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人退休后花费20年时间,绘制出天津河东区大直沽老地图

前言

本文作者为@阎素,阎老师哥哥原为电力局干部,退休后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搜集史料绘制了1900年以前的大直沽街巷以及商铺街景图,但如此巨作凭一己之力实难完成。现受阎老师委托,寻找了解大直沽历史的老人将此图进一步填补完善。

如果有朋友了解此事,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联系我,也可直接联系阎素老师,(头条号: )。如果您不太了解,也恳请您点赞或转发,将此文章传播一下。作为天津人,我们有义务为传承天津历史文化做一份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财富。

此文对大直沽乃至天津的历史脉络、民风民俗、民谣传说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回忆,可读性极高,耐心读完一定会有收获。

致敬!老人退休后花费20年时间,绘制出天津河东区大直沽老地图

从《画老大直沽》,走进大直沽掌故

作者 阎素

大直沽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不是画家,也不是写家,花甲之年从处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他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收集材料、酝酿、构思,画了一幅画。己亥猪年是他84岁的本命年,也是这幅画的收官之年。

致敬!老人退休后花费20年时间,绘制出天津河东区大直沽老地图

老人绘制的大直沽地图

当1900年以前的风尘仆仆的老大直沽的风情风物和古宅古庙从历史画面中悄悄走来,犹如一部缓缓打开的无声的史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令我们耄耋老人振聋发聩,忍不住泪眼汪汪。画境钩沉出老大直沽在老人们心底各朝各代的往事,历历在目。当年,祖辈们口中水灵灵、古朴的大直沽再现眼前:"弯弯海河西南绕,匆匆漕运往如梭。隆隆火车鸣渤海,家家东窗望盐坨。菁菁西北蒲苇荡,处处雁鹊喜造窝。漪漪沽水接天地,泛泛渔火夜星烁。爻爻街巷门八座,鳞鳞五行又八作。深深庭院居高台,绵绵秋雨淌田坡。棵棵国槐寿百岁,簌簌榴红枣花落。阵阵沽酒醇香醉,餐餐饭菜鱼虾活。年年祈福天妃宫,日日瑞云罩香火。"触景生情,乡愁,顿时涌上心头。

致敬!老人退休后花费20年时间,绘制出天津河东区大直沽老地图

乡愁,在古老大直沽的一幅幅悬腕描绘翰墨的山高水长中;乡愁,在一段段口耳相传故事的口头文学中;乡愁,在一部部引经据典史册的鸿篇巨著中,喷薄而出。

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如此热衷地用他那双颤抖的手,昏花的眼、衰弱的身子,一笔一笔、一划一划、一年一年潜心于此,消耗他的夕阳红?!老人们为什么对眼前这幅黑白画面如此倾心,如此热泪盈眶,如此产生共鸣?!只有一条,那就是对大直沽共同的恋母情怀。

那么大直沽有什么壮举值得这位耄耋之人如此呕心沥血、如此痴迷不悟吗?于是,我走进老人,走进大直沽,掀开这神秘的面纱。

推本溯源

一段段津沽民间掌故传说,在津沽老人中口耳相传、对答如流。老人们说地处海河东岸的大直沽,在汉朝属于北章武,大直沽后台的玄武庙是曹操东征乌桓时所建;古庙"挂甲寺",原处大直沽地界,唐朝大将薛仁贵东征曾在这里挂甲休息,得名"挂甲寺"。老人还说,过去大直沽有个名叫叶兆凯的农民,在一年早春,他从大直沽窦家坑挖出一把锋利的"三股叉",把上刻着"韩昌"。韩昌是北宋时辽国元帅,大直沽是宋辽对峙的战场,大直沽刘台运动场(现河东体育场)是当年的练兵场。

如果说口述无凭,翻开史册《金史.完颜佐传》,1213年记载:"完颜佐、完颜咬柱分别任正副都统戍直沽寨。""直沽"就成了天津最早出现在史书上的地名。然而"直沽"的历史远非如此。在距大直沽十里的张贵庄、军粮城曾出土了战国时期墓葬的陶器及玛瑙、象牙等饰物。1998年对大直沽进行了地质学考古,证实大直沽是一万年以来形成的地质学上的高亢地势。这就是我祖母(1884年-1966年)常说的:"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锅、台子高"其中一宝。祖母还说:"天津卫几次发大水,只留下大直沽宫前、宫中、宫后几条街是旱地。"大直沽这片由海河、坑塘环抱的"安全岛"的自然地理优势,决定了她的历史文化堆积不会晚于张贵庄和军粮城。二十多年前,在大直沽天妃宫遗址出土了大量元明清文化堆积层,和少量宋代陶器的痕迹。印证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作为天津的根,天津生命的源头,大直沽的历史可圈可点,令人追寻。

