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渊源与发展

我们当今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的由来最远可追溯到宋朝,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起来,并扩张到黄河以北地区,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入声字逐渐消亡,我们都知道过去汉语讲究平上去入,抑扬顿挫之音乐美感,古诗词的创作大都按古语的韵律进行押韵。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轻声字和儿化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时缺少美感,而南方方言则在入声字方面保存得还比较完整,会粤语,吴语的小伙伴们对此应该比较熟悉。

到清军入关,清朝建立后,普通话走向了完善。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其实就是满人入关后讲得蹩脚的汉语。满人入关后,将北京城内汉人全都赶出了城外,但是满清并不像元朝那样为了统治而统治,还是希望能够融入到中原文明,而且满语内部的词汇十分有限,对于中原的许多东西都无法用满语表达,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习并适用汉语。英语中普通话一词是Mandarin,也就是“满大人”所说的话,叫做普通话。

同时,在普通话中也融入了非常多的满语,蒙语,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在其中。比如北京话的这样一句:“这小蜜挺棒, 牌儿亮啊,哪儿拍来的?人长的帅,喜欢你的女孩儿就是多。” “挺”,“牌儿亮和“拍”“帅”都是满语词汇的音译。而北京话中最出名的“胡同”一词,则是来自于蒙古语中的“浩特”(城市之意)。这让我想到了呼和浩特,译为青色的城,其实也可以翻译成青色的胡同,哈哈。

总之,如今的普通话就是胡化的汉语,这也反应了我们国家的不同民族交融,民族融合,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和发展的繁荣景象,反应了我们国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当然,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注意方言的保护和发展,其中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喜欢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有错误的地方还请纠正批评,谢谢。

普通话的渊源与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