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衝佑觀、萬年宮,在福建省崇安縣南約十五公里處的武夷山大王峰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前臨溪流,背倚秀峰,沃野碧川,巧構林立,為遊客集中輻輳之處。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至今有1000多年曆史。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武夷宮。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裡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君又稱武夷王、武夷顯道真君,是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之一,屬於中國福建武夷山的山神、鄉土神。武夷山因此神而得名。古時,凡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會先向武夷君祭禱。

武夷君也作為道教中陰間土地所有權的持有之神,古時凡建造陰宅或陽宅,都會向武夷君祈禱,焚燒紙錢,刻劃一磚作契約,埋在屋角,世稱“磚契”。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君:其傳說,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一說武夷君是神仙,修真於武夷山,受上帝之命統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另一說是彭祖曾隱居於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歲,他有二個兒子,長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漢武帝時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聲遠播,影響漸大。朱熹曾指出:“武夷君之名,著自漢世,祀以乾魚,不知果何神也。……頗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決時,夷落所居,而漢祀者即其君長。……沒而傳以為仙也。”(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武夷圖序》)認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閩地氏族首領,死後因宗教信仰的影響,逐漸演化為神仙。唐宋以後,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僅宋代就有四次:紹聖二年(1095年)因祈雨獲應,敕封顯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年)因屢降吉祥,加封為顯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又先後加封為顯道普利真君和顯道普利衝元真君。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種種傳說及其在道教中的影響,被道士奉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為福建道教的傳播中心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萬年宮:從宋徽宗至寧宗喜定年間,有朱熹、陸游、辛棄疾、李白、岳飛等25人至衝佑觀任提舉,主管祠事,萬年宮現在是朱熹紀念館。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三清殿:三清殿是我國道教宮觀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於隆慶元年(1567年)冬應召北上時,曾在殿中牆上題詩一首:"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虜復徵蠻。他年覓取封候印,願向君王換此山。"三清殿前有一組石碑,其中最高的這塊是劉公神道碑。它連基座高3.7米,寬1.45米,原立於五夫鎮劉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於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神道碑詳記宋代大儒劉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蹟。劉子羽,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議大夫,在江蘇鎮江知府任上時,因觸怒投降派秦檜,被罷職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摯友。朱松死進,朱熹年僅14風,遵父遺囑,奉母舉家投奔劉子羽。劉子羽侍為子侄,精心教誨,終於使朱熹成為一代大儒。為報答劉子羽撫育之恩,朱熹含淚撰文並書寫了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額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議大夫充微猷閣待制贈少傅劉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書張式所書。神道碑左邊這塊詩碑,是明朝萬曆年間進士龔一清的140字《遊武夷記》七言古詩。右邊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間崇安縣知縣劉靖題寫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現代文豪郭沫若視察武夷山時抒寫的“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凌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的《遊武夷泛舟九曲》詩碑。1985年10月有關部門還在三清殿中心堂設立"中美武夷山蘭亭學院"(後改為武夷山國際蘭亭學院),招收了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名學員。他們中有大學教授、建築學家、=電影導演、記者、心理學家等,在武夷山邊觀光遊覽邊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受外籍學員的歡迎。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仿宋街:位於武夷宮,全長300米,取南北向,街頭建有石坊門,街尾構築了古門樓,模仿宋代建築遺風,以朱熹紀念館為龍頭。這條百餘米的仿宋古街,具有濃厚的宋代江南建築風格。街道兩旁店鋪林立,繁華如夢,酒旗倌風,古韻猶存。神經宋街有大小店鋪幾十家,主要銷售飲譽內外的武夷巖茶、蛇製品、旅遊工藝品。此外,還有酒鋪、茶觀,客人隨到隨飲,十分方便。古老的閩越文化宋街上展現著她那迷人的風采,使她成為向中外遊客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的長廊。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石門洞天:沿萬春園石徑溯溪西行,石徑兩側溪山漸漸合攏,在石徑曲折處,寬敞的萬春園隱沒在山石之間,展現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緻:逼溪而立的懸崖和冒出溪面的巨石,形成一座天然的門戶。水中巨石刻有“石門”、“靈源一派”等石勒,這裡是一曲的石門,過石門小徑臨溪懸空,一灣溪水在腳下瀠洄,在碧波盪漾的遠方,群峰左右簇擁著的玉女峰正濯出水面。

武夷山中最古老的宮觀武夷宮

止止庵:坐落在武夷山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南麓、水光石後。相傳是皇太姥和武夷十三仙人中的張湛及女仙魚道超、魚道遠結廬修道之所。晉代有名道來此煉氣養真。南宋嘉定9年,名士詹琰夫出重資修建庵堂,名止止庵,取其“止其所止,止觀止念”之義,並延請白玉蟾到此主持,為該庵發展鼎盛時期。“雲寒玉洞、煙鎖瓊林。紫檜封丹,清泉浣玉。鐵笛一聲,群仙交集。螺杯三飲,步虛冷冷。青草青,百鳥吟。亦可琴。有酒可對景,無詩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許?蓋武夷千崖萬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水光石:在止止庵西南、鐵板嶂下,逼溪屹立,高達十餘米。這一巨石在久陽餘暉的照耀下,水光石影、交相輝映,從而得名。水光石處在水光渡口,景緻宜人,名冠晴川,因而又叫晴川石。水光石上題刻縱橫交錯,現在尚存30餘力。最著名的有兩方:一方是明代名將戚繼光應片北伐路過武夷山時所留下的抒發徵蠻壯志、眷念武夷山的題刻;另一方是重建王陽明祠時留下的詩文勒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