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自从《我家那闺女》变身女明星大型相亲现场之后,父母催婚的痛点就一再上热搜。

最新的是袁姗姗的妈妈。

袁姗姗和妈妈是那种习惯互怼的母女关系,因此对话还是有趣有爱的。

这场催婚攻防战的高亮段落,我们简单复个盘。

袁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女儿找起来:“这个时代还是有好人的。”

袁姗姗回:“好人得慢慢找,你不能说随便找个人,他就是个好人。”

袁妈妈开嘲讽 x 1:“需要妈妈给你配个眼镜吧?”


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第二回合,袁姗姗强调了自己女明星的身份,事业忙碌,生活高压,“走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说自己不是不想恋爱结婚,只是没有合适的。


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袁妈妈开嘲讽 x 2:“这么大个中国,都没有你的意中人吗?”

听到这里,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和嘉宾都乐了。袁妈妈的“毒舌”和“硬刚”确实好玩,微博上也引来一片“哈哈哈哈哈哈”“这也太可爱了吧”的叫好声。

可是啊,两段玩笑过后,反映母女之间真实焦虑的一段对话,在我看来更加重要。

在妈妈不厌其烦地催恋爱催结婚后,袁姗姗抛出了两个选项:


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1,六七年后晚婚。

2,现在结婚,然后离婚。


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从她的反应来看,毫无疑问期待妈妈选择前者。可妈妈的回答是“哪怕结婚离婚”,“只要努力过,哪怕失败,你在失败中再找下一站吧。”


袁姗姗妈妈催婚上热搜,现在哪怕离婚也让孩子先结再说了?


袁妈妈还把婚姻就像坐公交这个比喻引申开了:离婚是你这一站坐这个车不好,再找下一站。

看到这里我特别想提醒一句:“阿姨,我们可以自己买车自己开,不用硬去挤公交下错站。”

看到袁姗姗妈妈这种话,我谈不上讨厌。一来因为阿姨挺可爱,二来父母这代人大都这么想。你无法强求他们超越自己深处的时代和传统,完全接受我们这代人的想法。

可是,对父母有同理心,不代表他们说得对。

类似袁妈妈这种“你要努力,哪怕失败还可以找下一站”的论调,乍看有道理,却细思恐极。

这背后是进入婚姻的逻辑前提截然相反。

父母这辈人的出发点是:世上还有合适的人,合适都是不断磨合出来的。你看我们,不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也风风雨雨一辈子。

在他们看来,年轻一代要的是完美,而完美是不存在的。

可是,年轻一代没那么天真。我们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合适。所谓合适,不是要求对方每一点都对味,但有一些明确的红线,却是一定无法接受的:比如话不投机,比如爱好迥异。

这些父母眼中的“小事”,在我们看来却是关系一辈子的“大事”。

换句话说,父母心中的“合适”,是只要没有原则问题,外在条件相差无几,就可以一试。

而我们心中的“合适”,是要建立生活和精神的契合。也许我们没有遇到合适的,但我们至少确定眼前的人不合适。

总不能还没开始一段感情,就看到了明确的问题,还硬着头皮开始吧?

于是误会就这么加深了:父母觉得子女不上心,怕麻烦,不肯负责任。子女觉得父母瞎操心,净添乱,一个人过得也挺好的,硬要把自己推进世俗约定的生活规范里。

大多数人都是容易受影响的普通人,外界的压力加上父母的催逼,哪怕坚持了一阵,到后来也妥协就范了。

可妥协的结果是什么呢?

最近的新闻:上海市民政局公布,2018年上海搬离协议离婚登记51428对,每天约有140对夫妻分手。这10万多人中,40岁以下的有57259人,30岁以下的有14680人。

上海如此,全国呢?有媒体援引民政部的数据:去年上半年,中国有193万对夫妻离婚,30到40岁这个年龄段,已经成为离婚的高发地带。

如果数据干巴巴的,讲几个身边真实的例子。

我亲戚有个朋友,80后85前,全国前十的大学毕业,在外企做HR。姑娘毕业留在上海,但家里不是上海人,父母催得紧,就一直相亲。

加上一个人在异乡打拼,身边朋友陆续也结婚了,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希望结个婚成个家,能找到一点安全感。

后来姑娘相亲遇到一个男生,比自己小一些,条件也不如她,但对她还算温柔,谈了一段时间就结婚了。

婚后姑娘发现,男生心智不成熟,工作没有上进心,家务也不会做,名义上找了个老公,约等于养了个儿子。

更要命的是,家里催完婚开始催生,她犹犹豫豫半推半就又把孩子给生了。生完孩子,老公依然故我,爱打游戏。有一回去朋友家玩,“熊孩子”闹腾,老公还当着外人的面发飙,数落她只知道忙工作,根本不懂得管孩子。

姑娘心里憋屈,可对外又不得不嘴硬找补,说老公总有一天会成熟的。在等待老公“成熟”的过程中,她为自己结婚生子的妥协付出的代价是:过着老妈子的生活,连小孩上兴趣班也要自己去筹钱。

旁观者当然可以说风凉话:那离婚好了啊。婚姻不就是坐错了站,再换下一站吗?

离婚本身不是问题。但请问孩子能塞回去吗?这些年的光阴被狗吃了?凭什么好好一个姑娘要无端受累受苦啊?

还有一个朋友,性格好,和谁相处都特别融洽,因为工作很忙,一直没空谈恋爱。为了她的婚事,父母提早退休,搬到上海来住,每天盯着她相亲结婚,还拿孝道伦常各种道德绑架。

可是姑娘去相亲,并不具备相亲市场上的各种“硬条件”,以至于遇到各种奇葩对象,反而还被嫌弃。

后来,姑娘架不住压力,和一个有离婚史也有孩子的男人结了婚。父母对她说:“这样不错了,再拖几年连离过婚的人也不要你。”

这是亲爹亲妈说的话?在这儿演苏大强和赵美兰呢?

这段婚姻的结局是:男人婚后不顾家,经常在外面花天酒地。

姑娘和他有了孩子。姑娘想离婚,父母又几番苦劝,最终选择拖着。

原本很和善很体面的姑娘,现在整个人都灰蒙蒙的,活着唯一的念想就是把孩子养大。

这些都是我身边的事。我想在你身边,也不缺少这样的故事。

或许有人会反驳,这是极端个例,我身边结婚然后平平顺顺的夫妻也不少啊?

我不强辩什么每段婚姻都有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说一句:不管将就的婚姻能长久维持表面平顺的概率有多高,但凡上述情况出现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折磨,也不是简单的“离婚”两个字就能解脱。

离婚的代价包括财产的问题,涉及子女的话更是终身的纽带,对于人的自信和自我认同往往意味着打击。

然而,在离婚的当口,那些催婚者的口风却会变得微妙而置身事外。那些催你结婚的人,哪怕再亲,也没有能力为你的离婚买单。

虽然现在“离婚”确实不是什么万劫不复的灾难,离婚也依然可以追求或者拥有幸福。但反正可以离,你先凑合结一个的草率心态,万万要不得。

父母以为自己可以接受离婚,其实未必可以。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拿这条退路给自己催婚的诉求做挡箭牌。

即便他们真的可以,每个面临婚恋抉择的人,也务必不要因为头脑发热或者被催太紧就仓促决定。

千万好好问一问自己:如果轻易向催婚妥协,离婚的代价,你承受得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