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英國在乾隆年間入侵中國,中國能否拒敵於國門?

做人當做天可汗


如果大英帝國在乾隆年間進攻清朝,能否像1840年鴉片戰爭一樣胖揍乾隆皇帝。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不妨把時間設定為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剛結束的那一年。

然後,我們還要假設雙方不要拉盟友,只是單純的清英對抗。

1776年,英國發明家瓦特製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1763年還沒有進入蒸汽機時代,工業革命還沒有正式啟動,清朝與英國的技術差距雖然大,但還沒有被急劇拉大。

先給出結論:英國海軍可以全殲乾隆的水師,英國陸軍可以在陸地上佔領清朝沿海沿江大城市,但無法深入內地。

戰爭結局要看乾隆有多強的戰鬥意志,如果戰鬥意志強就會陷入持久的消耗戰。當時的大清貿易依賴度並不高,長期消耗戰很有可能把英軍拖垮。

如果乾隆戰鬥意志不強,很可能跟孫子道光一樣籤個條約。

但從乾隆爭強好勝的性格看,很有可能死力一戰。

1,七年戰爭時期的英國海軍

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徹底擊敗法國海軍,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霸主,擁有120艘主力戰艦。

1769年,英國海軍軍費是150萬英鎊。

直到工業革命後,因為技術和財政的支持,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得到極速發展。

1811年,英國海軍有了240艘主力戰艦、317艘快帆船、611艘快艇,每年的海軍軍費在2000萬英鎊以上。海軍經費長了十倍以上。

但是在1763年,英國海軍還沒這麼強大。

十八世紀軍艦的火力已經非常強大。一艘二百英尺長的戰列艦,安裝了三層共一百多門大炮,,單舷火炮齊射,一次可射出半噸炮彈。

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一共有六個等級,第一、二、三級軍艦被稱為戰列艦,它們一般裝有64到104門大炮。

英國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勝利號”,1765年下水,可以趕上與乾隆的戰鬥。

勝利號排水量在2000噸以上,船員800人。

但當時英國只有一艘勝利號,還是橡木做的帆船。

英國至少可以派遣60艘主力戰列艦來中國沿海。

2,乾隆時期的水師

乾隆十一年 (1746年),設立廣州八旗水師,開始時只有600名水勇。

繒船為乾隆時期水師主力戰船,有三帆八棹。

這種繒船見了英國勝利號戰列艦,只能說是小蝦見了大鯊魚。

清朝陳良弼著的 《水師輯要》詳細記載了趕繒船的武器:

大貢銃二門(重三四百斤,各備藥子十出)、子母銃十支、火藥三百斤、火罐三十個、戰箭五百支、鬥頭銃一門、噴筒五十支、碎小生彈二百斤、高升火號一百支、挑刀十把、鉤鐮槍六支、藤牌十面、雙手大刀十把、竹蒿槍二十支,“趕繒船中水兵35人,則當配戰兵65人”。

200kg的大炮才兩門。

看看人家勝利號的武器:

炮甲板:32磅,2.75英噸長炮30門。

中炮甲板:24磅,2.5英噸長炮28門。

上炮甲板:12磅,1.7英噸短炮30門。

首樓甲板:12磅中炮2門,68磅炮2門。

後甲板:12磅,1.7噸短炮12門。

英噸略小於公噸。

估計勝利號只要一發炮彈就能擊沉一艘繒船。

所以乾隆的水師在1763年,出戰英國海軍,不到半個時辰就能全軍覆沒。

3,七年戰爭時期的英國陸軍

英國的陸軍不多,加上黑森和瑞士的僱傭軍,總數也只有10萬。萬里迢迢,能運2萬陸軍到中國來也不容易了。

但英國的炮兵可以完虐乾隆。

4,乾隆的陸軍

八旗兵18萬,綠營約60萬,但戰鬥力比清朝初年下降很多。

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的戰鬥力就下降很多了,綠營軍是平叛的主力。乾隆時期,綠營軍的戰鬥力也不行了。

乾隆雖然經過整頓,但戰鬥力恢復的也不高。

乾隆時期軍隊的大炮還停留在100年前的紅衣大炮(前裝滑膛炮)的水平。

乾隆年間頒佈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記載85種火炮,全部是原來的火炮,沒有一種創新。

英國人的軍艦可以直接到鎮江一帶的江面,封鎖南北漕運的運河,給依賴江浙漕米的乾隆以沉重打擊。

乾隆則向沙俄購買火炮以進行陸地反擊。

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這個乾隆時期挑的很有意思啊。。。

對於歐洲來說,1736-1795無疑是戰爭與變革頻繁的一段時期。

而對於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很多對歐洲歷史不瞭解的人在統計數據時無疑會犯這樣幾個很大的錯誤:

1.忽略了歐洲的僱傭兵體系

2.以人數論成敗

3.忽略了海洋對於英國這樣的海權國家的重要性。

不得不承認,無論是18世紀中期還是18世紀末,英國的陸軍數量少的出奇,當同時期的法國陸軍數量達到20萬以上時,英國皇家陸軍的數量也未曾超過10萬,這不僅是因為英國有英吉利海峽的天然屏障,也是因為英國擁有歐洲成熟的僱傭兵體系,黑森——卡塞爾方伯的僱傭軍無疑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派出的陸軍中36%為來自黑森的僱傭兵,相類似盛產僱傭兵的還有瑞士與符騰堡。

