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最近的国际新闻里面,有条关于日本新旧天皇更替的,让老党很感兴趣。

一来对日本新年号,充满好奇,搁清末这绝对是赌一把的节奏,那时候北京考个状元,地方考个解元,广东人都要搞个“闱姓”,中国有百家姓,今年科举考试,哪个姓会胜出?不知道隔壁有没有吃这路的,倒是个不错的玩法,何况年号在日本,如今可是东亚文化圈里硕果仅存,别无分号的一家。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其二,毕竟这是我的制度史专业啊!

日本的改元,比较有特色,换了新天皇之后,“平成”这个年号,也要随之停用,交接班结束后,翌日改元,这是他家的规矩。而咱这边历史上,一般总要熬到第二年大年初一,才会改元。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初太祖、太宗兄弟交接棒,匡胤死后没多久,他老弟就宣布改元。哥哥的开宝九年(西历976),变成弟弟的太平兴国元年,这就给了外人和后人极大的猜度空间,“烛影斧声”的梗说了千年,现在还争论不休。因为传统上,不管你对前任,再不满意,也要等到第二年,才有腔调,大家都是体面人,位置都坐下来了,有点耐心,走走程序,有啥不好呢?

这点,大明天子就做的不错。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万历四十八年(西历1620),明神宗驾崩,他儿子明光宗八月登基,九月就挂了。本来预备第二年改元“泰昌”,结果改不了了,后者的儿子明熹宗即位,第二年自然要用新年号,也就是大家后来都熟悉的“天启”。

但问题是不能让祖孙俩把中间的那位给挤掉了,“天启”接班“万历”,那“泰昌”往哪搁?人家虽然只当了一个月不到的皇帝,但顺序和位置,却不能没有啊!

想来想去,只能把万历四十八年一截两半,前半截到七月,归明神宗,继续沿用万历年号;八月到年底,这段归明光宗,定为泰昌元年,避免了后者成为没有年号的尴尬。

哪有当皇帝没有年号的,这不合适吧?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这是改得快的年号,也有留用不改的。赵匡胤夺了后周的江山,这年在后周是为“显德六年”(西历960),从周太祖用到周世宗,再到了柴宗训被篡位,“显德”年号,祖孙三代都在用,新上来的也没改元,这在年号制度上挺少见的。

不过在五代却并非特例,后晋出帝被契丹人抓走后,刘知远建立后汉,又把老主公,也就是出帝的前任,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天福”,给捡起来继续用了一年,第二年才开始用自己的新年号“乾祐”。

后汉高祖刘知远死后,“乾祐”又被他的儿子隐帝刘承祐继续沿用,他也不觉得都是“祐”,有多拗口。

说白了,五代这些皇帝,都是藩镇军阀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人家真心不太在意这个,年号就是个摆设,我坐下来,搞一个出来,就好了,没必要折腾脑细胞!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中国最早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但中国第一个年号是哪个?虽然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背后,就有历朝历代皇帝的年号表,翻到一瞧,貌似汉武帝的“建元”是第一个,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争议。

简单说,经过明清以来众多史学家的考证,真正开始命名年号,应从“元鼎”三年(西历前114),也就是汉武帝即位后27年才有的,前面的“建元”、“元光”、“元狩”、“元鼎”,都是后来追加的年号,从“元鼎”之后的年号命名,才真正算得上是改元了。

顺便说,现在日本要废的“平成”年号,其实宋神宗当年就差点用了。北宋熙宁末年,宋神宗想改年号,让大家搞几个方案报上来,最后层层筛选后,报上去三个:平成、美成和丰享。

宋神宗觉得“成字负戈”,兵戈再起是要打仗的节奏,不吉利,享字也不好,最后自己搞出了个“元丰”。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甲方难伺候,看来历来如此!

既然说到年号,索性多说两句,宋代年号最喜欢用“祐”字,我这个网名“党人碑”就跟“元祐”有关,宋人特别偏好这个字,一共用了七回,然后就是“兴、熙、元”,这三个字,也用了五回。

宋初关于年号的使用,还闹了次乌龙事件。宋太祖的第二个年号“乾德”,当初改元的时候,老赵就特意强调:你们这帮摇笔杆子的同志,一定要注意,别把前人的破烂,给咱拿来使了,谁用谁鳖孙!

