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關公相信大家都知道吧,沒錯就是三國裡的那位以“忠義”著稱的關羽了,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

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

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身臥當陽,頭枕洛陽

據史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巧襲荊州,佔據江陵,遣將擊關羽,追至當陽,於臨詛殺關公。但恐劉備興師問罪,於是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又按諸侯之禮葬其屍骸於當陽境內。曹操識破東吳計謀,也以諸侯之禮將關羽頭顱葬於洛陽南門外。這就是關羽“身臥當陽,頭枕洛陽”傳說的由來。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中國三大關帝廟(解州關帝廟,當陽關凌,洛陽關林)和荊州市關帝廟。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hài zhōu guān dì miào)為武廟之祖,地處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鹽池,面對中條。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於火,經十餘年始修復。

解州關帝廟總面積22萬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間,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和武廟,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廟內懸掛有康熙御筆“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咸豐御書“萬世人極”、慈禧太后親書“威靈震疊”等匾額,代表建築是“春秋樓”。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解州關帝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街北是正廟,坐北朝南,仿宮殿式佈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主軸線上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佈局嚴謹。

雉門

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簷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東面是文職官員行走的“文經門”;西側是甲冑之士通行的“武緯門”。雉門上嵌豎匾,書“關帝廟”三金字。雉門後的臺階上是戲臺。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午門

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簷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北有反映關羽一生主要經歷的彩繪。

崇寧殿

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崇寧殿因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而名。殿前蒼松翠柏,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杆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木雕神龕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龕外木雕雲龍金柱;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重簷歇山式琉璃殿頂,簷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週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大殿明間懸清乾隆帝手書橫匾“神勇”,簷下有咸豐皇帝所寫“萬世人極”匾,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氣肅千秋坊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進寢宮,過花圃,有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氣肅千秋”坊。東側有印樓,內有“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裡植有翠竹一片,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相傳為關羽手筆。

春秋樓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因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修。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簷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簷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剔透有致。樓頂為彩色琉璃覆蓋;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傳說是象徵上山西108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對北斗七星,謂之三絕。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歷史沿革

陳隋始建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陳、隋(557年—618年)時期,《中國名勝詞典》指出創建年份為隋開皇九年(589年)。

北宋敕建

北宋時曾兩度對解州關帝廟大興土木。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間(1008年—1016年)重建。當年鹽池水少鹽減,皇帝派使臣查核,回覆:“鹽池為患的是蚩尤!”龍虎山張天師奏請:“古代忠烈之士死後成神,蜀將關羽忠勇絕倫,陛下禱告召之必勝無疑”。於是皇帝令天師在宮中焚化符籙,一位美髯公旋即披甲佩劍而下作答:“臣等會齊嶽瀆陰兵,立助為陛下滅妖!”幾日過後鹽池水積滿如初。皇上大悅,降旨在解州修建關羽廟。第二次是元祐七年(1092年)知州張杲之重修。稽考史載,宋真宗大中祥符間的重建,是歷代帝王首次敕建關廟,所以“殿皆石柱,雕龍飛騰,廟貌宏麗甲於天下”。張杲之重修後,隨著關公被封為“崇寧真君”,解州關廟又被懸匾為“崇寧宮”。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金元修葺

金代兩次修葺:一為大定三年(1163年),管軍範公重修殿宇,貢士南濤作文記述;一為泰和四年(1204年)奉朝命重修,知州田德秀撰有《重修關廟記》。

元代兩次修葺:至元三年(1266年),先有靖應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護持解州關廟,並兩建道院於關廟之左,稱崇寧宮(即今之解州關帝廟東宮),從屬於主廟。其徒孫張志安在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損壞關廟之後重新修葺,起始於至治三年(1323年),完工於泰定元年(1324年)。

明清鼎盛

明朝明初,關公仰崇之風繼續沿襲,官民對解州關廟的修繕也持續不斷。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初定祀典,嘉靖期間(1522年—1566年)官祭升格,明神宗朱翊鈞先後追封關羽為“協天大帝”、“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並敕賜廟額為“英烈之後”——解州關廟的營建達到了高潮,廟勢亦於當時為最壯,達到鼎盛時期。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清代

清代,由於皇家崇祀關帝大大超過前朝,解州關帝廟不僅延續著明末的盛況,而且作為“武廟之冠”逐漸成為世人朝聖之地。

康熙四年(1665年),陝西巡撫賈漢復重修關帝廟;三十七年(1698年)五月,康熙帝親筆書寫“義炳乾坤”匾額,懸掛廟內;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廟會期間,一場大火使解州關帝廟焚燬無遺;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臨解,發帑金一千兩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州祝增才恢復舊規。