英國霸權的確立——七年戰爭的勝利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會疑惑,七年戰爭(1754-1763)對於中國與英國的戰爭有什麼關係呢?但凡瞭解英國史的都知道,這一時期是英國與法國進行殖民爭霸的關鍵時期,經過這次戰爭之後,英國獲取了在美洲與印度的大片殖民地,成為了無可爭議的世界霸主。

在這之後,雖然英國的經濟總量仍不達清朝(18世紀末清朝政府的年收入為4億多萬英鎊,而同時期的英國政府的年收入加起來也只有2億多英鎊),但是無論是在技術裝備還是在人員素質方面都遠遠的超過了清朝。

假設在七年戰爭之前,英國與清朝爆發的戰爭,那麼英國在世界就會同時遭到法國殖民帝國與清朝的聯合夾擊,那麼其形勢也就相當危險了。但如果是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對於全世界的殖民霸權已經確立,英國不僅擁有絕對的財政優勢來召喚大批的僱傭軍隊進行入侵,而且還擁有在技術裝備與人員素質上的絕對優勢,就在後來與法國的特拉法加海戰中就可見一斑,勝利自然也是以所當然的。

舉個例子:英國名艦“勝利號”

勝利號設置有三層火炮甲板,共裝有102門鐵鑄加農炮和2門短重炮。艦上一次齊射,可發射半噸重的炮彈。

在特拉法加海戰中,以勝利號為旗艦的英國皇家海軍將敵方法西聯軍41艘戰艦中1艘擊沉,21艘俘虜,而自身無一被擊沉或俘虜。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下在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從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開始到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清緬戰爭,持續了7年。清軍前後投入不下6萬人,耗費白銀近千萬兩,損失超過1.5萬人。緬軍呢也投入了5萬人上下,清朝雖然取得緬甸雖然名義上臣服了清朝,但是清朝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



清緬戰爭可以說是個警告,18世紀已然是火器的時代,與世界接軌的緬甸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一次次的擊退了不肯睜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徵緬將領因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議乾隆發展火器,但乾隆仍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對此置之不理。



當時一個小小的緬甸就讓清兵打的如此艱難,如果換成英軍就可想而知了,其實,鴉片爭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傳統封建國家的碾壓。這從奴隸制到封建帝制,到資本主義國家。每一次轉變都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一個腐朽的封建清朝面對經歷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是沒有絲毫勝算的。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孩子左一起打架,誰勝誰敗一目瞭然。

所以說,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說換一個皇帝就能勝利,就像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雖然很努力,可還是改變不了明王朝衰亡的命運。就算康熙乾隆在位,恐怕還是一樣的輸,畢竟鴉片戰爭是一場新興工業國對傳統農業國全方面的碾壓,這場戰爭背後其實是科技與思想的較量。


雲臺山閒人


假像的盛世,若八國聯軍在乾隆時期進軍,相信乾隆也沒辦法。一敗塗地。


邑城舊夢


其實如果去了解一下道光帝在新疆西藏方面成功的事。就發現其實道光帝並不比乾隆差太多。也是很精明的。兩帝差五六十年。這其間英國也是突飛猛進,此英國非彼英國了。但大清還是那個大清。道光僅僅是生錯了時代。如果英國停在五六十年前。那道光也就成乾隆了。人們只能通過結果找理由。道光敗了,於是找了千百個理由。如果是乾隆敗了,人們找樣能給他帶上幾頂無能的帽子。古代國家永遠不可能打贏近代化國家。英國作為最早質變成近代化的國家。不是那些停留在古代的大清朝的任何一個帝王能比的過的。


銀河淘玉


牛頓只比康熙多活幾年,乾隆年間的英國早就完成陸海軍的近代化,同時進去第一次工業革命,哪怕光靠東印度公司也足夠給大清來一次一鴉這樣的戰爭,雙方實力不在一個層面。


霹靂3586


不能

輸的概率很大

第一個:中國是康乾盛世,歐洲那邊是變革時期也就是工業革命。人家改良了蒸汽機進入蒸汽時代而清朝閉關鎖國,皇帝還在下江南悠哉悠哉。不論是陸軍還是海軍英國早就一一套體系,洋槍洋炮,你火槍能擋?人家機器代替人工,天朝還是手工!幾乎所有行業,國力都比不上英國!

所以清朝必敗


啄木廣


乾隆皇帝的決策能力應該是“毋庸置疑”,但實施能力未見得能夠於此匹配。就像二戰中日德軍隊的實施能力很強,但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以今之見),也是不能成功的。當時清帝國社會方方面面已經出現系統性“紊亂”的徵兆了,各種穩定社會能力相結合的已經非常差了(白蓮教的造反無法平息)。所以,不能說乾隆時代反侵略鬥爭會失敗或勝利,只能說是一個非常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或者說失敗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