大家纷纷打包票,说“乾德”好,绝无抄袭,纯属原创,您大胆用。

结果乾德三年(西历965),四川的后蜀割据政权被消灭了,美女和珠宝都被打包送到开封。老赵开心坏了,正跟一位四川妹子聊人生,突然发现她这里有一面铜镜,后面赫然写着“乾德四年”,这是啥情况啊?我穿越了吗?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宋太祖蹴鞠图

后来一问才知道,竟然是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他爹王建,也是俺们河南人,当年在舞阳一带名声很臭,是个偷驴的。人老赵家根红苗正,部队大院长大,祖宗几代还住过今天北京金融街那块,怎能跟偷驴的逆贼败犬为伍呢?

气得老赵跳脚大骂,你们这帮没文化的鳖孙,诓我!

“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这是五代军阀对文人的共同看法,宋太祖其实也是如此心态,不然他也不会想出来摔跤比状元的损招,这可是考文状元,不是武状元啊!

到这时候,宋太祖才明白过来,原来读书人的毛锥子是有用的,多读书没坏处,“宰相须用读书人”,否则怎么选出来年号,才能避免撞衫呢?

今人撞衫,皇帝们则担心撞年号。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后来明朝也闹过这样的乌龙,前面提到的“天启”这个年号,元末农民起义的徐寿辉就用过。您查年号表,更早用这个年号的,甚至能追溯到南北朝。可大明也没说啥,将错就错,也就过了,毕竟那时候没有搜索引擎。

其实隔壁日本,也有这种现象,咱们的年号,他们捡走用的,有大把重名的,甚至“贞观”这样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的年号,都给盗用了!

年号,作为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当然咱们家是发源地,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都学的这套。日本学得不算晚,“大化革新”,初高中世界史课本就学过,“大化”就是日本的第一个年号,当时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使用年号也成为大化革新的重要举措。

不过日本的年号,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度化,像咱们一样,从汉武帝一直用到宣统,中间从无中断。他们文明程度不高,所以反反复复,从到7世纪末,年号时断时续。说白了,想起一出是一出。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孝德天皇以降,第37代齐明、第38代天智、第39代弘文等天皇就没有年号。直到西历701年,也就是则天女皇的长安元年,日本的文武天皇才想起来这出,原来已经中断许多年了,遂建年号为“大宝”, 大宝天天见,这个很有寓意,由此成为日本年号制度史上的里程碑,还出台了《仪制令》,规定:“凡公文纪年, 皆用年号。”

其后,历代天皇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年号,这才沿袭至今,成为目前唯一还在使用年号的国家。

他们的年号命名,也学咱们,不单要求汉字,还必须从儒家经典里找,而且还讲究只能音读,不能训读,也就是中国读音才正宗,当然这是古音,而不能把翻译成日语,再念出来。

比如“平成”,就出自《书经・大禹谟》“地平天成”和《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学来学去,我前面写的,咱历史上使用年号出现的问题,日本也抄走了。

比如有的一世数元,就是不断折腾,乱改年号;有的一元数世,一个年号,几代天皇都在用;南北朝时,还二元并行,大家各玩各的。

我们河南有个淮阳县,唐代叫宛丘县,李治和武则天两口子的时候,这地方报上来个好消息,说我们那地方,凤凰云集,“众鸟数万,前后翔从,行列整齐,以色别群。”两口子一高兴,改个年号玩吧?遂改元“仪凤”。

这事够扯吧?日本也有相似的,“白雉(亦作“白凤”)”年号就这么来的。

唐玄宗的年号“天宝”,因为在函谷关挖出来灵符而来,就改当地的县名“桃林”为“灵宝”。同样元正天皇时,因美浓国 (今岐阜县南部)发现了灵泉,也改元为养老,只是泡澡跟养老有啥关系?我的日语比较差,没想明白。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此外,如今一世一元的做法,也学自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并没有废除年号,而是翻过头来学明清两朝一帝一年号。

迄今为止,日本共有248个年号,其中南北朝时代有两个年号相同,所以应该算作247个年号。

未来的新年号会叫啥呢?

“萌化”,比较好,我个人很推崇这个!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另:写完这篇,突然觉得挺幸福的,因为想起来1935年5月,上海《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刊载《闲话皇帝》,提到日本的天皇制度,顺便吐槽了几句,结果引爆外交事件。国民政府吓慌了神,不但查疯报馆,还把报社负责人杜重远给抓起来,以“侮辱友邦元首”的罪名,判了有期徒刑1年零2个月。


活的制度史:从公元前到21世纪的中日年号简史

不过百年,真个是换了人间。咱们的沿海港口,各帝国主义国家动辄找个理由,炮口对着你,说欺负你就欺负你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咱家军机倒常去宫古海峡,接受伴飞和艺术照全套服务了。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