北方最早的物资集散地

即使大直沽是天津的根,那大直沽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值得一提吗?老人们说:"当然值得一提。"《永乐大典》中的《经世大典海运篇》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和四方万国之众仰食于燕。"当时的"燕"捉襟见肘,元朝廷只得南粮北运。"1283年元设海运漕粮万户府,专管海上运输。实行军事管理。""海运漕粮分春夏两运,正月集粮,二月起运,四月达直沽,五月回帆运夏粮至八月返港。""皇庆元年(1312年)沥港成功直航直沽。""1314年刘家港运粮船1253只,由刘家港直达直沽。"清顾祖禹编著《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大直沽海河河畔这样的记载:"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涘,固有大直沽之名"如此,大直沽正好是千百只漕船停泊、百万石漕粮仓储和中转地的优选之地。《天津卫志》记载:"元统四海,东南贡賦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据此确定了当时大直沽是北方物资集散地、商业中心的起始地位。明《海道经》记载:"元延佑(1314-1320年)以来,每海道船大者八九千石,小者二千余石。天历二年(1329年)每船达350万石。"如此千余只漕船,每只船运百万石漕粮,往来停泊并仓储在大直沽,设想当年的大直沽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气派,对朝廷是何等的重要?!元张翥(1287-1368年)在《蜕庵诗集》中描述:"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衙。"大直沽因漕运而兴,不只是气势磅礴海运漕粮的码头,形成了码头文化。随着海运,南方的陶瓷、布帛等充裕了大直沽乃至直沽的大街小巷。从此,大直沽首先形成了南北物资的集散地和商业中心,人们足不出户,品尝珍馐美味,享用南北特产。我母亲(1912-2001年)的口头禅:"物美价廉的物品,产地不如集散地,大直沽就是早年的集散地。"就此以往,形成津沽人的"吃鲜"和恋家情怀,也形成了在沿海城市中独有的津沽文脉。

北方第一座妈祖庙

随着海运漕粮的日益增长,海难频频发生,伤亡惨重。元臧梦解在《直沽谣》中有这样两句:"北风吹儿坠黑水,始知溟渤皆墓田。"骇人听闻。为了祈祷海运漕粮的安全,元朝官府在海运漕粮的目的地大直沽,首先建起北方第一座天妃宫,大直沽人叫《娘娘宫》,请来福建湄洲《妈祖庙》"护海运有神应"的女神林墨娘娘。至元18年(1281年)忽必烈(1260-1294年)加封林墨"天妃"神号,庙称"灵慈"。清光绪《畿辅通志》记载:"元至元(1264-1294年)于河东大直沽建《天妃灵慈宫》(东庙)。"三四十年以后,"于泰定三年(1326年)在三岔河口建西庙。"《河东大直沽天后宫碑记》中记载:"泰定间(1324-1327年)弗戒于火,福言于都漕运万户府,朝廷发官帑钱使更作焉。"由此表明,其一:大直沽天妃宫失火后,元朝廷出资重修;其二:表明大直沽天妃宫始建时间早于此。到了元文宗皇帝(1328年)亲书《敕建天妃灵慈宫》金字牌匾,高悬宫门。每年四月漕粮运到大直沽后,五月初漕船返航前,漕臣、漕民、八方来客商贾云集,开始"斋戒卜吉于天妃灵慈宫。"元世祖忽必烈数次派国子监到大直沽《天妃灵慈宫》祭祀天妃。元张翥在《代祀天妃次直沽》中写道:"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气满宫袍。"五月初官民的隆重祭祀,这就形成了大直沽天妃宫独有的"五月庙会"的盛况,这也是海外侨胞到天津大直沽追寻妈祖文化的原因。

大直沽童谣里的典故

到了明朝,在"直沽"发生了一件重大战事,至今600多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不衰,那就是老祖母讲的"燕王扫北"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是燕王朱棣为夺侄子皇权以"靖难之役"发兵。史册中"建文帝调辽兵于直沽,被燕将击溃。"燕王"由直沽济渡沧州"夺得大明天下,定都北京。在"1404年12月23日"于直沽设天津三卫。"到"1652年改天津三卫为天津卫"。这就是"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的故事。

