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光讀書是無用的


記住,光讀書是無用的



“讀書無用”這話聽起來有點“大逆不道”,但不要忘了前面的那個“只”字。

為什麼讀書?


如果突然問一句“你為了什麼而讀書”,我們大腦可能首先跳出來的是周恩來總理少年時說的那句“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一句有力量而熱血的話。

當然,這是站在當時社會環境,國家層面的大格局下給出的回答,現在的我們格局遠沒有總理那麼大,如果現在問大家這個問題,多數人給出的答案可能就更結合自己和現實。比如:為了不讓自己那麼無知、增加學識、修身養性、增加談資、學習技能等,甚至可以說是為了撩妹、掙錢,因為自古就有那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整體來看,讀書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知道很多道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為了什麼都沒有錯,可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麼多人喜歡讀書,讀了那麼多的書,懂了那麼多道理,可卻都沒有實現他們讀書的目的,沒有過好這一生。


記住,光讀書是無用的



我一個好哥們兒就是一個比較愛學習和讀書的人,看過課程無數,臥室擺了兩書架書,熟知歷史,研究過管理學、心理學、成功學等,是個心有大志的人。每次跟他聊天,他都能就當下話題給出特別好的見解和方法,而且說的確實都很對。照理說這樣的人,應該是個牛人,自己過的也肯定差不了,可結果卻恰恰相反。他身邊的朋友都越混越比他好,而他除了道理越來越多外,生活工作依舊如此。

當我們都勸他別老琢磨了,既然知道就趕緊去做時。他就會說“哎呀,現在不行,知道的太少,還得多學習,準備好了再行動”。但你下次見他,他還是這套說辭,真是拿他沒辦法。

現在我們能獲取的知識信息,量越來越大,渠道越來越多,大腦裡充滿了各種知識信息,一張嘴就能滿是道理,甚至有時我們自己都會感覺自己好牛逼。可現實是,這些知識和道理除了說說,並沒有對自己的生活或工作有什麼實際上的改變和幫助。

有點頭腦的人,知道停下來思考一下為什麼,然後尋求辦法。而多數人卻仍舊單純的認為是自己知道的太少,然後繼續勤奮的大量去吞食各種信息。

為什麼?


這裡就說一下文章開頭所說,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說“只讀書是沒用的”。光一味地吞食信息而不進行消化,除了讓自己感覺很有“飽腹感”外,毫無用處。


記住,光讀書是無用的



什麼叫做“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呢?

答案是:看了,知道了,用了,確實起到了作用,幫助自己發生了改變,這才是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說句不太恰當的話:看了不用,那你看它作甚,還不如省下時間去做點有用的事呢。不要想著“萬一會用到”“萬一”只會讓你焦慮和忙著收集,而不知清理。

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這句話很好的說明了行動的重要性,知道而不去行動,其實就相當於不知道,所以,光知道沒用,一定要行動,也就是實踐。

下面,拋開讀書,重點聊行動。

行動


為什麼很多人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去做,但就是不行動呢?

比如,我們自己非常清楚,換一個工作、學一項技能、鍛鍊身體,對現在的自己是更好的選擇,應該這樣去做。可現實是,我們通常會一直在那說,一直在那想,就是不去做。

吳伯凡在講認知時提到過一個詞,叫“中途鎮”,講到人很容易停滯在一個叫做“中途鎮”的地方。當我們朝著目標前進時,多數人會走著走著就停下來了,然後陷入到一個困境裡——大家知道該怎麼做,但卻陷入永遠的思考中,就是不行動。認知進行了停滯和固化,並且沒有勇氣擺脫。我們本能傾向待在舒適區,懶,害怕未知,害怕出錯。

如何讓自己行動?



記住,光讀書是無用的



而如何讓自己逃出“中途鎮”,可能就要讓自己用點心了,比如:

(1) 讓自己被拋進某種場景中,在該場景下迫使自己作出改變,俗話講就是置於死地而後生。你連“死亡”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可怕的,自然就可以輕鬆走出舒適區了。

(2) 對自己狠點,斷了後路,讓自己別無選擇,放手一搏。拼了也就拼了,結果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去做了。

(3) 溫柔一點的做法,就是讓自己處在一個更容易上進的環境中,給自己設計一個上進的環境,周邊都是積極上進、善於行動的人,自己也能夠被別人正向影響。

(4) 最好做些能給自己反饋的行動,這樣也能夠鼓勵自己不斷去做下去。

文末我只想說:既然都知道該怎麼做,那就趕緊滾去做吧,因為時光易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