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兒子蓋一座農場,現在兒子19歲,卻沒喊過一聲“媽”


曹芳是福州閩侯縣井下村放星家園農場的創辦人,也是一位19歲自閉症患者的母親。19年來,兒子從未喊過一聲“媽”。對大齡自閉症孩子來說,城市其實很危險。他們不知道衝向行駛的車輛很危險,通常也難以控制情緒。為了讓孩子的生活安全自在,曹芳費勁心思找遍福州近郊的鄉村,最終在井下村蓋了這樣一座自閉症農場。圖中右側的自閉症孩子叫昊添,是農場的一員,他42歲的單親父親3月10日不幸猝死。

“熊大”是曹芳的兒子,今年19歲,體重超過200斤。因為身材壯碩,媽媽給兒子起了“熊大”的綽號。熊大和舅舅曹祥貞最親近,因為舅舅平時在自閉症農場陪伴他時間最長。曹祥貞說,自閉症目前無法治癒,只能通過引導,儘量提升他們的本體協調能力。

熊大特別粘曹舅,幾乎形影不離。農場建立早期,曹芳曾經嘗試不建圍牆,畢竟農村不像城市,幾乎沒有帶來危險的車輛。曹芳突然意識到這樣做並不合適:萬一孩子們半夜睡醒了突然跑出去,怎麼辦?不得已,圍牆還是建了起來。


小毅體重超過200斤,是最近來到農場的新成員。晚上,農場的林老師和小毅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小毅看一會兒電視,注意力往往會轉移,重新回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老師們目前還沒摸透小毅的脾性。壯碩的小毅一旦發火,三個男老師合力才能讓他平靜下來。

每天早晚,農場的孩子們都會進行兩次巡山,合計里程約12公里。圖為小毅在巡山過程中,抬頭感受大自然的氣味。鄉村生活的農療,讓不少自閉症孩子的脾性比在城市生活時變好很多。曹芳說,兒子熊大剛來農場時天氣炎熱,每天出去一次就得撕爛一件上衣,看見河就會脫掉衣服跳進去,“鄉村的生活讓他們不憋悶,現在熊大已經不會再那樣聒噪。”

對於剛到農場生活的小毅來說,每天12公里的巡山非常勞累。他體重超過200斤,每次巡山往往落在最後面。林老師手裡還得拿一根棍子,驅趕山間可能突然竄出的野生動物。


巡山的時候,兩位老師需要看護十幾個學生走在山路上。圖中的魏老師年後剛到農場任職。一年時間內,已有三位老師辭職。農場處於山村,並非每個老師都能適應鄉村相對單調的生活。師資問題,是農場成立以來曹芳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

天黑了,自閉症男孩卓兮站在農場的屋簷下,默默無語。不少自閉症孩子不具有語言能力,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於他們的父母來說,終生不會聽到自己的孩子喊一句“爸爸媽媽”。某種意義上說,自閉症孩子都是無知的“綁匪”,他們用生命“綁架”了父母的後半生。父母身心因此遭受的折磨,會持續到他們生命的終點。

深夜,自閉症男孩阿迪把洗衣機裡的衣服晾曬後轉身走回自己的房間。阿迪是農場為數不多具有一定勞動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孩子。他還會使用電腦搜索音樂。但他聽歌的時候,手裡需要一直把玩一副撲克牌,以尋找一種本體的平衡。


曹芳特別感激井下村,是這個村子接納了她,實現了她給孩子們蓋農場的夢想。有村民曾經對村書記說,“孩子們既然來到村莊,就是村子裡的人,我們要善待他們。”這句話傳開後,讓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們分外感動。村子的居民,時不時就來給孩子們送各種好吃的。圖:年前快過年的時候,鄉鄰給農場送來自制的特色粿糕,讓孩子們嚐嚐。

井下村是一個革命老區村,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代,也曾接納來自福州市的200多名知青。如今這個村莊存在空心化的現象,留守居民多為老人。自閉症農場的進駐讓村莊得到活力,常年會有十幾個家庭的車輛往來於城市和井下村。曹芳希望社會能對自閉症家庭有更多關注,城裡人也可以多來井下村,嘗一嘗村子裡的各種綠色有機農產品。

夜晚,昊添在農場的客廳裡閒坐,和自己的口巾玩耍。這天是2月2日,距離他父親的猝死,還有36天。不過,昊添並不能理解死亡,也不明白失去沒日沒夜跑網約車掙錢的父親的意義。同時,他不知道奶奶也還在住院。昊添今後如何生存,成為迫在眉睫的又一個大難題。


農場的孩子們正在吃午餐,剛吃完飯的阿迪向曹祥貞撒嬌,曹祥貞把自己的飯餵給他一口。老師們的每一次用餐,都是站著吃的,以防隨時可能發生的打鬧。自閉農場的發展目前面臨諸多難題,除了師資不穩定,還有8個孩子排隊想進來卻沒有空間,現在農場的餐廳與廚房空間已經非常逼仄,無法滿足14個孩子的用餐需要,亟需擴建。但曹芳對農場的先期投入已接近200萬,再也無力承擔更多投入。

自閉症日到來,如果你想幫助農場自閉症孩子籌建放星家園二期空間,可長按識別二維碼進行捐助。如不能識別,可將二維碼保存到手機相冊,打開掃一掃,從相冊中選取二維碼進行掃描識別。該項目由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水滴公益”發起募捐,並負責項目的審核、執行及信息反饋。該項目最終解釋權歸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所有。詳情請關注“水滴公益”平臺動態。

關於“感光計劃”:是2018年7月12日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公益項目 ,參與項目的公益攝影師,在符合《慈善法》要求的基礎上,將通過自己的頭條號持續發佈反映救助線索的公益圖片,為有需要的受助人連接社會募捐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