在津沽民间"燕王扫北"家喻户晓,而不是史册上记载的"靖难之役"。童年时津沽的一支歌谣叫我求解一生,那就是老祖母哼唱的这支"摇篮曲":"噢,噢,睡觉了。狼来了,虎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哪里藏?庙里藏。一藏藏出来个白二郎,二郎二郎赶太子。哭了一场,又一场。"七十多年来我被这支童谣深深诱发而求解,我怀疑这支童谣暗示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燕王扫北"。当年"建文帝调辽兵于直沽",燕王"由直沽济渡沧州",在"直沽"的一场血战、一场刻骨铭心的扫荡,至今留下口耳相传的"燕王扫北"。当时的史实正如这支童谣所影射:"燕王扫北,如狼似虎。建文帝闻风丧胆,披上祖父的袈裟,装扮成和尚背着鼓,混入人流慌忙出逃。藏进庙里,遭遇燕王一队又一队人马的追杀。弱冠的建文帝心惊胆战辗转逃命,一路躲藏,一路哭哭啼啼,四处逃避叔父的追杀。"这支童谣也引出了建文帝出走之谜。事件过去了600多年,至今大直沽老人,其中还有我,还用这支老掉牙的"摇篮曲"为孙伙计吟唱。

明朝停止海运漕粮,从此大直沽企足而待。然而,大直沽天妃宫依旧得到明朝廷四次拨资修缮,香火不断。

大直沽为"西学中用"当先行

历史步入清乾隆年间(1765年),长芦盐商在大直沽海河东岸,原海运漕粮的中转地上,建起了规模宏大、豪华的《柳墅行宫》,乾隆皇帝七次策马驻跸《柳墅行宫》,这里留下乾隆皇帝篇篇诗文,这里也留下臣民兵员斑斑血迹。

中国跨入近代史,举步维艰。中国的洋务运动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大直沽一马当先,又承载了中国"西学中用""开发区"的历史重任。同治五年(1867年)五月,清兴办洋务,在大直沽东北建起《天津机器局》,熟称《东局子》,李鸿章历经30多年不断扩建,占地22顷30亩,耗银达千万两,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艇在这里试制。光绪六年(1881年)七月,在《东局子》旁建起《北洋水师学堂》,严复曾任校长,黎元洪、张伯苓等就学于此。光绪十一年(1886年)十月,在大直沽海河东岸《柳墅行宫》旧址上建起《天津武备学堂》,为袁世凯新建路军培养出冯国璋、曹锟、段祺瑞等高级军官。仅仅几十年间在大直沽创办了"开北方风气之先,利中国兵器之本"的"两堂一局"。加之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修建了《津沽铁路》。这一切均成了八国联军进攻大直沽的目标。1900年夏,八国联军从大沽口攻入大直沽,联合天津租借地联军反复烧杀、掠夺大直沽,整个大直沽村庄、《两堂一局》连同二十几座庙宇全部化为灰烬,大直沽成为一片废墟,成了人间地狱。

大直沽罹难

今天痛切心髓地重新审视立于光绪二十九年,由大直沽村民撰刻的《大直沽敉乱记》碑文:"------津邑城东大直沽,距城八里,直沽村东北临铁路,西南隔河系租借国。庚子仲夏各国联队自外入者,必由直沽以迎联军,大直沽东西皆战场也。廿七日(农历五月)武卫军奔溃,洋兵自外入者始入村焚掠,毙死数人。廿八日租借之洋兵入村,沿户纵火,村民之逃在外邑者死于兵、死于疫、死于惊恐者又数千人------。此盖自此村以来,千古非常之奇劫。------六月十八日天津城陷落,尸横遍野------。勿忘离乱之苦,以见感之资云尔。"大直沽村民刻碑立传竖立在大直沽西观台,以明志警示后人,有国才有家。这旷世奇劫、血海深仇大直沽人怎能忘记!

