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白马尊王又称白马王,白马三王,是中国民间奉祀的英雄神,是海峡两岸民众广泛信仰和信仰历史最久的道教神灵,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体系中从人到神的典型神灵,在长期的信仰过程中,白马王故事不断演变和充实,展示了福州民众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福州道教包容融通、善造神灵的地方特色。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白马尊为的的原型是驺寅,他是闽越王无诸之孙,闽越王郢的第三子,因好骑白马,故号“白马三郎”。据说在闽越王时代,在闽县鳝溪(今福州晋安区鼓山镇鼓岭西麓的峡谷中)以北,山峡之间有两座水潭,潭底深不可测,在水潭里有一只有一只大鳝身长三仗,在这里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精,危害八方名众,人民苦不堪言。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从小习武,力大无穷,擅长射箭,经常外出打猎。一日听闻闽县鳝溪有 一只大鳝在这里为非作歹,残害乡里,就带着柳、何、王、邓、陈五大元帅以及部下骑着白马来到这铲除妖怪,拯救乡里。白马三郎驺寅带领柳、何、王、邓、陈五大元帅及部下在这里与大鳝苦战三天三夜,总共射中大鳝九九八十一箭,眼看着带来的将领死伤无数,只剩寥寥几人,在加上后背所带箭也之神一支了,之间白马三郎驺寅仰天大叫一声,跳起来站在白马身山,凝聚身上所有神力,对准大鳝的眉心之处射去。只见大鳝被射中眉心后,用鳝尾把白马三郎和马一起卷起,一起跌入潭中,并用最后的力气翻潭倒水,把在潭边已经筋疲力尽的众将士全部卷入潭底。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老百姓看到白马三郎和柳、何、王、邓、陈五大元帅及部下为拯救众生,杀大鳝全部牺牲,就在潭边立庙,庙名鳝溪广应庙,俗称白马王庙。唐贞元十年(794年),观察使王翊在此祈雨,修葺此庙;唐咸通六年(865年),观察使李瓒奏封白马三郎神为“龙骧侯”;五代闽王王审知又奏封为“宏涧王”。宋庆历六年(1046年),郡守蔡襄也在此祈雨,重修庙宇;熙宁八年(1075年),敕封冲济广应王;绍定五年(1232年),加封孚佑王。从白马王庙西侧进山,跨越溪涧,拾级而登,有射鳝台、六角亭、祈雨台诸胜。沿途还有自宋至清的摩崖题刻,其中以宋代蔡襄的《祈雨记》最为珍贵。郡守曾巩也为白马王庙写过祈雨文。现在福州晋安区鼓山鳝溪白马尊王庙为两岸乡亲共奉为祖庙,山上并排立着白马王祖殿和射鳝台,山下规模较大的白马王庙估计是在唐朝新址上重建的。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在台湾马祖的白马王骑马塑像

白马尊王是福州地区民间拥有广大信众的道教神祇,明郑时期,大批福州民众赴台垦殖,也带去了白马三郎的香火。如今在福州人聚居的台北、基隆、桃园一带,有不少白马尊王庙。而在马祖列岛,从原乡连江分灵而建的白马尊王庙更是星罗棋布,仅北竿乡就有十五六座,配祀白马三郎的庙宇更是难以数计。近年来,马祖白马尊王信众经常组团经两马航线,前往鳝溪祖庙进香,并在周边绕境巡行。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骑白马的神仙白马尊王人送外号白马三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