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蒙古細犬(契丹獵犬)體型高大健壯,速度快、嗅覺靈敏,搏鬥能力強大,一般一隻蒙古細狗就可以單獨和狼對抗,三隻可以輕鬆控制大型獵物,性強兇猛頑強;對待主人忠誠,易於訓練和培養,在野外有強烈的搜尋和追蹤慾望,發現獵物後可長時間,長距離的追捕,是一種全天候全地形的綜合型獵犬;在家中有較強的領地意識,部分地區現在仍然做護衛犬來使用,蒙古細犬因為其出色的狩獵性能,快速奔跑能力和耐粗飼等特性,曾經在很長的時間內做為東北地區主要狩獵用犬來使用, 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東部等廣大地區均有大量生存種群。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蒙古細犬在遼代就已經存在並受到了契丹王室的垂愛。遼代契丹人很重視對獵犬的選擇,哲里木盟庫倫旗六號遼墓壁畫《出行圖》中繪有一隻灰犬,該犬長喙、長腿、細身,給人以機警迅猛之感,頸部繫著黃色脖套,身向墓室,長尾捲起,作回首張望狀。據邵清隆先生研究認為,該犬是契丹獵犬——細犬。《契丹國志》載:契丹“取細犬於萌骨子(即蒙古)之疆”。可知細犬是契丹貴族從當時居於額爾古納河流域蒙古人那裡索取來的良種犬加以培育的。另據邵國田先生《敖漢旗喇嘛溝遼墓壁畫》一文介紹:該墓東壁畫一幅《出行圖》其上畫有一隻白色奔犬,細腰,腿高且粗壯屬獵犬之類。此犬與庫倫六號遼墓壁畫中所繪灰犬相似,應同屬“細犬”。據《元都丞志》及有關史料記載,當年成吉思汗遠征歐洲時,曾帶著許多蒙古細犬作為警戒與狩獵之用。這些英勇機敏的細狗在戰爭累建奇勳。後蒙滅亡後,此犬便散落於民間,自然繁衍。但到了二十一世紀,己成了稀少的品種。僅在中國內蒙東部,東北有少數的留存。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以前東北是遊獵部落的天堂,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現在隨著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土地和山林被開發和耕種。野生動物資源日見減少,以狩獵為生存手段的各族人民紛紛改行,蒙古細犬的地位一落千丈,特別近年來一種外國的優秀跑犬靈緹傳到中國以後,蒙古細犬的生存狀態更是另人擔憂,許多優秀的獵犬成了肉犬,有幸存活下來的一般大多也被當作守護犬和牧羊犬來使用。但蒙古細犬因其出色的狩獵性能,快速奔跑能力和耐粗飼等特性優勢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蒙古細犬的珍貴之處, 獵人和愛好者紛紛開始在民間和傳統老獵人那裡尋找優秀的狗種來飼養和培育。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2003年10—11月份,文物工作者在遼祖陵清理半埋在地下的石翁仲時,在翁仲西側地下1.2米處發現一件石雕臥犬。該石犬隆頭豎眼,長嘴尖耳,前腿併攏前伸,頭部依伏於雙腿間。左後腿在下,右後腿在上,後身就勢側臥於石座之上。石犬頸胸部粗壯,腰部細而堅挺,脊背至臀部線條柔韌而有力,腿長爪利,長尾依後腿而下垂,尾尖捲曲,首尾如果舒展開來長約1.7米。通過那強勁的身軀和長嘴利爪等特徵,透出蒙古細犬機警威猛的本質,而那捲曲伏臥的形象,又顯得十分溫順媚人。這是遼代藝術家的寫實之作,當為契丹優質獵犬的標準形象,其原型或許是耶律阿保機生前的愛犬,它常年隨太祖奔波於四時捺缽之間,為了確保主人的安全,時刻不離鞍前馬後;圍獵時,不管遇有猛虎或是惡熊,它狂吠緊追,爪牙並用與獵物拼搏,多建頭功。天顯元年(926)遼太祖駕崩,它不得不離開那險象環生的獵場,轉而成為一名衛士,不分晝夜守衛在主人的陵前。這件創作於千年前的石雕臥犬,以其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再現了以耶律阿保機為代表的契丹人與細犬難以割捨的情結。契丹人對獵犬懷有深厚的感情,把它們視為自己忠誠的夥伴。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遼朝這種高大細犬興起,故取名“契丹獵犬”。

金朝女真人推翻契丹人統治,建立金朝,又把這種高大細獵犬更名為“女真獵犬”。

元朝蒙古族南征北戰,平定中原、統一中國,又將此犬更名為“蒙古細犬”。

清朝滿洲人統一中國,又將此狗更名為“滿州獵犬”。

新中國成立愛犬人士,依然啟用元朝叫法稱其“蒙古細犬”,其實就分佈來看叫“關東細犬”更為恰當!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細犬中的戰鬥犬——蒙古細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