的編輯,進而成長為優秀的編輯。從這個意義上說,最近中國編輯學會評選“優秀出版編輯”(十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是為序。


後生本色是編輯


毛志輝 著

2019-1,定價:58.00元

ISBN:9787547514887

[相關書訊]

【新書快報】《讓學術走向大眾》

後生本色是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