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现在我们常说的姓氏,在秦朝之前是分开论的,区别很大。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剐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母系社会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讲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姓,从女从生。”而古代的姓,一般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嬴、姒等等,据传说,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

古代的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来,随着氏族的不断扩大,氏族内部通婚逐渐被禁止,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在和外族通婚的时候,女子出嫁,必须用姓标明自己的血统,以区分血缘关系。“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万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待嫁的贵族女子,一般会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而在嫁人之后,若是嫁给国君,则以丈夫国家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若是嫁给卿大夫,则以丈夫封地的名字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同姓之间的贵族女子,以大小排行按照“伯夷叔季”或者“孟仲叔季”的顺序,再加上自己的姓为称号。比如,晋献公的妻子被称呼为齐姜,“齐”指的是她来自的国家,说明她是齐国的贵族女子,而“姜”呢,是指她姓姜。当然,在这个女子嫁给晋献公之后,她就应当被称为“晋姜”了,因为“晋”是她丈夫的国家名号。我们熟知的“孟姜女”,她并不姓孟,孟是说她在家排行老大,是指她的氏,而姜才是她的姓,就是说她是姜家排行老大的女儿。再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孔子与孟子,孔子名叫孔丘,孟子名叫孟轲。但是,其实“孔”和“孟”都不是他们的姓,而是他们的氏,孔子真正的姓是“子”(据考证),孟子真正的姓是“姬”。

古代的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综上,简而言之,姓区分的是血统,而氏则是区分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在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后,姓和氏的区别就逐渐消亡,合二为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