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親王拜謁解州關帝廟,指畫關帝聖像,題寫詩章及聯額,其詩今存崇寧殿前碑亭。

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韓桐修葺廊廡、繪製壁畫、移建樂樓、增修牌坊、完善結義園;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守言如泗先改八卦樓為御書樓,又改麟經閣前樓為刀印二樓,釐正匾額,修繕東西大牌坊,改建結義園、功德祠,並在廟西建設“關夫子故里”碑亭。此後,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1773年—1777年)、嘉慶九至十年(1804年—1805年)、十三年(1808年)又有葺補。

嘉慶二十年(1815年)解州一帶6.7級地震的發生,關帝廟飽受摧殘。

道光四年(1824年)開始籌劃修復,因資金不足,只進行了支撐加固。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咸豐九年(1859年),前州牧葉筱珊會同楊鐵臣、程立齋等人,

籌銀1.7萬兩,命董清海督工,歷經十餘年,於同治九年(1870年)完成春秋樓、廊房、內外牌坊、大門角門、結義園、功德祠、崇聖祠、部將祠、追風伯祠的修復。

光緒元年(1875年),鼓樓重修;三年(1877年),“義壯乾坤”坊被火燒燬。光緒三十三年至宣統元年(1907年—1909年),解州關帝廟連遭火災,午門、大門、樂樓、東西角門、東西華門、鐘樓、廟外西側木坊、部將祠、追風伯祠、官廳、崇聖祠及百餘間廊房皆成灰燼。

民國破敗

民國期間,戰亂頻仍,解州關帝廟的維修工程遠遜於前。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令天下立關岳廟,解縣知事周庚壽虛於應付,只是把結義園君子亭改為關岳殿了事。1917年,新任知事徐嘉清建設官廳。對清末火災中燒燬建築的重建因款項問題屢屢停工,自民國八年(1919年)開始,至十一年(1922年)才完工,且午門是另工重建。1938年,日軍侵華戰火波及解州,關帝廟崇寧殿、聖母殿、嗣聖殿、春秋樓、刀樓、印樓、東西官廳及廊房多被日軍飛機炸壞,1940年慘淡修復了春秋樓和聖母殿。1946年補修了西官廳和東西廊房。1947年,運城解放在即,困守運城的國民黨軍隊為了興修工事挽回敗局,將關帝廟內的娘娘殿和太子殿拆除。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建國以後

五十年代初,重修了崇聖祠大殿、“威震華夏”木坊和部分廊房,彩繪午門壁畫,彩畫了崇寧殿。

1952年,成立了解州關帝廟文物管理所,專門負責廟宇的保護、保養、維修和遊客服務工作。

1957年解州關帝廟被公佈為山西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5年始,先後修復194間廊房、雉門捲棚、午門翼角、御書樓捲棚、東西宮門樓和宮牆、後宮院圍牆,翻修東西官廳,重修“山海鍾靈”等5個牌坊。

1978年,關帝廟文管所正式對外開放。

1986年,收回結義園,重修三義閣、君子亭、結義坊等主體建築。

1988年,解州關帝廟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90年代,先後大修了御書樓、春秋樓,重浚結義園蓮池、堆砌假山。

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恢復了御花園,完成東宮基址保護工程。

2010年,利用社會資金修復了“威震華夏”木牌坊。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2013年,整修結義園,推平假山,精縮蓮池,新建山門

截止2014年4月,廟內的全部古建築都已修葺如故。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湖北當陽市關凌

關陵,原稱“大王冢”,位於湖北當陽城區西北3公里處,坐西朝東,面臨沮水,和景山遙遙相望。與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並稱中國三大關廟,已有1700餘年歷史。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關陵,開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關陵陵冢為一圓形封土堆,高7米,圍70餘米,石牆、石欄環抱,佔地45000平方米。關陵建築群以宮牆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採用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中軸線上,有八座古代建築物。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簷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寢殿內有臺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杆,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正殿大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筆“威震華夏”金字匾額一塊。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洛陽關林(河南省洛陽市關帝廟)

千年關廟祈福聖地—洛陽關林,位於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傍伊水清流,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

220年春正月,曹操追贈關羽為荊王,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城南十五里,並建廟祭祀。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關林廟,擴建成佔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

明萬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關羽始封“聖”。

清順治五年敕封關羽“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陵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林”,始稱“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孔林”並肩而立的兩大聖域。

雍正八年(1730年)詔改武廟。

清乾隆年間加以修建,形成現今佔地180畝的規模。關林是明清時期皇帝遣官致祭、地方官吏和百姓朝拜關公的場所。

1980年在關林設立有洛陽古代藝術館,陳列古碑誌、石刻藝術珍品。

2001年3月,關林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2006年05月25日,關林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關林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992 X-85)“關公信俗”的遺產地。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關林,始於漢末,迄今1790餘年。

