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汽车 养不熟的“白眼狼”?!

昌河汽车有着近50年的造车历史,上世纪90年代,昌河和五菱、长安、哈飞并成为微型车生产领域的"四小天王",承载了许多中国人的记忆。不过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环境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昔日的微客之王沦落为微型车市场的末流企业,甚至一直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

2009年昌河汽车迎来转机,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撮合下,昌河汽车被长安收购。而收购之初当时长安的掌门人徐留平对这一重组充满信心,认为两家企业都有很强的军工背景,这确保它们再重组后在企业文化方面更容易融合成一家。同时,徐留平给当时重组后的长安定下了2012年达成300万辆产能、2020年实现500万辆产能目标。

昌河汽车 养不熟的“白眼狼”?!

不过长安对昌河的重组并不顺利,兼并重组昌河并没有给长安带来一种整合提升,多个品牌仍然是在各自的道路上独立发展,缺少相互的支持。长安当时虽然作为昌河的母公司,但对于100%资产隶属关系的子公司管控却已失守。特别是在长安派驻昌河汽车的领导李黎被昌河员工“围攻”后,长安系几乎所有高管均已撤离昌河。因此,产权关系上昌河虽是长安的子公司,但在经营层面完全是昌河主导。

在长安重组昌河的事件中,长安的介入让处于资不抵债垂死边缘的昌河汽车有了新的活力,但昌河汽车却并不领情,按当时昌河汽车内部人士的说法“中国长安一不给技术和车型,二不给资金支持,昌河必须要脱离他,寻找更好的合作伙伴”。这为后来的昌河“独立”埋下伏笔,而这个更好的合作伙伴正是如今的北汽集团。

北汽集团确实称得上是好的合作伙伴,2013年昌河汽车与北汽集团正式牵手,在外界看来这是昌河汽车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而北汽重组昌河后将其定位于集团自主品牌“双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支持昌河汽车的发展,可谓要车型给车型、要政策给政策、要技术给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来推动昌河汽车的复兴。

其中最具代表的北汽将自身品牌的多款车型交由昌河汽车生产,以丰富其产品线。同时北汽集团还调派了多名颇具市场经验的高管,扶持昌河汽车发展。但复兴昌河汽车似乎没有像北汽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北汽给技术又给资金的情况下,北汽集团仍没有掌控昌河汽车的主导权,多任北汽派驻高管被调离和调整,而老昌河高层却岿然不动。

经历了曾经的长安,又面对现在的北汽集团,昌河汽车表现出来更像是一头养不熟的“白眼狼”。无论你投入多少资金、多少基础、多么饱满的感情,它永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容他人染指。曾经的昌河铃木,烟雨铃木退出结束,昌河人在铃木合资过程中曾洋洋自得地表示,我们没让日本人赚到钱,遏制合作伙伴,劲不往一处使,投资可以拿来,但坚决得由我来花是昌河人固有而相当落后的小农经济思维,经过长安、铃木,北汽三个时期的证明,昌河人根本不具备独立复兴的能力,在中国汽车工业大踏步前进的进程中,昌河早已沦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品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昌河走进死胡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