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在福建省崇安县南约十五公里处的武夷山大王峰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前临溪流,背倚秀峰,沃野碧川,巧构林立,为游客集中辐辏之处。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武夷宫。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君又称武夷王、武夷显道真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属于中国福建武夷山的山神、乡土神。武夷山因此神而得名。古时,凡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会先向武夷君祭祷。

武夷君也作为道教中阴间土地所有权的持有之神,古时凡建造阴宅或阳宅,都会向武夷君祈祷,焚烧纸钱,刻划一砖作契约,埋在屋角,世称“砖契”。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君:其传说,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一说武夷君是神仙,修真于武夷山,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另一说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岁,他有二个儿子,长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汉武帝时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大。朱熹曾指出:“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没而传以为仙也。”(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武夷图序》)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氏族首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四次:绍圣二年(1095年)因祈雨获应,敕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年)因屡降吉祥,加封为显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又先后加封为显道普利真君和显道普利冲元真君。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种种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影响,被道士奉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为福建道教的传播中心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万年宫:从宋徽宗至宁宗喜定年间,有朱熹、陆游、辛弃疾、李白、岳飞等25人至冲佑观任提举,主管祠事,万年宫现在是朱熹纪念馆。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三清殿:三清殿是我国道教宫观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于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时,曾在殿中墙上题诗一首:"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取封候印,愿向君王换此山。"三清殿前有一组石碑,其中最高的这块是刘公神道碑。它连基座高3.7米,宽1.45米,原立于五夫镇刘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于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神道碑详记宋代大儒刘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刘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议大夫,在江苏镇江知府任上时,因触怒投降派秦桧,被罢职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挚友。朱松死进,朱熹年仅14风,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侍为子侄,精心教诲,终于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为报答刘子羽抚育之恩,朱熹含泪撰文并书写了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额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书张式所书。神道碑左边这块诗碑,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龚一清的140字《游武夷记》七言古诗。右边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间崇安县知县刘靖题写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现代文豪郭沫若视察武夷山时抒写的“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诗碑。1985年10月有关部门还在三清殿中心堂设立"中美武夷山兰亭学院"(后改为武夷山国际兰亭学院),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名学员。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建筑学家、=电影导演、记者、心理学家等,在武夷山边观光游览边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受外籍学员的欢迎。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仿宋街:位于武夷宫,全长300米,取南北向,街头建有石坊门,街尾构筑了古门楼,模仿宋代建筑遗风,以朱熹纪念馆为龙头。这条百余米的仿宋古街,具有浓厚的宋代江南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繁华如梦,酒旗倌风,古韵犹存。神经宋街有大小店铺几十家,主要销售饮誉内外的武夷岩茶、蛇制品、旅游工艺品。此外,还有酒铺、茶观,客人随到随饮,十分方便。古老的闽越文化宋街上展现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使她成为向中外游客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长廊。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石门洞天:沿万春园石径溯溪西行,石径两侧溪山渐渐合拢,在石径曲折处,宽敞的万春园隐没在山石之间,展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致:逼溪而立的悬崖和冒出溪面的巨石,形成一座天然的门户。水中巨石刻有“石门”、“灵源一派”等石勒,这里是一曲的石门,过石门小径临溪悬空,一湾溪水在脚下潆洄,在碧波荡漾的远方,群峰左右簇拥着的玉女峰正濯出水面。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宫观武夷宫

止止庵:坐落在武夷山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南麓、水光石后。相传是皇太姥和武夷十三仙人中的张湛及女仙鱼道超、鱼道远结庐修道之所。晋代有名道来此炼气养真。南宋嘉定9年,名士詹琰夫出重资修建庵堂,名止止庵,取其“止其所止,止观止念”之义,并延请白玉蟾到此主持,为该庵发展鼎盛时期。“云寒玉洞、烟锁琼林。紫桧封丹,清泉浣玉。铁笛一声,群仙交集。螺杯三饮,步虚冷冷。青草青,百鸟吟。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许?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水光石:在止止庵西南、铁板嶂下,逼溪屹立,高达十余米。这一巨石在久阳余晖的照耀下,水光石影、交相辉映,从而得名。水光石处在水光渡口,景致宜人,名冠晴川,因而又叫晴川石。水光石上题刻纵横交错,现在尚存30余力。最著名的有两方:一方是明代名将戚继光应片北伐路过武夷山时所留下的抒发征蛮壮志、眷念武夷山的题刻;另一方是重建王阳明祠时留下的诗文勒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