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渤海新區:環保從“墊底”到“榜首”的跨越

滄州渤海新區狠抓中央環保督察問題“回頭看”紀實

據環球網報道:近日,滄州市9月份環境空氣質量狀況排行榜發佈,滄州渤海新區以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26和二級以上優良天數21天的成績,名列全市14個縣(市、區)(中心城區四區一縣單獨排名)第一。

好消息“接踵而至”,剛剛過去的10月份,滄州渤海新區又收穫二級以上優良天數24天。至此,今年前10個月,滄州渤海新區二級以上達標天數達到182天,同比增加8天;重度汙染天數5天,同比減少7天;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為49ug/m³、93ug/m³,同比分別下降16%、14%。

自2016年扭轉了空氣質量全市排名“倒數第一”的局面以來,滄州渤海新區空氣質量持續向好,直至躍升到“正數第一”,其背後,是全區上下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緊抓中央環保督察問題“回頭看”整改契機,不遺餘力推進環境生態化戰略,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力舉”。

滄州渤海新區“三問決策”民意調查平臺顯示,人民群眾對大氣環境滿意率達到98·2%,較2015年提高了44·2個百分點。

“靶向”施策:依法治汙“出重拳”

君子棄瑕以拔才,壯士斷腕以全質。

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意見,滄州渤海新區實事求是直面問題,秉持“零容忍”態度,立行立改,鐵手治汙,猛藥去痾。

針對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中鐵公司二期焦化項目存在的問題,渤海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滄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棟先後15次召開會議、4次督導調研,並責成經發、環保、安監等有關部門進行嚴肅查處,先後立案處罰6次,處罰422萬元,追繳排汙費551.59萬元,追繳環保稅370.28萬元,並移送公安機關對相關負責人處以行政拘留10日處罰。

2018年6月11日,中鐵公司二期焦化違規項目全面停產。為確保工作實效,滄州渤海新區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入住該公司,實行全方位監管,督促全面整改。對公司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同時啟動問責程序,對環保網格化監管員孫某給予黨內警告處分;對中鐵公司二期焦化廠廠長張某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與此同時,對違法建築、非法堆場和“散亂汙”企業頻出重拳——整治違建、非法堆場9000多處,實現了露天堆場集中“清零”目標;對2017年排查出的南大港產業園區98家“散亂汙”企業分類施治,關停取締88家,整治改造10家,完成率為100%。

作為河北沿海率先發展增長極,滄州渤海新區項目工地鱗次櫛比,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項目工地揚塵成為綠色發展的“頑疾”。

為此,立足提升建築施工質量、安全及揚塵治理標準化建設工作水平,滄州渤海新區首創“368”機制,即規範設置“三個標準化圖牌”,嚴格落實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和建設領域“八個必須”。

截至目前,滄州渤海新區港城區34個取得施工證的房屋建築類在建項目中29個項目已實現揚塵治理“六個百分百”目標,其餘5個正在整改。同時,對城市規劃區內閒置土地、施工工地全部設立高標準圍檔80萬平方米;臨時裸露土地一律覆蓋防塵網,共建成鋼結構標準化廠房35萬平方米,對28家企業因未按要求搭建防塵網、做好堆場苫蓋和施工單位現場揚塵管控措施不到位進行了處罰,彰顯了實實在在的治理效果和社會效果。

“反向”倒逼:政企互動“護藍天”

從滄州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大道遠遠望去,滄州正元化肥有限公司一片靜謐。很多人以為“準是停產了”,而公司裡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其“秘訣”就是該公司實現了超低排放。

著眼落實滄州渤海新區環境生態化戰略,滄州正元化肥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鍋爐煙氣脫硫脫硝再提升技術改造項目,項目投運後,煙氣氮氧化物排放量由原來的每立方米200毫克降至50毫克,二氧化硫排放量由每立方米200毫克降至35毫克,塵排放量由每立方米30毫克降至10毫克。

