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00餘年開鑿的洛陽龍門石窟,為什麼能夠入選世界遺產?


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洛陽龍門石窟可以說是世界聞名!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史料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在眾多珍藏的碑刻題記裡,“龍門二十品”更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的石刻造像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

根據《魏書》記載,龍門石窟開鑿於雲岡石窟之後。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盧舍那大佛,據說這尊巨大的佛造像是根據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形象而開鑿。

從石窟的建築形式上我們可以看出,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入選世界遺產的時候,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這樣說的: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