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那時的某人》有感

東野圭吾會有水書,這一本嘿嘿嘿。書中收錄了短篇小說,其中很多短篇都是最開始的雛形,最後通過改編都寫成了不錯的長篇小說已經出版,所以東野圭吾在書中強調,這是編輯們覺得可以將雛形也集結出版,畢竟雛形能說明寫小說的構思過程。編輯提供的這個角度,對於真的想寫小說的人而言,還是可以借鑑的,畢竟從雛形到最後的成品,比如秘密,就真的可以分析玩味出一些感覺,或者真的對寫作有指導。但筆者是抱著對東野圭吾推理的期待來的,悻悻而歸,所以嘿嘿嘿三字奉上。

當然,本書收錄的雛形還是有挺有意思的構思,比如reiko和玲子,讀完還是蠻毛骨悚然的。一個漂亮孤單的年輕女孩,很柔弱的出現在一個月黑風高的下雨夜晚,看似純潔如白蓮花一般只是遭到男性傷害。其實反轉,女孩身上有多重人格分裂,實際上正是女孩殺死了男人,而殺人動機既充滿了確定性又充滿了偶然性,以至於很難被發現真相,即便殺人兇器此等重量證據加持,也很難讓人想到女孩是施暴者。

這是一個略帶點悲傷的故事,女孩曾是輪姦案的受害者,而這類事情,受害者往往會遭受很多來自社會的二次傷害。女孩漸漸封閉自己,逐漸形成冷酷獨立的第二個人格,而第二個人格的勇敢獨立建立在身邊另一位年長女性的關懷基礎上。幾年後,年長女性即將進入婚姻,因而女孩將年長女性的對象認定為再次奪走自己幸福的劊子手,於是策劃殺人事件。但陰差陽錯,女孩認錯了對象殺錯了人,這才導致長久以來沒有引起警方的懷疑。

故事的結尾也充滿了唐人街探案中的詭秘,被揭開真相後女孩的第二種人格彷彿受到了打擊,於是乎第一重人格迴歸本位。柔柔弱弱楚楚可憐的白蓮花人設,曾經的傷害所贏得的同情分,再加上當前任何一個國家對於多重人格的不知何去何從的法院判罰,這一切都預示著女孩能重新改頭換面重新來過。只是文章的最後女孩詭秘的微笑,讓人不禁懷疑第二重人格究竟有沒有沉睡,會不會像十二個比爾一般最後遺留下的人格竟然是最邪惡的人格?

同時,也有比較有意思的構思,但這個構思估計不能撐起一本小說,最多隻能做小說中鋪開的推理樹上漂亮的花朵使用。比如殺人動機是隱藏起來的遺書,藏遺書的方式是在不起眼的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類似的情節在東野圭吾的小說學生街的日子中出現過。推理小說作家不容易,需要不停的思考容易被人忽略的推理細節,然後將它合理化到書中的情節中,既不顯得突兀,又能為整個文章增加精彩,難啊。

整本書包含八個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還是有一些推理的心思在裡面,不過因為情節太過於分散,好多內容估計很難運用到目前的作品中去。同時裡面竟然還有諧音詞的梗,只能說,東野圭吾真的是寶藏男孩,好在他還在繼續寫作,雖然近幾年作品沒有太多的出彩,但筆者總認為作為全面開花什麼都敢寫的大叔,他一定能再次找準切入點,寫出讓人感動的作品來。

讀《那時的某人》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