在滄州渤海新區,像“正元”一樣把“綠色”當成“發展自覺”的企業越來越多。

神華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0.16億元在煤炭港區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筒倉群,實現了煤炭裝運全密閉,徹底告別揚塵;投資335萬元實施翻車機灑水改造項目工程,自主研發了一項翻堆線抑塵改造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和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在日常工作中,滄州渤海新區注重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先後投資7864.85萬元在全省率先啟動VOCs監測平臺等系統建設、率先建成大氣汙染防治監測示範試點項目、國家級有毒有害氣體監控預警系統和水環境網格化精準監控及決策項目,嚴格落實24小時監測、大氣汙染物網格化管理,實現了“環保天網”全覆蓋。

由此,通過生態環保“倒逼”園區、企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常態”。

滄州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3000萬實施了“一廠一管”項目,保障汙水處理廠進水水質達標;滄州港務集團投資6億元建成了港區帶式輸送機管廊項目。目前,該項目已試運行,一天可運輸礦石、煤等散雜貨7.2萬噸,減少重車運輸1800車次,極大降低了粉塵排放;河北國華滄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華潤電力(渤海新區)有限公司、滄州旭陽化工有限公司、河北臨港化工有限公司四家企業投資5.8億元,全部完成8臺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滄州綠源水處理公司聖捷汙水處理廠投資2.2億元,建成汙水處理升級改造和中水回用裝置一套,中水回用水量達5000方/日;滄州中鐵裝備製造材料有限公司投資25億元進行環保治理改造,其中,投資約4.3億元實施燒結機頭脫硫脫硝升級改造,目前2、3#燒結機頭活性焦一體化脫硫脫硝升級改造項目已投入運行,率先達到了河北省2020年執行的超低排放標準。

“正向”引領:創新發展“走新路”

既抓“當前”又謀長遠,既對突出問題立行立改,又統籌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走新路”。

滄州渤海新區嚴格按照“六個更加註重”和“六個堅決不上”原則,進一步提高項目准入門檻,嚴把項目准入關口,促使企業珍惜和有效利用環境資源,推進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1-10月,新開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315個,同比增長70%。其中,戰略新興項目142個,佔比達61.2%。裝備製造項目達26.3%。

新機制成效凸顯,新業態如火如荼。

作為全省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和全市“全域旅遊改革示範區”,滄州渤海新區按照全域是景區、全域出風景的理念,著力突出全景式打造、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建成景點21個,擁有國家3A級景區2個、2A級景區3個、通過國家3A級景區專家審定景區2個,創造了“重化工業區”變身“旅遊勝地”的奇蹟。

今年中秋節、“十一”黃金週假期,全區主要旅遊景區共接待遊客35萬人次,同比增長83.35%;旅遊直接收入1423.48萬元,同比增長128.95%,均創歷史新高。

滄海文化風景區、東渡碼頭、恆大文旅城、世博歡樂園等一大批高質量、新業態、大規模的旅遊項目加速建設,打造了國內最大的人工內海和人工沙灘。僅中秋節、“十一”黃金週期間,局部開放的滄海文化風景區十里金沙灘接待遊客達6.38萬人次。

與此同時,全力推進神華黃驊港務公司、滄東電廠海水淡化公司、中鐵裝備製造材料有限公司、鑫海化工等規模企業開展工業旅遊,特別是以儲運煤炭為主的滄州黃驊港煤炭港區遵循“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探索推進生態港口建設,通過壓艙水回收,建設了人工溼地及工業旅遊綠色觀光通道。

位於港城區的東渡碼頭,前身是一個千噸級的煤炭碼頭,始建於1984年。隨著滄州渤海新區的跨越發展,吞吐功能偏弱、環境較差的煤碼頭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投資1.2億元對其進行轉型改造,煤碼頭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被改造提升為滄州市第一個海港旅遊碼頭,也是河北省境內唯一一個專業旅遊碼頭。

潛心逐“綠”而行,全力向“新”而動,不僅使“藍天白雲”成為縈繞在66萬“渤海人”身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進一步叫響了滄州渤海新區“環境品牌”,激活了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今年前九個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5億元,同比增長8.8%;全部財政收入106.82億元,同比增長11.2%;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同比增長59.2%;新增市場主體6924戶,同比增長10.3%;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3353戶,同比增長1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