關林廟位於關林鎮關林南路東端,是我國集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關林廟為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建,清代部分添建,現存大部分為明代建築。關林的建築規格是按照宮殿形式修建的,佈局嚴謹壯觀。廟前有戲臺,中軸線建築依次有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關墓。

關林相傳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的地方,前為祠廟,後為墓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南7公里的關林鎮。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佔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朝拜關公聖域。兀立於廣場上的“千秋鑑”樓,為舊時“燈影鑼鼓話興亡”的所在;分立於大門兩側的明代石獅,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清乾隆時又加以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關林總面積約百畝左右,古柏蒼鬱,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氣象幽然,為洛陽市著名的古建築及遊覽勝地。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

極富封建意味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門釘,體現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後榮耀;立於儀門左右重達3000餘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餘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威揚六合”匾額為慈禧太后御筆,端莊厚重,彌足珍貴;連接儀門和拜殿的石獅御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甬柱頂雕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成就。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湖北省荊州市關帝廟

荊州關帝廟為全國四大關廟之一(另三座分別在解州、當陽、洛陽)。它雄踞在荊州古城的南紀門內。史料記載:這裡曾是蜀漢大將關羽鎮守荊州的府邸故基,關羽曾裡運籌帷幄,總督荊襄九郡諸事十年有餘,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關羽死後,這裡成了他後裔世襲江陵的襲地。到了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荊州城最早、最大的關廟在這裡建成,後因種種原因,古殿宇毀失殆盡。現在大家看到的關帝廟是1987年,經原江陵縣人民政府及國家旅遊局籌資,按清乾隆縣誌載古關廟建築佈局圖樣在原關廟遺址上覆建的。 荊州關帝廟,雄踞在荊州古城南紀門內,是關羽鎮守荊州後的標誌性建築,與山西解州關祠、湖北當陽關陵、河南洛陽關林並列為中國四大關公紀念聖地。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荊州關帝廟,亦稱關公館,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萬曆時重建,清順治七年(1650年)、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重修並擴建。

史料記載,此地乃蜀漢大將關羽鎮守荊州的府邸故基,關羽曾在這裡總督荊襄九郡諸事十年有餘。

關羽為三國蜀漢名將,守荊州時,北伐襄樊、威震華夏,後為東吳俘殺。

關羽死後,歷代封諡顯赫。荊州關帝廟自建後,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至清雍正十年,廟內除奉祀關羽外,其曾祖、祖、父亦受祀,其子關平、部將周倉及楊儀、馬良皆從祀。

一時,荊州關帝廟廟宇森嚴、規模宏偉。

遺憾的是,日軍侵華期間,廟宇遭到了致命一擊,殿宇毀失殆盡。

1987年,江陵縣政府按清乾隆縣誌載古關廟建築佈局圖樣,在原關廟遺址上覆建荊州關帝廟。

如今的廟宇數經改造,雖早已大非原貌,但廟內元末明初所植的“夫妻銀杏”,儘管雄樹已毀,雌樹依然枝虯葉茂、蒼勁挺拔。

整個廟宇仿原關廟風格,殿宇分儀門、正殿、結義樓、陳列館等。

所有建築,一律灰瓦紅牆、雕樑畫棟、飛簷翹角,氣勢恢弘、獨具魅力。

步入儀門,上方高懸清乾隆御匾“澤安南紀”;大殿正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賜匾額“威震華夏”;殿內掛著清雍正御賜的“乾坤正氣”匾額。

大殿內關羽塑像高丈餘,身披重鎧,長髯飄飄、威風凜凜;關公兩側的關平、周倉,亦顯得粗獷矯健、彪悍勇猛。

大殿兩旁內壁上,有關羽“鎮守荊州”、“迎親救主”、“義釋曹操”、“單刀赴會”、“馳援當陽”、“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父子忠魂”等巨幅壁畫,再現了關羽忠、義、仁、勇的高大形象和荊州人對他的景仰之情。

中國武財神關公的四大廟宇

大殿和結義樓之間的甬道上,有一尊威嚴的關帝石雕像。

2003年5月,世界關公文化促進會會長雷震寰、美國紐約關帝廟主席馮德鑫向荊州關帝廟贈送了這尊價值5萬元的關帝石雕像。

據說,這尊石雕像來歷不凡,系北京關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邀請海內外朋友在另外三大關廟取聖土和靈灰,喻有“關聖帝君身首魂合一”之意,而後請名家精心雕刻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