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天津境內河流眾多,河道上的水閘自然也少不了。而位於馬廠減河上口的九宣閘,則是天津現存歷史最早的水閘。

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九宣閘位於天津與青縣交界處,靜海縣唐官屯鎮境內,最早名為靳官屯大閘,後改為宣九橋。因天津被稱為"九河下稍",所以"宣九"的意思就是宣洩九河之水。九宣閘建於光緒六年(1880年),至今已將近140年曆史,主要作用就是分洩南運河洪水。

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之前在講津南"小站"地名時曾提到過的淮軍將領周盛傳,他率部駐守青縣馬廠時,看到這一帶水源豐富,土地廣闊,但卻因河水氾濫,成了鹽鹼地,於是便產生了興修水利,澆灌水田的念頭。

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馬廠減河

制定好"馬廠之北、唐官屯之南,遙傍新墊大道,裁直河形,徑引而東,於河頭建立大閘,以時啟閉,再於下流分灌處所,節節建閘束水,以取衝力,而免停淤"

的工程方案後,周盛傳稟告了當時的直隸總督李鴻章,隨後得到批准。

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於是周盛傳率三十多營人(一營850-900人)於光緒二年(1876)春天開挖馬廠減河,光緒六年(1880年)完工。從靜海縣靳官屯,到趙連莊入北大港,全長40餘公里。為調節水流,周盛傳按計劃在河道上修建5座橋閘:宣九閘(民國七年(1918),宣九閘更名為九宣閘。)、濟運閘、開成橋閘、惠豐橋閘和潮宗橋閘。從此馬廠減河兩岸都使用南運河水進行灌溉,這也是津南小站稻成功拓植的開始。

工程完成,李鴻章前來視察時寫下了《南運減河靳官屯牐記》。碑文描述了當時的水患情況,並簡述了興建減河、水閘的原因。石碑現仍立於九宣閘附近。

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馬廠減河和九宣閘還為解放軍立過大功。

天津的這條河,曾為解放戰爭立過大功,靜海縣境內的水閘歷史最早

1948年12月,解放軍兵臨城下,國軍龜縮市區,構築工事,並在三元村(今芥園西道一帶,還有個三元村橋,應該就是此處)將南運河水引入護城河,又堵住趙各莊、陳塘莊附近護城河水道,企圖把河水引入天津西南區域,製造水患阻擋解放軍的機械部隊。結果解放軍直接打開九宣閘,切斷水源,粉碎了國民黨的計劃,為解放天津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