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老标兵丰福生 老了在村里助学又敬老


丰福生这个名字可能现在许多年轻人没有听说过,但在60年代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和廖楚江、黄祖示同为全国著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被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7次接见,被各种媒体反复报道,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这位来自于江苏省丹徒县千里村的贫苦农民后代,小学上到4年级就被迫辍学给人放牛,14岁就给日寇当劳工落下右耳失聪残疾,他怎样能如此辉煌呢?图为60年代他和廖初江 黄祖示合影。

抗战胜利后,15岁丰福生来到丹阳一家饭馆当学徒,一干就是10年。如果他一直这样干下去,他可能只是一位好的厨师。然而机遇来了,1955年,福建空军来当地招收厨师,他凭着根红苗正和过硬的餐饮技术被选中,成为一名军工。如果他仅仅做好饭,那他可能只是一位优秀的炊事员。他不轻易满足,在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克服文化低的困难,通读了毛主席著作1至4卷,写了大量的学习体会。图为1964年他被叶剑英元帅接见。

靠着不懈的努力,丰福生逐渐成为伙房里的“理论家”,成为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1964年他被空军党委特招入伍成为上士,同年总政向全军发出了关于推广丰福生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的指示,并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先进事迹展览。他先后担任福州军区司令部通讯站政治处副主任、副政委, 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2010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英模”称号。图为1964年他被总参谋长罗瑞卿接见。


1984年丰福生退休了,他学过的毛主席著作继续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如何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呢?当他1987年从定居的福州回丹徒老家探亲时,看到村里的小学太简陋,没有像样的桌椅连个升旗的旗杆都没有,他就和妻子周秀华商量,想办法捐些钱设立助学基金,帮助家乡贫困家庭孩子们完成学业。为了筹集这份资金,他又踏上了打工之路,别人不解,认为他作为部队退休干部太掉价,但他不以为然。图为他和战友们在一起。

1998年,丰福生妻子不幸患了癌症,已68岁的他只好辞工回家侍候,直到妻子安然去世。2002年,他靠退休金和打工挣来的钱凑了10万建立了助学基金,每年用2000元利息奖励家乡优秀寒门学子。2009年,他又把攒下的12000元退休金在家乡建立了敬老基金,并承诺在有生之年每年再出3000元作为奖励费用。他平时过着极简朴的生活:家里的马桶盖用铁丝缠着,穿的袜子都打着补丁。他就是这样一个永不退色的老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