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3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4。萬歲山5前珠翠6繞,蓬壺7殿裡笙歌作。到而今、鐵騎8滿郊畿9,風塵10惡。

兵安在?膏鋒鍔11。民安在?填溝壑12。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13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14。卻歸來、再續漢陽15遊,騎黃鶴。

註釋:

1.滿江紅:詞牌名,亦稱“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雙調共有九十三字,上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下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

2.黃鶴樓: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舊址在黃鶴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黃鶴磯上。黃鶴樓屢建屢毀,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1957年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武昌引橋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黃鶴樓重建,遷址於武昌蛇山之巔。

3.荒煙:荒野的煙霧,常借指荒涼的地方。黃鶴樓上不可能看到中原,作者登樓極目遠眺,只見煙霧濛濛,遙想被煙霧那一邊不能看到的中原大地上,往日繁華的城市,正被金人鐵蹄蹂躪。

4.風樓龍閣:形容建築的華美富麗。

5.萬歲山:即艮嶽,位於皇宮的東北方向。艮在八卦中為山之象,亦指東北方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動工,宣和四年(1122年)竣工,初名萬歲山,後改名艮嶽、壽嶽,或壽山艮嶽連稱,亦號華陽宮,為皇帝遊玩享樂之地。

6.珠翠:本意是珍珠翡翠,泛指用珍珠翡翠做成的各種裝飾品。這裡指皇宮中各種奇花異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指宮女,但筆者以為與詞意不甚契合。

7.蓬壺:蓬萊,是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三個仙山之一,即三山是傳說中的蓬萊(蓬壺)、方丈山(方壺)、瀛洲(瀛壺)。蓬壺殿:疑即北宋皇宮內的蓬萊殿。

8.鐵騎:披掛鐵甲的戰馬,借指精銳的騎兵,這裡指金軍的“鐵浮圖”重甲騎兵,亦可泛指金國軍隊。

9.郊畿:京城郊外王畿之地,指汴梁所處的地區。畿:國都附近的地區。出於《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下卷第十四·袁宏曰》。

10.風塵:指戰亂,即戰亂引起的兵荒馬亂的情景。風塵惡,指敵人佔據中原,戰亂導致民不聊生。

11.膏鋒鍔:潤澤,滋潤。鋒:刀、劍等兵器的銳利部分;鍔:刀、劍的刃,鋒鍔借指敵人的武器。這句說士兵的血染紅了敵人的兵器。

12.溝壑:溪谷,山澗,山溝。溝:溝字的本意為田間水道,也泛指一切通水道。壑:坑谷,深溝。

13.請纓:請求命令,這裡意為請求殺敵立功的機會。纓:拘繫人的繩子。請纓,本意為請求給他一根長纓,比喻主動請求擔當重任。

14.河洛:黃河、洛河一帶,即指中原。河洛地區為中原腹地,歷史上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古稱“居天下之中”。洛河在河南省鞏義市的河洛鎮神北村入黃河,北宋帝陵即位於鞏義市境內。清:掃清,肅清。南朝·梁江淹《北伐詔》:“驍雄競奮,火烈風掃,克定中原,肅清河洛。”這一句表現了作者率領精銳軍隊渡過長江,掃清佔領中原的敵人。

15.漢陽:與武昌、漢口並稱武漢三鎮,在武昌西北。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騎黃鶴”,陸游《入蜀記》:“黃鶴樓舊傳費禕飛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作者在末句繼續上文的意境,表示今日山河未復,心願未了,不能盡興一遊。到收復失地之後,還要故地重遊,以續今日登臨之興。作者在此處用了反襯的手法,用得勝之日的愉快心情,對比眼下心懷故土、壯志未酬的心緒,抒發了揮師北伐的迫切願望和收復中原的決心。

寫作背景:

兩宋之交,恢復中原,收復河山成了詞壇的時代主題,詞的風格方面豪放取代了婉約,岳飛也是代表人物之一。

這首詞寫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復襄漢六郡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創作時代較《滿江紅·怒髮衝冠》略早。襄漢是襄水和漢水流域共同流經區域的統稱,該區在湖北省襄陽市。

金太宗(完顏晟,女真名完顏吳乞買)天會八年(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太宗下詔立宋朝降臣、原濟南知府劉豫為皇帝,國號“大齊”。該政權對金“世修子禮”“忠以藩王室”,是代金統治漢地的傀儡政權,史稱“偽齊”。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偽齊軍隊攻佔襄陽六郡(今屬河南、湖北),切斷了南宋與川陝地區的聯繫,準備來年繼續攻南宋。

紹興四年四月至七月,岳飛率軍大敗偽齊和金國軍隊,收復襄漢大片失地,憑此大捷岳飛32歲即被封為武昌郡開國侯。但宋高宗只求偏安,並不打算反攻中原,在岳飛出師之前即嚴令只准收復六郡,不得越界用兵,因此在收復六郡後率軍凱旋鄂州。但他仍不斷上奏要求直搗中原,以免坐失良機。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感懷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