再看看入侵者摧毁《天津武备学堂》的自供状。八国联军英军随军记者吉普斯所著《华北作战》记载:"在星期日(阳历六月十七日)下午两点,八国联军乘舢板过河,从河岸向武备学堂前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从土墙的大门处进入学堂。联军穿过广场向军火库及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物进攻,遭到中国学员四面八方来的毁灭性地射击。联军一部分人从左边进入四合院,围着房子打。一伙很顽强的学员在一条狭长的廊道固守着。联军认为不易攻下,就决定轰炸它。从几个点点火,引起军火库爆炸,全体学员战死,武备学堂化为灰烬。"

这是强盗血洗《武备学堂》,不打自招血淋淋的罪证,烧杀掠抢后,还要割地赔款。这就是被法国作家雨果怒斥的强盗行径。

一个任人蹂躏、强暴的中国,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家的宅院、粮店、海鲜店、家谱、七个装满谷物的粮仓和赶大营的骆驼全部化为灰烬。耄耋之年的老祖母含泪回忆说:"逃难三个月回来,村子没了,家没了,业也没了,你老太爷把手插进粮仓的焦谷里,焦谷还是热的。"

水灵灵的大直沽成了被焦黑和血腥笼罩下的残垣断壁,成了人间地狱。自1860年天津开埠后,大直沽再一次被强盗撕裂。原本比利时永租了大直沽。1900以年后《天津机器局》成了法国的练兵场。屠杀大直沽的首恶,俄国公使丧心病狂地发密电给沙皇:"租借地拟建在我军保卫城市时流血最多的那一部分------"虎视眈眈的沙俄在《天津武备学堂》的废墟上建起了沙俄领事馆、工部局、仓库,还有俄国花园。祖母把《俄国花园》叫做《老毛子花园》。沙俄在中国人民的白骨堆上建起的花园里,有一座如白雪公主宫殿般的小洋楼。据说小洋楼经常闹鬼。人们说那是不死的灵魂。我上大学时从楼前经过,总是回头张望这座一直空着的、阴森的"鬼楼",浮想联翩。几十年以后游子回到故乡,"鬼楼"不见了。现在只留下孤零零的沙俄领事馆,早已失去往日的疯狂。

大直沽浴火重生

大直沽被三国瓜分了,四乡的顽童指点着大直沽恶作剧地唱着:"大直沽真缺德,一个庄子分三国。"这是当年家住河西的母亲耳熟能详的童谣。

1903年大直沽奋力摆脱俄、英、日等国都统衙门的统治,浴火重生,安土重迁。乡亲们在几家烧锅的带领下,鼎力相助,重新建起鳞次栉比、古香古色、青砖瓦房四合院的街巷,五行八作的店铺,还集资建起大直沽《天妃灵慈宫》的大殿和南北偏殿,恢复昔日的繁华。

在祖母哼唱的:"蝴蝶飞,月饼圆,中国过来,日本完。"的童谣声中,打败了日本狗强盗。寒冬的一天,我和妹妹在过道等候去迎接进城解放军的父亲。随着叩门声传来解放军战士来报喜:"大娘,天津解放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夏天我上学了。1950年,大直沽天妃宫南偏殿的三间房屋,成了我们小学二年级上课的教室。就在1950年初夏,奶奶带我赶娘娘宫《五月庙会》,庙会上车水马龙,商贩、工匠、技艺、杂耍、马戏、驯兽、占卜等大荟萃。敬香的、还原的人山人海。粽叶、粽子、时令干鲜琳琅满目。孩子们被老虎帽、老虎鞋、老虎耷拉装扮一新,喜气洋洋。宫前黄土飞扬,水泄不通,至今记忆犹新。只是没能看见祖母说的历年的放烟火、放河灯,一直遗憾没能看见叫做《火烧高粱地》和《火烧望海楼》的烟花。这是解放后的第一次大直沽《五月庙会》,也是最后一次。1951年破除迷信,神像被砸,大殿成了街办工厂。到了1994年秋天,大直沽开始平房改造,从此高楼林立,旧貌换新颜。却掩饰不住内心一种隐隐忧伤的乡愁。

大直沽的历史,凝聚着华夏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和屈辱贫弱的苦难史;滋养并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脉。大直沽人,怀有深重的使命感及对华夏文化的自信和眷恋。植根于这片热土,《画大直沽》、《写大直沽》、《照大直沽》,留下大直沽儿女恋母的一片深情,寄托着儿女对大直沽未来的无限希望。

在700多年前,承载着海运漕粮神圣使命起点的浙江沥城,在中国的版图上已不见了踪影。北方海运漕粮终点的大直沽也只留下了乡愁。悠悠岁月,沧海桑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