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分心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万事万物都是两面性,家长总觉得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考试,这一定会影响他将来的成就,其实不能集中注意力也能带来好处,今天说说不能集中注意力的人怎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1.专注力和多动症

我们这一帮人,包括《罗辑思维》的粉丝,和“得到”的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大约是:怎么把事做好。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们过分实用主义了,你怎么不去关心一下东亚某国的民主问题呢 —— 我们不是不关心,但我们首先是做事的人,不是说话的人。

禅宗有“渐悟”和“顿悟”,爱迪生的方法论有“汗水”和“灵感”,心理学家的理论有“刻意练习”和“天才”。前者是笨功夫,后者比较神秘化。

过去这十几年,关于做事的学问,各种研究,各种文章和书籍,主流的思想,是强调笨功夫。比如下面这些思想,可能我们都非常熟悉了:

专注力:人脑不适合多任务,每次应该只做一件事;

自控力:能管住自己,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能去做什么事,这个能力比智商更有用;

习惯的力量:做正确的事形成习惯,就没有那么痛苦了;

任务列表工作法:做事不是行为艺术,得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果评估,要做就要把事做完;

极简式生活:为了专注于大事,必须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

……

这些思想都很好。我敢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他的工作水平和生活水平肯定超过绝大多数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破除了我们对“天才”和“灵感”的迷信式的追求,傻乎乎地坐等灵感出现,肯定不如老老实实勤学苦练。

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方法都有点机械化的特征,似乎比较适合做“学习”和“执行任务”之类的事情。那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乃至一个任何领域的决策者,在以上这些功夫之外,肯定还有一点别的东西。

以我之见,哈福德这本书,关注的就是这点“别的东西”。这个“别的东西”背后的哲学,可就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它并不神秘,也是可以研究,可以学习的。

书中提到一个哈佛大学的研究。研究者选了一群大学生 —— 注意,不是普通的大学生,是哈佛大学的学生 —— 给他们做“排除干扰能力”的测试。也就是说,假设你在一个嘈杂的餐馆里跟人聊天,你能不能不受旁边人的说话声、各种噪音、各种情景的打扰,专注于眼前的对话?

其中有些学生的抗干扰能力非常差。旁边一有点风吹草动,他马上走神。然而研究发现,这些人的创造力反而更强!这些哈佛学生里颇有一些能人,有的已经出版了小说,有的写的剧本上演了,还被全国性报刊点评,有的有专利。根据这些硬指标,在25个有超强创造力的学生中,有22人的抗干扰能力是弱和比较弱的。

另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成年以后还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俗称多动症)的人,创造力也超出常人。他们更有可能取得在《纽约客》杂志发表诗歌的成就。

哈福德在书中特别提到一位大师级的先锋派音乐人,布莱恩·伊诺(Brian Eno),这个人简直就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还有研究发现,在考察创造力的测试之前,故意给受试者捣捣乱,鼓励他们出错,反而能加强他们的创造力。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也许 —— 至少是在你的水平够上哈佛的情况下 —— 分心,有利于创造力。

这是什么原理呢?

2.爬山理论

2014年,伦敦地铁工人爆发了一次大罢工,导致全城270个地铁站关闭了171个,上班族不得不用各种办法找新的路线上班。伦敦市有一种电子乘车卡,用这个卡可以乘坐所有的公交设施。这样平时乘坐地铁上班的,现在可能就要拿这个卡转公共汽车上班。而这张卡用过哪些车辆,系统全都记录在案 —— 这就给经济学家带来一个绝好的研究机会。

经济学家一看电子乘车卡的数据,知道罢工那天,大部分乘客都使用了跟平时不一样的乘车路线上班。

但有意思的是,罢工结束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回到了原有的上班路线上去。大约有5%的乘客,从此继续留在了罢工那天新发现的这个路线上!

换句话说,因为这次罢工的震动,反而给了这些人一个发现更好路线的机会。

哈福德把这种震动,叫做 “任意的震动”(arbitrary shock)—— 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就这么随机地、简单粗暴地给你震动一下。这对你就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机会。

哈福德提出一个特别好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假设现在有一张地图,你对这张地图上的地形一无所知,但是如果你报出地图上任何一个位置坐标,系统都能告诉你这个地点的高度是多少。你的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这种问答的试探方法,在地图上找到尽可能高的一座山。你怎么办呢?

最笨的办法是从地图左上角开始一个点一个点的问,可是这样速度太慢了。

一个办法是随机地选取若干个点,得到每个点的高度,只要时间还有你就不停地问,时间到了就选择你遇到的最高的一点。这个方法的效率也不行,完全靠运气。

还有一个办法是从某一点开始,考察这个点临近一米处各个点的高度,选择最高的一点,然后从这个新点出发,再选择它周围最高的一点。这其实就是一个爬山的办法 —— 这个办法能确保你找到最初一点附近的一座山。

而最好的办法,是把随机选点和爬山结合起来。先随机选一些点,找到其中最高的一点,再在这个点附近若干公里的范围内随机选点,又选择其中最高的一点,然后从这点出发爬山。

用这个办法,你未必能发现地图上最高的山,但是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一座比较高的山。而如果你一开始的某个点落在了青藏高原上,这个办法可以确保你发现喜马拉雅山。

其实我们选择专业和工作,不就是如此吗?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们会参考很多人的意见,但本质上是有一定随机性的,没有人知道所有专业将来可能的前途怎样。你从中选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学科,后来又选择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具体方向,或者工作单位 —— 然后你就从那一点开始爬山。

做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也是如此。选点就是选择一个工作方向,爬山就是按照这个方向把事做出来。

爬山,就是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刻意练习的“笨功夫”。选点,就是运气和灵感。

光知道选点不会爬山,和只知道闷头爬山不懂得选点,都不行。

那么“任意的震动”是什么呢?就是你在这个山头已经到了最高点,去无可去了,这时候来个震动,把你震到一个别的地方。运气不好的话你可能去了一处谷底。运气好的话也许你就被震到了一座更高的山的山脚下。

—— 如果你已经练得特别善于爬山,这不就是个特别好的机会吗?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经常会面临去无可去的局面。作家写小说写到一处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科学家搞科研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就是需要任意的震动的时刻。我以前就听说,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一个人跑到电影院看电影,常常看完电影就获得一个新的灵感。

所以分心也好,任意的震动也好,其实就是给创造过程来一点不确定性。而真正的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时刻欢迎,甚至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前面提到的布莱恩·伊诺,有个非常特别的做法。他事先制作一些卡片,每个卡片上写一句好像格言一样的话:

强调缺点

只要部分,不要整体

看看你做事的顺序

改变乐器的角色

……

把所有这些卡片顺序打乱,放在一个盒子里。创作过程中一旦遇到灵感枯竭的局面,他就会从盒子里随便抽一张卡片,然后要求整个团队根据这个卡片的指示思考解决办法。

他的合作者一开始都很反感这个做法,因为卡片的指示往往不知所云!但是伊诺逼着他们这么干。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这个办法有时候就的确能带来神奇的力量。比如有一次卡片的指示是“想象你是一个园丁” —— 合作者就想,园丁肯定是让东西成长啊,我能不能在乐曲中增加一点成长元素呢?

伊诺的很多经典之作,就是靠这些卡片做出来的。

伊诺还说,所谓的分心,其实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 分心你才能注意到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可能是最刺激的,你自然就会注意它。

而系统性地利用“任意的震动”,还有个更广泛的做法。

3.多项目工作法

如果你考察那些特别多产,而且特别有原创精神的科学家,从当年达尔文开始,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同时在几个不同的领域搞研究。达尔文以进化论闻名,其实他涉足的领域很多,比如他一生都在研究蚯蚓 —— 他研究别的问题遇到阻力,第一个反应就是回去研究蚯蚓。

哈福德在书中提到一个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和数学物理上都有研究,而且研究的都是所在领域最难的问题。这个妙处在于,他经常能把一个领域的新思想迅速用到另一个领域上去,一旦用上就是神来之笔。有一次他在某个领域遇到难题只好搁置,出去开会听报告走错了房间,结果听说了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他马上把前面那个领域的思想用在这里,取得突破了。

这其实也是“任意的震动”。

据此,哈福德总结了一套“ 多项目工作法 ”,而且他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你应该同时有好几个不同的项目在进行,比如说几个科研项目、几个写作项目,甚至包括几个家务。每个项目有自己的存档处,有什么新想法就加进去,哪个项目能做就做,暂时不能做的就放着。

哪壶开了提哪壶。

哈福德说,这个做法有四个好处:

不同项目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激发灵感。

每次转换项目,等于是换脑子,这会给大脑一种新鲜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做一个项目的同时,你的潜意识可能还在关注另一个项目,这样特别容易出现灵感火花。

一个项目实在做不下去可以暂时搁置,还有别的项目可做。

哈福德写作此书的时候,他面前的黑板上列有超过十五个项目。他每次选三个项目作为重点工作。

如果你走进他的办公室,你肯定感到非常混乱 —— 但这种混乱,可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混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